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蝸牛的殼》

2020-12-15 詩遺散錄集

《蝸牛的殼》

作者:楊柳岸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給孩子指導了幾道數學題,有一道關於蝸牛的題,引起我和孩子聊著共同的話題,我覺得這次對話很有意義。

題是這樣的:有一隻蝸牛住在井底,有一天它想要爬出井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它從井底往井沿上爬。蝸牛每個白天往井沿爬30釐米,晚上睡著後往下滑20釐米,井深3米,請問蝸牛幾天可以爬出井口?

這個問題看著很簡單,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乎的並不是數字,而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孩子問:「媽媽,這隻蝸牛為什麼要爬出井口呢?它為什麼要做那麼辛苦的事情?白天它只能爬30釐米,可晚上睡一覺就要滑下去20釐米。等於它今天辛苦一天,只爬了10釐米。而這口井對於它來說真的好深,有三米啊!井口對於它來說好遠好遠,它完全可以不這樣做呀!」

我也在想,是呀!這隻蝸牛真厲害。要是我,決不做這樣辛苦的事情,可是我不能這樣和孩子解釋,媽媽的三觀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圖片來自網絡

我說這隻蝸牛它有夢想呀!它不希望自己像井底之蛙一樣,永遠生活在井裡。它也想看看飛鳥划過的井口,究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飛鳥能急速地划過它的視線。它也想知道井外面的地方是哪個世界?

孩子又問:「媽媽,蝸牛為什麼爬上去30米又會滑下去20釐米?我猜一定是它身上背的那個殼太重了,就把它拖下去了。如果把殼扔掉,是不是就可以爬得更快呢?」

我問孩子為什麼這樣說?他說:「我記得有首歌叫《蝸牛與黃鸝鳥》。裡面有一句: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是呀,我們一起唱過蝸牛與黃鸝鳥的歌曲。媽媽曾經告訴過你,一定要學習蝸牛這樣堅持不懈的做事精神。它每天都在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堅持它的夢想。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吃到樹上的葡萄。

所以當葡萄還沒有發芽的時候,它就開始努力地爬呀爬! 它計算著自己的速度。等到它從春天爬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就一定可以嘗到美味的新鮮葡萄,而不是掉在地上,已經腐爛的爛葡萄。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多麼有理想的蝸牛啊!而黃鸝卻要笑話它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理想。

「為什麼不扔掉它的殼呢?」孩子問。「因為蝸牛的殼就是它的家,它不能扔掉自己的家。 就像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多不能割捨、不能丟棄的情感,或者困難。不能因為自己要奔跑,要實現理想,就扔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子女等等,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產生的。」

我也沒有想到一道數學題,竟會讓我和孩子探討起人生。探討起人生中諸多的不如意,還有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這樣一首詩歌,是我喜歡的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普希金詩集》。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普通的句子寫出對人生最真實的生活感受。如果生活給予的並不是公平的對待,其實就是最真實的現象,我們一定要學會堅強。

圖片來自網絡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經歷,又必須經歷的人生。沒有人可以預見自己的人生,但我們可以努力地向自己所嚮往的未來,堅持前進。在前進的路上,也許會有狂風暴雨,也許會有沙石荊棘,可是這一切都不可能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只要你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朝著他大步走去。

說到這裡我們還會想起「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多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短短幾句已經把人生的哲理,總結在一起。有成就的人才會經受磨難,這是必須的磨練。

有很多困難讓我們想要退卻,害怕困難。各種負面的情緒時刻影響著我們的判斷。我們要學會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找到夢最初出發的起點。告訴自己我能行,我真的能行。

就像那隻小蝸牛,它背著重重的殼,那是它無法擺脫的負擔,卻一直堅持前行。還有那隻想要吃到新鮮葡萄的小蝸牛。它們的夢想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太小了,可是對於它們卻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絡

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這樣,我們的人生面對著不同的問題。人生就是先學會面對問題,然後再想辦法積極解決問題。

