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臨港新區文化產業孵化中心揭牌,楊超越作為企業代表上臺發言,同時公布楊超越作為引進人才,落戶上海臨港新區。
消息出來一片譁然,what?楊超越?
楊超越接受了採訪,介紹自己是「簡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老大」,新身份是一個臨港人了。她在介紹自己公司的時候拗口差點說錯公司名字。
楊超越希望能宣傳臨港,讓大家到這裡來發展。
「跟著楊超越幹有肉吃」!
大家很是不理解,娛樂圈明星那麼多,為什麼上海要把楊超越作為人才引進呢?
楊超越在娛樂圈爭議很大,出道就因為唱跳俱爛被罵廢物,作為愛豆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完成,初三選擇輟學。倒不是她家裡沒錢,江蘇鹽城教育還是挺好的。單飛拍戲後,沒有一部戲有水花,基本撲街……
知名度一流,專業度墊底,這樣也能算人才嗎。
不少評論質疑她不僅沒有代表作,連藝人定位都找不到
楊超越的粉絲也很快出動,事情變成了罵戰。
粉絲讓不服的網友照鏡子看工資卡,憑什麼在這裡酸楊超越,「她納的稅比你一輩子賺的都多」。
還有不少過激語言,甚至上升到網友「只會讀書」「讀傻了」等等。
也有人表示,全靠楊超越,才知道了上海臨港地區。
「因為她才知道了臨港」
「我之前以為是香港的什麼地方」
「臨港賺瘋了」
上海臨港區的文旅處長表示,楊超越是一個「年輕人欣賞和愛戴、尊敬的一個偶像代表」……
感覺自己拳頭硬了。
我比較支持這位網友的說法,明星落戶是很正常的事情,當初內地不少明星落戶香港,也沒多少人說不合適。
關鍵是楊超越業務實在太廢了,搞個投資落戶就算了,作為「企業家」、優秀人才代表是不是後門開太大。
有網友表示自己單位10月替員工遞交的居轉戶資料沒結果,楊超越同一天註冊的公司就這麼火速的公示落戶,太區別對待了吧。
明星的收入在國內已經高的離譜,結果在日常還有那麼多的特權,我們社會的價值取向在哪裡?
之前楊超越的粉絲提到她,就誇她是大流量,怎麼都有人關注,挺沾沾自喜的。
確實是流量,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去打電話投訴臨港區了,認為公示不到時間就宣布她落戶,有內幕,並且質疑楊超越為什麼符合人才落戶標準。舉報帖子被刪了兩次。
流量是人氣,是錢,也是凝視和監督。
或許網友的討厭對她落戶不會有什麼最終的影響,可是讓那麼多人討厭,不僅僅是粉圈的「內部事」,也是很少見的,這樣的「流量」,又是他們想要的流量嗎。
關於楊超越,不同人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
有的人認為她是草根的逆襲,認為她初中學歷能走到這裡,是普通人的奇蹟,娛樂圈沒有比她更勵志的了。
有的人認為她是資本的手段,把一個沒有任何技能的人捧紅,餵一大堆資源,德不配位,噁心普通人。
她自己怎麼看呢?
按楊超越自己的話說,「一個明明不屬於這裡的人,走進了這個世界」。
她是非常不喜歡唱跳的,可她卻走進了唱跳的世界。
訪談節目裡,主持人提到她上過很多黑熱搜,楊超越形容自己是「大家都是一盆油,就我是一滴水,你說炸不炸」。
從女團出道,並不享受女團,解散的時候感覺自己終於解脫了,唱跳對她來說,完全是一種煎熬。
你會很奇怪,為什麼她那麼不喜歡,卻又要來參加呢?
她表示其實自己最初想拍戲的,並不想唱跳,但是公司安排來女團,她就來了,就「做吧」。
楊超越給我一種感覺:雖然她事情做不好,但是「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女團也可以,拍戲也可以,管你們觀眾有什麼意見,先把錢撈了再說。
楊超越公司對她的價值開發很徹底,她本來就唱跳弱,公司並沒有給她更多的時間去訓練,而是讓她抓緊拍戲、上綜藝,要合體唱跳的時候再抓回來。
她那些失敗的表演,是因為她沒有任何準備,她和公司也不打算做準備。
我們看到她在舞臺上划水,她自己也知道在划水,也知道會挨罵,但「你罵你的,我改不了。」
「女團」只是一個走紅的工具,用了既廢,這讓真情實感看她們比賽的人情何以堪。
楊超越說的都是大實話,但這種大實話,就好像吳尊十年後公開老婆,上節目秀恩愛談十年感情不離不棄……
怎麼一開始不說清楚呢。
楊超越不喜歡唱跳,覺得自己是油中的水,她表示要拍戲。
她認為唱歌跳舞自己努力也沒用,拍戲還有點機會,粉絲給她搞了個「清醒人設」,支持她當演員。
但是她這滴水去拍戲,就能變成油嗎?她自己也沒信心。
楊超越獲得了和孫儷合作新戲的機會,她第一個去看了自己的戲份,「還好不多」,她自己也擔心如果戲太多,又演不好,會對劇不好。
拍戲對她而言,其實也不一定是熱愛的事情,只是明星能做的事情,不那麼討厭的一件事吧。
當初章子怡跟著《英雄》劇組拍戲,戲份拍完了繼續留在劇組看其他人表演,趁機學習。而楊超越就是「演吧,反正只花一個月時間,正好看看怎麼拍戲的」,這究竟是哪門子的熱愛拍戲。
主持人問你的目標是做一個好演員嗎?
楊超越回應:這不是我現在該想的,我先拍戲讓大家覺得不尷尬,好演員是下一步的事情。
楊超越的採訪裡,很多實話,她還處在會對主持人掏心掏肺說實話的階段。可是看了她的實話,也實在喜歡不起來。
她是一個既得利益者,有很多的試錯機會,那些別人很努力爭取的機會,她輕鬆的得到了,自然也不會太珍惜,也不知道要怎麼珍惜。別人要做到最好,她只要求自己合格就行了。
她不是沒有努力,可是看電視劇不是看綜藝養成,觀眾為什麼要在一部部戲裡去感受她的成長呢。
如她所言,她走到這一步,很多時候是被動接受的,公司安排了,她就去完成,就這麼簡單。
落戶上海對她而言,可能也不是大事,在她看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也呆不了幾天。
這事和公司餵給她的各式資源一樣,不過是日常。
只是這樣的日常,顯得有點荒謬。
現在這個社會,有錢有名很了不起,但是把有錢可以為所欲為當真理,把名人特權當正常,用收入衡量人,這是我們要警惕的事情。
不是所有存在都是合理的。
你再也不是你們村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