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是寶石的一種,又稱九眼石頁巖,簡稱九頁巖(是指巖石的結構有九層,九不是具體數,是多的意思,有的比九層少,有的比九層多。傳說古人以七以上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火成巖和沉積巖都能形成九頁巖)、九眼石,或稱摩尼寶珠、火焰寶石、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天珠、如意寶、如意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等,也稱佛眼、菩薩眼、宇宙眼、佛陀珠、浮屠珠、佛塔珠等。天珠是寶石中的聖者,是藏傳佛教的寶石器物,因其神奇而美麗的圖騰而被天珠愛好者所喜愛。主要產地是青藏高原,其它地方也有產出。奇石天珠是因為奇石的形狀或奇石上面的圖騰形狀頗似佛教圖騰或吉祥圖騰,加之奇石的材料為石英巖玉(瑪瑙、玉髓)類等寶石,因此,奇石天珠便成了天珠中的佼佼者。(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火成巖和沉積巖都能形成九頁巖,即火成巖和沉積巖都能形成天珠。
天然風馬旗天珠是指珠身上面天然形成風馬旗圖騰的天珠。
人工風馬旗天珠是指在珠身上面用人工的方法鑲蝕上風馬旗圖騰的天珠。
風馬旗,又叫經幡、呢嘛旗、祈禱幡、金帆,譯音為隆達、龍達。指在藏傳佛教地區的祈禱石或寺院、敖包頂上,用各色布條寫上六字真言等經咒,連成串,用木棍豎立起來的旗子。因布條上畫有風馬一隻,寓意風馬把禱文及經咒傳播到各處,故得名「風馬旗」。 當牧民們路過這些地方時,都要下馬或下車致意,右繞一圈。
風是傳播運送印在風馬旗上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風即是馬。風馬相當於漢族神話中的風神。
據藏民族傳說,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火神)和地上的年神(管水的龍神和管耕地的牛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風馬旗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風馬旗上的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
幡是豎起來的長條旗子,經幡就是印上或寫上經文的長條旗子。「幡」音同「帆」,帆是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如帆船、帆檣、帆板等,都有利用風力傳播或前進的意思,掛起來的樣式相似。據唐•李白《行路難》的詩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思是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風破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會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
常見經幡的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或火焰寶石,此風馬即七政寶中的紺馬寶。四角環刻著可以排除消極影響的四尊保護神,又稱雪域四神獸,它們是象徵吉祥圓滿的金翅鳥、象徵穿透力的龍、象徵警戒狀態的老虎和象徵勝利的獅子。這種構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也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的經幡,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
據苯教傳說,風馬旗中的五種動物象徵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即馬象徵靈魂或吉祥,鵬象徵生命力,虎象徵身體,龍象徵繁榮,獅象徵命運。一段或一句經咒散置其間,圖案與文字相映成輝。現在看到的經幡內容只是佛教的經文與圖騰,顏色有黃紅綠藍白五種。製作材料多用布、麻紗、絲綢或土紙等。樣式由方形、角形和條形等。
據佛教傳說,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時,一陣大風颳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兒帶到世界各地,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勞苦大眾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為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把彩布製成三角形或長方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口處,以祈求消災吉祥、平安幸福。
據西藏傳說,一個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經,回來的路上過河時把經書弄溼了,他把經書全攤開涼曬,自己坐在一棵大樹下打坐入定。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號,陣陣梵音迴蕩,微風拂面,天宇盤旋。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大徹大悟。他微微睜開眼睛,原來一陣風起,颳得經書天上地上到處都是。據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僧人誦經頓悟,就把經書印在布上,直接掛於天地之間。那些飄揚在風中的彩旗,天長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禱用的經幡,以此來表達他們對佛祖的虔誠和敬意。故經幡成為藏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亦是藏族苯教與藏傳佛教互相融合的文化。
天然風馬旗天珠,下段截圖頗似佛塔上供奉著一尊佛
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山下白灰相間的頁巖
內蒙古包頭五當召風馬旗
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邱木兮攝影)
風馬旗天珠是吉祥如意、消除災障、實現善願、消除惡緣、平安健康的象徵,是富貴長壽的象徵,是成功的象徵,是高升的象徵,是大慈大悲的象徵,是智慧的象徵,是和諧的象徵。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高山流水頌》《泰山頌》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