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金秋時節,不知多少人偏愛「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美輪美奐,體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傷感。當你正沉浸於此等美景中,一聲咳嗽便擾亂了心情,也帶走了安寧,如何化解咳嗽擺下的局?針灸名家告訴你!
咳嗽是因六淫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致使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衝擊氣道,發出咳聲或伴有咳痰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根據臨床表現又有咳與嗽之分,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有痰有聲謂之咳嗽。西醫所論的咳嗽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本病發病率高,據統計慢性咳嗽的發病率為3%~5%,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高達10%~15%,寒冷地區發病率更高。
咳嗽的病名首見於《內經》,《內經》對咳嗽的病因、症狀、證候分類、病理轉歸、治療都有詳細論述。《素問·咳論》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氣」,「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強調咳嗽主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功能失調,病及於肺。咳嗽不止於肺,亦不離乎肺。《諸病源候論·咳嗽候》有十咳之稱,可分為五臟咳、風咳、寒咳、膽咳、厥陰咳等。《景嶽全書》首次把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論述了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的病理過程。中醫所指的咳嗽既是具有獨立性的證候,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這裡主要論述以咳嗽為主要症狀的病證。
金伯華教授上一般將咳嗽分為風寒證、風熱證和腎虛證3種證型。一般以風寒、風熱二者為外感,腎虛證為內傷。這3種證型的表現概述如下:
咽癢、咳嗽聲重、氣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黃涕,頭痛,肢楚,惡風身熱。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咳嗽日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甚則喘,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後餘瀝。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乾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
風寒咳嗽主因風寒襲肺,肺氣失宣。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常用大椎、陶道、風門、肺俞為主穴,大椎、風門、肺俞,3穴穴義及方法感冒一節已述,再加陶道亦為督脈要穴,專治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外感諸症。以上4穴相配即可全面緩解和治療外感風寒諸症。還常配曲池、外關、列缺、太溪。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善和營解衛、活血散風;外關是三焦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瀉之可清熱散風;列缺為手太陰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疾病;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原穴,原為先天腎氣之所發,故既能滋腎益陰,調動腎水,又可引邪下行。
對風熱咳嗽,基本上是在風寒基礎上改動順序和手法,例如先刺太溪,引邪下行,再取大椎、風門、肺俞加上至陽放血拔罐,清瀉肺熱,至陽為陽中之陽,故洩熱之力強;最後瀉曲池、尺澤,使肺熱下走大腸,配以列缺,手太陰自此分支別走陽明,又可條達任督二脈。諸穴相配,肺熱立清,咳嗽立止。風寒風熱,金伯華教授取穴大致相同,只不過通過手法的變換及改變取穴的先後次序就可取得相同療效。
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補腎納氣、止咳首選太溪,穴義及方法如前述。
痰盛配豐隆,豐隆系足陽明絡穴,別走足太陰脾經,因足陽明胃經谷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其肉豐滿而隆起,故名,故此穴為健脾化痰之主穴;脘悶配中脘;短氣加氣海;咳甚遺尿採用關元、氣海、歸來艾炷灸;眩暈加風池;眼澀取細針睛明透球後。
⊙新媒體編輯:王丹
本文選自《北京針灸名家叢書:針壇巾幗——金伯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侯中偉,張國飛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有內容合作,請後臺留言。(歡迎原創投稿!)戳「閱讀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