這道數學題不光讓我們知道了數學問題,也知道了人生的很多道理,有夢想才能前行,一路再艱難也要努力。只要我們相信,有希望,夢想就會實現。有堅持,勝利就在前方。

說到這裡突然很激動,想起身邊那幾位一直默默相互支持的朋友。你們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我們可以共同探討人生理想,每個人都在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前行。

路途中有時睏倦,有時疲憊。大家彼此加油打氣,告訴對方,現在還不能停下,我們不能站在原地!我們要向前進。

因為有你們,我更堅定!我們都要做堅強的小蝸牛,堅持奔跑在自己追夢的人生路上,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屬於作者:楊柳岸(別名:楊柳岸yangliu)的獨創作品,原創發文:詩遺散錄集。未經作者本人同意,請勿私自下載、轉載,複製本作品。若經發現,必追究法律責任。(允許百家號網頁連結分享、轉載)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下載,侵權請告知,圖片必刪。感謝!

相關焦點

  • 蝸牛的殼破了,它還能存活嗎?為什麼?
    這兩個分類的區別在於狹義上的蝸牛是有殼且陸生的腹足綱,而廣義上說,整個腹足綱下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殼,比如蛞蝓就屬於腹足綱,但它身上並沒有殼,而是一種純正的軟體動物。既然我們討論的是有殼的蝸牛,我們就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一下。
  • 無殼蝸牛-中新網
    無殼蝸牛 2015-12-24 16:26: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儘管近年當局打房措施一波波,不過無殼蝸牛還是一堆,想買間房子依舊難如登天,人力銀行調查發現,有將近7成4的上班族,認為打房「無感」,在臺北市想買間房子,至少要不吃不喝15年以上,甚至年收入加起來200萬的雙薪家庭,結婚15年也還得租屋,因為雖然高收入,但高支出、車貸、小孩教育費零零總總,每個月開銷幾乎打平,要存到頭期款不容易。
  • 海中的「無殼蝸牛」
    說起蝸牛,大家應該最熟悉不過了它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自己的小房子一點點的前進,可愛極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神秘的海底總是有各種神奇的生物帶給我們驚喜你有沒有見過海中的「蝸牛」嗎海中的並不是那些背著自己小房子
  • 臺灣「無殼蝸牛」之痛有多深?
    飆漲的房價促使 「無殼蝸牛聯盟」重出江湖,他們背著蝸牛模型,演出行動劇來呼籲平抑房價措施。  「無殼蝸牛」一詞要追溯到21年前。1987年臺灣「產業局」標售華航土地創下天價,致使臺灣房價開始狂飆,兩年內漲了大約2倍。臺北房價在1989、1990年兩年中,飆漲的幅度為1988年的3倍。無力購屋致使民怨不斷,因而在1989年產生名為「無殼蝸牛」夜宿臺北街頭的活動。
  • 科普故事:沒有殼的蝸牛,蛞蝓
    蝸牛沒有了吵鬧和時時想吸血的蚊子,她想去廚房喝點水,卻看到了有點像水蛭,又有蝸牛一樣的觸角的蠕動動物。不禁懷疑這是一隻變異的蝸牛,因為沒有其他的處理辦法又不敢直接接觸,所以便往其身上撒鹽,似乎有點效果,整個蟲子都收縮了,感覺是被嚇到了。於是又撒了更多的鹽,不一會兒這個沒殼的動物似乎化成了髒兮兮的粘稠液體,體型變得比原來小了許多。原來這並不是蝸牛,而是蛞蝓,和蝸牛也算是親戚了。蛞蝓一般喜歡吃廚房裡的菜葉,活躍在高溫潮溼的日子。
  • 人生向前,我們都有「蝸牛的殼」,負重前行
