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扁平足都會出現臨床症狀,如出現臨床症狀,則稱為平足症(所以扁平足和扁平足症是兩回事)。造成扁平足的病因很多,原理極其複雜,臨床上常將平足症分為兩大類;先天性平足症與獲得性平足症,因此並不是所有扁平足都是先天性的。
一、扁平足的表現
先天性扁平足通常在出生後或在身體生長發育迅速、負重活動增加時出現明顯症狀和畸形。早期發現和治療極其重要,應積極進行檢查和治療,從而明確病因,預防可能出現的骨與關節的不可逆改變,比如扁平足所引起的膝外翻或走路內八字等症狀。
隨年齡的增長,體重增加,或是歷經外傷、神經血管肌肉病變,造成足部肌肉力量下降或肌力不平衡,韌帶逐漸鬆弛,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稱為獲得性扁平足。其形成機理亦非常複雜,目前認為中老年獲得性扁平足主要是由於脛後肌腱損傷引起。
扁平足的表現常有兩種,稱之可復性與僵硬性,正常足在坐位與立位時均可觀察到足內側縱弓,若坐位可見足內側縱弓而立位時候縱弓消失,提示此為可復性平足,若坐位也看不到足縱弓,則為僵硬性平足。
也可分為姿勢性和痙攣性:
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徵可消失。
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患者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臨床上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還可以將本病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站立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
①輕型:足縱弓降低;
②中型:足縱弓消失;
③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蹠側即內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二、扁平足的併發症和不良影響
早期症狀為踝關節前內側疼痛,長時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減輕,疼痛關節外民腫脹,以足舟骨結節處為甚步履艱難,雙足跟腱呈八字形,外八字步態。
1、疼痛,通常位於足底內側,且於長期站立或行走後加劇,常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現象。偶爾疼痛也可位於踝關節外側外踝附近。這是由於足弓塌陷造成後足外翻,繼而腓骨與跟骨相撞擊的結果。
2、腫脹,疼痛關節外腫脹,以足舟骨結節處為甚。
3、步態異常、患足疼痛及足弓塌陷可造成跑步甚至行走能力下降,步態異常,如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
4、對身體的其他關節造成影響,如因患足的過度外翻及內旋,造成膝關節代償性外翻及髖關節代償性外旋等,繼而可能引發膝、髖、下背等部位的疼痛和關節炎。
5、嚴重足部畸形,可見足踝部其他關節受累,如距下關節和跗橫關節的柔韌性降低甚至僵硬。
6、平足症,可同時伴發有蹠筋膜炎、跗骨竇症候群等。
三、扁平足的發生病因
病理觀察足跗骨無發育性畸形,但連接距跟、距舟和舟楔關節的關節囊的韌帶卻較正常者鬆弛,使足負重時跟骨在距骨下方發生內旋,其前端向背側及外側移位,距骨則向蹠側及內側移位,導致鬆弛的跟舟蹠側韌帶更加鬆弛不能支持距骨頭,使足縱弓降低,跟距韌帶鬆弛致使跟骨外翻,則加劇足縱弓下降。
四、臨床診斷和檢查
1)傳統的醫技檢查
該疾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或憑藉專業人員手法進行輔助檢查判斷。
1、有先天性足骨排列異常或足部創傷、症、超限負荷、足部肌肉韌帶軟弱等病史;
2、足部縱弓塌陷,足底扁平。足跟外翻,行或久站易感疲乏、疼痛和壓痛;
3、足印檢查無弓狀缺損區,並確定平足型及程度;
4、X線攝片,顯示足縱弓塌陷,跗蹠骨軸線關係改變。
2)現代化的光電3D掃描測評
此方法藉由現代化的光電掃描,可以直接對足弓塌陷程度進行體表測算,藉助精準的角度測評,亦可直接得出扁平足所導致的足部外翻角度,通過足弓指數結合足外翻角度的系列數據,對於扁平足矯正和治療的預後進行效果評定,很有意義。而且此方法無射線輻射,絕對安全。
備註:對於一些無法到達現場進行測評的患者而言,遠程採集足印模型,之後藉助掃描儀對足印數據進行分析,並通過合適體位的照片和視頻做角度測算,也可以達到一樣精準的測評目的。
五、矯正和康復
據《The influence of footwear on prevalence of flat foot》的經典研究表明,在3-6歲的兒童群體中,對比赤腳、露趾涼鞋、拖鞋、包趾鞋,發現,赤腳的兒童群體中扁平足發病率最低,其次是穿包趾的鞋;另外,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扁平足的發病率呈降低趨勢。
兒童骨骼還沒完全發育成熟,足部柔韌性好,但由於某些原因使足骨形態異常、肌肉萎縮引起扁平足,可能會導致運動受限,還會引起足部其他關節甚至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關節的連鎖反應,發生炎症、變形等。多數兒童扁平足沒有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出現疼痛,足跟外翻、活動受限等症狀。如扁平足伴隨足部疼痛出現,應對疼痛進行積極幹預。
在學步初期,如果寶寶的足部發育是正常的(跟骨的外翻角度<8°),建議可以赤腳行走,這樣對於足部在行走過程中對地面的感覺認知很有幫助;如果足外翻角度較為嚴重,在學步初期,即應該穿著硬底鞋以保護足弓,有條件者可考慮定製的矯形鞋,根據外翻角度設計鞋底矯正角度,根據足弓發育程度設計鞋墊的足弓支撐度,個性化定製。
對於青少年時期已經出現的扁平足(且伴有跟骨外翻或者膝外翻),單純的矯形鞋墊對於足弓的支撐已經效果不明顯,需要進行矯形鞋的鞋底改制,做成左右兩側不等高的鞋跟以調節跟骨的水平外翻,將足弓所受負荷減低,再搭配定製的矯形鞋墊(必須是專門定製的矯形鞋墊),對足弓進行完好的支撐,促進足弓處韌帶和芥蒂組織的生長,強化弓形的足弓狀態,以改善扁平足的症狀,起到康復矯正的療效。
附錄:矯正案例分享
案例1:經過一年多的矯正,寶寶的足外翻從22°+縮小到16°,算是進展明顯了。媽媽是一個很嚴謹的人,提了很多建議給我們,我們也在盡力而為。雖然初始狀況嚴重,但按照這個進步,估計再有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應該也就夠了。
案例2:12歲的男孩經歷約半年時間的矯正,恢復到我們平均速度的4倍以上,重度的扁平外翻足改善到輕度,進步神速。醫學確實是統計學,絕大多數人遵循常規速度,少部分恢復極好的和恢復不佳的位於正態分布曲線的兩側……
筆者在近年來的工作中,接診並全程追蹤了大量的扁平外翻足的兒童,通過定製的矯正鞋結合矯形鞋墊的治療方案,觀測兒童的足外翻角度在經歷半年的矯正時間之後,大多數孩子(約65%)可以獲得2-3°的角度改良,少部分孩子(約10%)可以達到3-5°的恢復效果,少部分孩子恢復角度小於2°。
影響恢復效果的幾個主要的有利因素是年齡小、活動多、體重輕,恢復效果不佳的孩子,往往存在於活動量少,體重胖,矯正時間短。
如有專業人士希望對足外翻的矯正方法和效果作進一步的溝通和探討,可後臺留下聯繫方式,與作者取得聯繫。
如有以下需求,請聯繫我們:
1、精準的數位化測評和足踝康複評估;
2、兒童、成人各種定製的源自歐美技術的矯形鞋和矯形鞋墊以及定製矯形器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