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僑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有些人因為疫情破產,有些人卻從危機中嗅到商機,抓住機遇,開拓出自己的一片事業,其中便不乏華僑華人和海外留學生。
資料圖:老師正給學員教授直播帶貨要點。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攝
創業之初遇疫情
留學生轉做網絡博主
剛從墨爾本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鄭悅悅本希望畢業後創業開一家實體桌遊館。
疫情的暴發讓她改變了創業思路。一次機緣巧合,她在小紅書平臺發布的一篇生活話題文章剛好幫助了一名低年級在澳留學生。
學媒體專業的她想到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線上渠道打通資源,探索一條疫情下看似更為可行的創業之路。
鄭悅悅說,分享和給別人「種草」是她生活中最愛做的一件事。
省錢大作戰、超市推薦、二手市場大全、國際快遞、留學生回國攻略、大使館健康包及政府津貼申領攻略等都是鄭悅悅「長篇大論」的分享。
資料圖:主播正在直播。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很多博主只是分享生活或帶貨,而鄭悅悅更希望能夠『惠及他人』,真正幫助到留學生圈子的朋友,再逐漸擴展成為有收益的帳號和有價值的全平臺自媒體品牌。
鄭悅悅已經接到數個推廣公司的「邀請」,並被拉進一些產品代理微信群。
「疫情之下,我們依舊能做很多。雖然不知道未來是否能達成自己心裡的『創業成功』,但我們不會辜負那些陌生朋友對我們的期待和信賴。」鄭悅悅說。
國內生活獲靈感
海外餐飲業數位化
受疫情衝擊,不少海外餐飲業開始了數位化進程。
美國華人Jacky王研發了應用程式,讓餐廳業者可免費使用其平臺,方便用戶在線瀏覽菜單和下單,同時也可讓小商家在平臺免費上傳和出售商品。
Jacky王從中國的二維碼點餐獲得靈感,研發出點餐應用程式,讓商家通過App更新菜單和內容,然後將所有信息放入雲端,形成雲端頁面二維碼,用戶可通過商家提供的二維碼瀏覽菜品和價格,下單點餐。
美國華人Jacky王研發點餐App。(美國《世界日報》 張宏 攝)
他說,這個應用程式已上架兩個月,約有50多家商家成為合作餐廳。
Jacky王表示,疫情對餐飲業衝擊很大,多數餐廳都是小本經營,沒有預算做網頁,而其他外賣平臺或者第三方平臺還會收取費用。他的App對商家和消費者都免費,不僅提供平臺給商家展示其產品,還可完成在線結算的功能。
至於賺錢模式,Jacky王說,一如所有平臺的經營模式一樣,他主要是通過平臺廣告獲得盈利。
除了線上點單,有些僑胞還開發了外賣配送平臺。
加拿大華裔學生陳佳業與同學提出了配送食物的創業設想,並付諸實踐,受到了很多人歡迎。
資料圖:商戶在準備配送的生活物資。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法國華人外賣平臺「方圓食裡」的合伙人李英峰表示,在疫情禁足期間,其平臺的業務量就達2019年全年營業量43%。現在一躍成為巴黎最大的美食外賣平臺,上線餐廳已達到300多家。
旅遊業停擺
僑胞業者謀出路
受疫情影響,旅遊相關行業嚴重蕭條,海外僑胞旅遊業者壓力巨大。
許多海外僑胞旅遊業者開始探索轉型升級的途徑,也有許多僑胞利用曾經從事旅遊業積累的資源,發掘新的行業機遇。
因為幾乎沒有遊客,舊金山知名景點華埠的很多店鋪依然大門緊閉。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疫情發生後,匈牙利的旅遊產業收入是零。」「歐來歐去」華人旅行團東歐負責人、旅匈僑胞佟大明表示。
佟大明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嘗試做「直播」轉型,在中國的「馬蜂窩」上,「歐來歐去」帳號最近在直播頻道活躍起來。
目前,「歐來歐去」在馬蜂窩平臺已進行30餘場直播,最高單場觀看量達到12.5萬人次。未來,公司還將嘗試在直播中為觀眾推薦旅遊地特產,通過「直播帶貨」,把歐洲優質的食品、日用品、特色工藝品送到國內觀眾手上,佟大明表示。
資料圖:遊客參觀德國無憂宮新宮。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與在旅遊行業探索轉型不同,在塔吉克斯坦從事旅行社相關業務的胡峰開始忙活一個「意外」項目。
2019年底,胡峰收到旅塔華僑朋友送來的一床棉被。「我從小到大沒蓋過這麼舒服的棉被!」胡峰第一次「試用」棉被,就被它的高品質「圈粉」。於是動起了與棉被廠商合作銷售的念頭。
疫情發生後,棉被廠陷入經營危機,一直在塔吉克斯坦的胡峰計劃與這位朋友合作,為棉被廠復工復產做好準備工作,一旦防疫等相關條件成熟,就立即開工。
「相比旅遊業,棉被廠的復工復產相對快速和容易。」胡峰說。
舊金山知名景點華埠的很多店鋪依然大門緊閉。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疫情給不少人的工作都造成嚴重影響,海外華僑華人沒有坐等疫情好轉,而是想方設法「突圍」,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和智慧,四面出擊,各顯其能,為自己帶來新的希望。
隨著疫情逐步好轉,相信更多的僑胞都能
恢復正常生活,越來越好!
(資料來源: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中國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世界日報》、加拿大《明報》等;作者:徐文欣;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