    我不是你,不知你的負重,你不是我,不知我的前行,人生向前,我們都有自己的「殼」,只是大小不一,形狀不同,重量也不同。一次在富士康內部刊物看了章慶華同仁的《人生有太多負載》引起了上面的感想。小時候聽媽媽講過一個蝸牛的故事,現在還記得大概的意思。幾天前朋友給我發來郵件,著實給了我一個大驚喜。因為郵件裡正好有這個寓言!那首小時候媽媽講的故事。於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與大家分享。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 「無殼蝸牛」與「港式婚姻」
    「無殼蝸牛」是港人對無房者的自嘲。32歲的阿文就是一個「無殼蝸牛」。說起來,阿文也在香港中環的寫字樓上班,他瘦瘦高高,戴著無框眼鏡,臉上總是流露出疲憊的神色。因為從周一到周四,除了加班外,他還要到夜校上課,為的是將來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中學畢業後,阿文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選擇讀了一門實用的電腦美術編輯課程,因為從小他就喜歡畫畫。
  • 法國蝸牛,徵服海明威
    法國食用蝸牛主要有3種,一種是傳統的勃艮第蝸牛,俗稱大白蝸牛。它們個頭碩大,是食用蝸牛中的明星,在法國和歐洲中部都能找到,但不易飼養。另一種是來自非洲的大灰蝸牛,容易飼養,成長周期僅需4個月,因此現在養殖場裡的蝸牛99%都是這種。還有一種是小灰蝸牛,與大灰蝸牛屬同一家族。它們肉質較硬,適合帶殼燒烤。
  • 臺灣居住人權運動——「無殼蝸牛」爬行20年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並非為選舉而生,他們「居者適其屋」的理想和實踐,濫觴於21年前的「無殼蝸牛」運動。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段買房子,對於李幸長都並非做不到。從臺北縣中和的黃昏市場賣米糕起家的他,現在已經在大陸和港臺擁有300家鍋貼專賣店。不過,他堅持只買了兩處「必須要住」的房子。
  • 果樹蚧殼蟲用藥,果園裡蝸牛為啥這麼多
    一、防治果樹蚧殼蟲用什麼農藥效果好? 1,殺撲磷禁止使用以後,再賣的產品農藥之中缺少對成蟲的特效藥,也對蚧殼蟲的防治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2,在這種情況下,防治時期非常重要,卵塊剛剛孵化出來若蟲是最佳防治期,用毒死蜱,噻蟲嗪復配就可以打死。
  • 幼兒園創意蝸牛手工製作,想不到蝸牛的做法這麼多!
    小小的蝸牛,背著大大的殼,小朋友們是不是對蝸牛充滿這好奇呢?想不想自己親手製作一隻蝸牛呢?下面是創意蝸牛手工製作,一起來學一學吧!蝸牛手工製作:卡紙蝸牛材料準備:彩色卡紙、白色固體膠、剪刀、黑色筆、蠟筆製作步驟:第一步:取出四張不同顏色的卡紙,將橙色卡紙剪出一個大圓,用灰色卡紙剪出一個比橙色圓小點的圓,用黃色卡紙剪出兩個小圓(蝸牛的眼睛)、用粉色卡紙剪出兩個觸角;第二步:將橙色大圓對摺,然後拿出黑色筆在灰色卡紙上畫蝸牛殼上的螺旋紋,然後用蠟筆裝飾一下,使之更像蝸牛殼
  • 子彈也打不碎的蝸牛殼,被美國用來做裝甲車,巖漿也無法將其融化
    筆者-小文蝸牛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生物,在春季潮溼的天氣來臨時,人們就常常會在路邊「偶遇」到蝸牛,但只要一不小心,蝸牛就會成為人們腳下的「冤魂」了。儘管蝸牛有外殼作為保護,但蝸牛殼卻不如海洋貝殼類動物那般結實,與其說蝸牛殼是用來保護蝸牛的,還不如說是為了防止蝸牛不被太陽曬死的。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有一種長相奇特的蝸牛,它們外殼的硬度甚至能和金剛石相比較,而美國軍方正在考慮將這類蝸牛的殼用在裝甲車上。
  • 英文26個字母原創系列:紫色的蝸牛T君
    天黑了,月亮出來了,一隻紫色的蝸牛就會從玉米地裡探出小腦袋四處張望。它就是蝸牛軍團的明星新兵T君。看,它頭上的兩個長觸角在觀察敵情,像智能天線感知信號一樣時長時短、時左時右;它頭上的兩個短觸角在尋覓氣味,像探測器一樣橫掃四面八方。
