四月的推送拖到了五月,嘿嘿嘿嘿。我從澳門回來了,休整兩天就要和愛人們去泰國啦,雖然這個季節在泰國應該很熱,但想到可以和愛的人吃燒烤喝啤酒上天入海就覺得好興奮啊,超幸福!我不在家這幾天趙肥整理了好用的讀書APP,推薦給你們!BTW,五一快樂!
在地鐵裡,隨處可見手機閱讀綜合症患者,具體症狀表現為:
不間歇地下滑屏幕,隨機地點開某個人的朋友圈,對於其中的文字信息視而不見,但凡遇到照片或者視頻,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點開,有時甚至還要放大某個照片的細節:或許是照片上的女人拐著的新包,也可能是坐在前者身旁的某個陌生男性面孔;如果信號不好,患者甚至會盯著屏幕發愣,直到照片變得清晰,或者加載失敗。
智慧型手機創造了碎片化信息,並且給了我們一條接觸碎片化信息的捷徑。
例如,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朋友圈,或者刷新某個分組下的微博,甚至在手機的後臺信息裡隨意點開什麼瞅兩眼——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時間會變得越來越「短缺」,甚至是在上廁所的幾分鐘裡,我們都忍不住要掏出手機,隨便看點什麼;我們的頭腦中塞滿了某些新聞的開端或者結尾,因此在和別人的交談中只能不停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而不是就某個事件深入地說上幾句自己的看法;忙碌的一天終於結束,躺在床上準備入睡的我們卻總覺得有什麼待辦事項,於是熟練地拿起放在床頭的手機,翻看著早上沒注意到的推送,直到眼睛酸痛,才肯依依不捨地翻身睡覺。
但是,智慧型手機也確實消除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讓我們可以更好地活在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手機去讀書,哪怕只是三站地鐵的路程,也可以翻上幾頁。我也是其中一員,因為我清楚地了解到,下一次的閱讀和這一次的閱讀是有慣性的,這是讀書和獲取碎片化信息的最根本不同——即把時間打碎,去接納可以稱之為「體系」的信息,而不是去打碎信息本身。在看書這件事兒上,我個人有幾個偏好,正是因為這幾個偏好,我在親自體驗了13款手機閱讀APP之後,決定只推薦其中的4個。
☞首先,一本書的版權應當得到尊重。
對我而言,這種尊重主要體現在讀者願意拿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去交換閱讀的機會。比如說,心甘情願地付錢買書,不論是通過激勵機制獲取的虛擬幣,還是錢包裡的真金白銀。因為我堅信,好的內容需要被認可,出色的作家應當得到鼓勵。所以,我不會推薦充斥著免費作品的APP,因為這樣的商業模式推動的是一種惡性循環。
俗話說,「免費的永遠是最貴的」,堆積著免費作品的APP更像是一個回收站,把網絡上那些沒有經受時間沉澱和真理檢驗的文字胡亂地拼湊在一起。為了找到一本好的書,你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從一堆廢銅爛鐵中扒拉出來某個還算湊合的零件,然後將它組裝到你的頭腦當中,去維持邏輯世界的持續運轉;
☞其次,讀書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這就要求一款APP要做到「純粹」。
在內容上,和讀書無關的事情,擠壓到最小化,並且將相關功能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
在外觀上,要體現出「將目標客戶放在首位」的設計理念,就好像同樣是視頻網站,A站和B站的風格完全脫離於所謂的「主流」客戶端;
在設計上,要考慮到閱讀行為本身會產生的需求,比如最基本的「夜間閱讀」功能,英文書籍的翻譯功能,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標註和筆記的後期調用功能等等;
☞最後,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偏好,作為一個手機閱讀APP,起碼要長得好看、存書夠多、可以保證支付行為的安全性。
基於以上幾個偏好和我個人的使用體驗,以下不分排名地推薦4款手機閱讀APP。因為易於下載和上手體驗,我只會突出各個APP的特點,無論好壞,感興趣的話不放下載之後試用一段時間,畢竟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郭姐插播一則聲明:以下推薦都是趙肥和我親測,木有任何廣告成分。)
這是我個人目前用的最多的一款APP,有人說它是享受「微信紅利」的又一產物,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也是微信讀書區別於其他所有APP的核彈級武器——它將我們在微信搭建的「強關係」做了進一步的篩選,把好友間的關係從「朋友圈」升級為「書友會」,真正的做到了每一個閱讀APP想做到的事情:通過用戶來捆綁用戶,基於社區的有效溝通來增強閱讀體驗。
在微信讀書的平臺上,你不會吝嗇於添加讀書好友,因為這些人都是你的微信好友,正所謂「讀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你會以一種獵奇的心理去去觀察對方都看了什麼書,寫了怎樣的書評,做了多少讀後感;反過來,想要通過讀書來展示自己品味的人,也有了一個合理的「藉口」,而不再是過於積極地把自己看的書分享到朋友圈,並且配上一大段在他人看來「只是為了裝X」的感想。
其次,微信讀書的一大特色,是會將你的每周閱讀時間顯示在好友排行榜上,就像那些跑步APP一樣;甚至是從開始使用這款軟體的那一刻起,你在這裡花費的每一秒,都會成為「個人資料」頁面上的一個展示模塊,讓別人清楚你到底是愛讀書,還是只喜歡把書收藏在「書架」上。
最後,也是微信讀書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你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時間,兌換為虛擬幣,並且用這些虛擬幣去購買正在讀的這本書的後續付費章節。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一個讀書比較慢的人,那麼你積攢的虛擬幣,甚至可以用來買幾本新書。
至此,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在單純地讀書,而是在進行一個生產過程,讀書這件事本身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甚至是伴隨著認可和獎勵的。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微信讀書把讀書這件事置於一個良性循環之中,去鼓勵那些想要讀書的人堅持下去,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甚至一個人的改變就從此開始。
豆瓣閱讀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原創作品」,這些原創作品不會出現類似於「男主角在第一章還是一貧如洗的窮小子,第二章就發現自己要去繼承億萬家財,第三章開始就得被各色有顏有能力的女性包圍」的劇情。它們是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讓你讀起來沒有負擔,不必強求自己去記住某些情節或者體會某些道理。
如果說啃下一本大部頭是花時間享受一頓有侍者左右的正餐,那麼接觸豆瓣閱讀的「原創作品」就是吃一次家常便飯,偶爾會有驚喜,更多的是心滿意足。
除了「原創作品」,豆瓣閱讀的「英文電子書」板塊也做的非常有特色。
除了種類齊全,分類清晰之外,在豆瓣閱讀的Web端還可以找到一個叫做「同文館」的項目。
喜歡翻譯國外文學的小夥伴可以在這裡一展身手。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一小段的試譯,你就有可能被選中為最終翻譯這部作品的譯者。根據待翻譯作品的字數多少,譯者會得到一個固定的基礎報酬,外加這部作品銷售所得的20%作為獎勵。
要說明的是,豆瓣閱讀的「英文電子書」板塊更適合於已經對英文閱讀有了一些基礎的讀者,因為這一APP的翻譯功能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說聊勝於無,而且沒有中英文對照閱讀功能。所以,對於英文閱讀零基礎的讀者來講,它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開荒利器。
決定推薦這款APP的時候,我還是挺糾結的,因為它很醜,由內到外的醜。除此之外,你會發現它的上一次更新日期是2015年12月19日,也就是說開放商已經基本拋棄了這款APP,那麼為什麼還要推薦它呢?
原因有二。
其一,這是一款專注於英文閱讀的APP,除了英文書籍,你能找到別的算我輸。
其次,不同於剛才提到的豆瓣閱讀,愛洋蔥閱讀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功能,中英文對照閱讀,而且這麼一個外觀醜陋、功能奇缺的APP,居然把中英文對照閱讀做到了極致——只需要向下滑動手機屏幕,即可在中英文之間來回切換,重要的是,對應的中英文內容被編輯在了同一頁上,也就是說哪怕你英文再差,也能輕鬆找到自己看的英文對應的中文在哪裡。
那麼,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來了,這些翻譯準確嗎?