  • 衝呀,蝸牛們,從原創到優質創作者,只差一步之遙,努力卻要加倍
    網絡平臺上,雄鷹作家無論從實力、資源以及認證速度都碾壓蝸牛們,風光無限,然而,這類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只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蝸行』。從新手邁向原創,我就遠遠地落在後面,而現在,從原創向優質衝鋒,我越發深陷人海,苦苦掙扎。
  • 世界上最硬的蝸牛殼有多硬?子彈都打不碎,被美國研究用來做裝甲車
    說起蝸牛的殼,相信大家都陌生,在很多人的眼裡,蝸牛殼雖然說是起著保護蝸牛的作用,但事實上,蝸牛殼卻非常容易破碎,所以說,蝸牛殼也只能視作為蝸牛的家來看待,並且有時候這個蝸牛殼還非常累贅,蝸牛要背著沉重的殼爬行,但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蝸牛,它卻有著非常堅硬的外殼,甚至連子彈都打不碎,還被美國研究用來做裝甲車。
  • 看,蝸牛!
    老師:「我們抓了這麼多蝸牛回來,該怎麼養呢?」棋棋:「我拿了一個空的塑料盒回來,我們就把蝸牛寶寶們裝在盒子裡就可以了。」邦泰:「可是這麼多,全都關在一起,不會悶死嗎?而且它們喜歡沒有太陽的地方,這個塑料盒子太陽可以照進去,蝸牛就是不會悶死也會曬死的。」苗妙:「那怎麼辦?盒子打開蝸牛會逃跑,不打開蝸牛又會悶死。」
  • 一月,蝸牛丟失了它的殼
    一月——蝸牛丟失了它的殼,從此無家可歸……剪斷了留存許久的指甲,不帶歡笑,不帶悲傷……那些長年覆蓋在指甲下的皮膚,過於柔嫩與脆弱像是小時候看過的一篇文章裡出現的那隻動物,面臨危險時,把頭深深的插入泥土裡,這樣就看不見危險了,這樣,我就安全了……不吃不喝盡不知道飢餓,全身沒有一絲力氣,連眼睛都不願睜開,儘管自己並沒有睡去。有時候在想,就這樣安靜的睡去該多好,沒有疼痛,沒有淚水,如此安靜。可是,年少時,奶奶對我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有福之人的死法是那樣安靜以外,其他的人是沒有資格這樣死去的。
  • 法國人為什麼喜歡吃蝸牛Escargot?
    其實在很多人看來,蝸牛這種「背著殼蝸居黏糊糊的生物」,變成餐桌上的饕餮美食,確實有些不敢想像。那從文化起源上看,為什麼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呢?    因此,蝸牛是從羅馬帝國時期就開始出現的一道傳統佳餚,其在法餐中很有名氣,但同樣是其他國家的傳統佳餚之一,有些國家和地區食用蝸牛的情況甚至比法國更頻繁,比如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英格蘭等國的部分地區,亞洲地區(將蝸牛當做湯料),非洲地區(當地有塊頭很大的蝸牛)。相反的是,法國人反而認為他們自己是不怎麼是蝸牛的人。
  • 田家炳僅餘財富捐助教育 自稱"無殼蝸牛"不"肉痛"
    田家炳僅餘財富捐助教育 自稱"無殼蝸牛"不"肉痛"   僅留養老金 自稱「無殼蝸牛」  他說,自己現時只剩下很少比例的財富來養老,把所有資產捐出不會「肉痛」,希望此舉可以為社會建立公益風氣起積極作用,「我將自己創辦的實實在在捐出去,自己變成無殼蝸牛,過低調生活,可見是真心做」。
  • 去哪裡找蝸牛?蝸牛是怎麼產卵的?你知道嗎
    蝸牛,是一種我們非常常見的動物,它的特點非常明顯:爬行速度很慢,擁有一個大大的殼。就像歌詞裡唱的:重重的殼裹著輕輕地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蝸牛的身上,長著一對觸角,一對眼睛,當它的眼睛或者觸角碰到障礙物的時候,蝸牛會改變自己的前進路線或者把身體縮到殼裡,這是它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