必須準確,因為愛洋蔥閱讀的開發商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即傳說中可以左右每一個學生命運的「外研社」——老師上課用的英語課本(從小學到大學),周末補習班用的《新概念英語》、《朗文國際英語》或者《劍橋國際英語》,甚至你經常作為工具書使用的《朗文英漢詞典》,幾乎都有外研社的身影。
在權威性得到了肯定之後,外研社作為APP開發商的另一個福利,就是讀者可以找到「書蟲」系列讀本。
這套書一經面世就成了廣大家長的心頭好,各個中小學生的眼中釘——它把世界名著作為藍本,將精華部分進行濃縮之後編譯成一本中英文對照的小冊子,讀起來非常方便,可以說是完美地解決了零基礎英文閱讀這一問題。推薦感興趣的讀者去買一些紙質版「書蟲」系列讀本,因為愛洋蔥閱讀裡的存書非常有限,畢竟已經有一年多沒更新了。
首先,我很喜歡這個名字,比照之前的微信讀書和豆瓣閱讀,它沒有被簡單粗暴地命名為網易讀書,而是加了「蝸牛」兩個字。其實,讀書這件事本來就是「慢工出細活兒」,要的是一股韌勁兒。這款APP,只能推薦給真正的書痴,因為網易蝸牛讀書的基因裡,就透著對於讀書這件事情的痴狂。
首先,不同於任何其他APP的購買機制,網易蝸牛讀書不是讓你花錢買書,而是讓你買時間,買自己的讀書時間。最便宜的套餐是花6塊錢買7*24小時,但是不要誤會,它的計時方法和微信讀書可不一樣,因為你不是獲得了7*24小時的讀書時間,而是在接下來的7*24小時之中,你可以一分鐘也不讀,也可以廢寢忘食地沉浸在書海之中,7天之後,這扇圖書館的大門將向你暫時性地關閉,直到你再次花錢購買讀書時間。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樣的收費模式和健身房是一個原理,因為說到底,健身和健腦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提升自己,那麼除了自律,其他的激勵機制都只能是拐杖,可以幫助你一時,但是幫不了你一世。
另外,既然網易蝸牛讀書是為了把讀書當作呼吸而設計的APP,那麼在「書單推薦」這個模塊上,就必須要下真功夫,因為你不可能靠著三言兩語就能博得一個飽讀者的興趣。你會發現,「書單推薦」模塊被命名為「領讀」——它建立了一套認證模式,將某個書目下的權威請來,寫一些和某個主題相關的短文,並在短文中引用相關書籍中的內容(而被引用的書籍的相關信息會出現在這一內容附近),所以一篇短文中甚至會出現三四本推薦書目。
這樣的設計,不僅避免了枯燥的「根據書的內容來推薦書」,而且還讓讀者了解到幾本書之間的相關性,甚至幫助讀者去更加系統地學習某一主題性的知識,一舉兩得。
這款APP在細節的處理上也非常到位,比如每天可以領取一小時的免費讀書時間;儘量簡潔的「書籍排行榜」和書目分類,以儘可能凸現「領讀」的作用;「領讀」中的每一篇短文的右上角,都有一個「只看書」按鈕,點擊之後,你只會看到這篇短文中的薦書信息,不會再顯示短文內容等等。
最後要說的是,不論是用哪個手機閱讀APP,或者是讀紙質書,都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不同。本質上,讀書是一種堅守。經常會有人問,讀書有什麼用?於我而言,讀書,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尋自我。
借用@在下行之的一段話來做結尾:
「讀書其實沒什麼用,但它能讓人平靜。平靜這種心情,在這樣躁動的年代,是一種精神藥物。書,擺在書架上,就像是一顆顆藥丸。各有不同的功效,治各種不同的精神創傷。
其實你如果細心點就會發現,大多數人做大多數事,都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這個過程,像是在海邊燒一堆篝火,似乎在等待什麼歸來,但其實只是在祭奠些失去的東西。你為了讓這團火不熄滅,就得找柴火去燒。
對於有些人而言,一本書,就像是一根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