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量子物理學家遇上精神病學家,物質和精神開始「糾纏」

2020-12-21 木木西裡科技

保羅·哈爾彭在新書中寫道,榮格和泡利受到了彼此的啟發。

現代物理學的敘述者一直在尋找新的方式,來表達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種迥異現實的矛盾關係。在相對論描述的宇宙中,原因導致結果,而且沒有什麼比光速更快。量子物理學則描繪了一個更古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事情似乎是隨機發生的,聯繫似乎是瞬間出現的。兩者都在挑戰我們的直覺認知。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理論物理學家保羅·哈爾彭(Paul Halpern)從一段關係中找到了靈感。在《共時性》一書中,他講述了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Wolfgang Pauli)在1930年離婚後,心煩意亂,酗酒成性,於是找到了瑞士的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Jung)進行治療。反過來,榮格也學到量子物理學的種種,比如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似乎可以瞬間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這種特性叫做「糾纏」(entanglement)。

在遇到泡利之前,榮格創造了「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來描述非因果聯繫的原理。他試圖解釋他的想法,即人類經驗的集體無意識影響夢境、思想和行為。沒想到的是,泡利居然能毫不費力地生動回憶起他的夢境。

哈爾彭寫道,對於榮格來說,「分析一位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對方恰好會做複雜的夢,而且還能輕鬆地記住,確實是個非凡的發現。」對於泡利來說,兩人的交往讓他看到了提出物質和精神統一理論的必要性。(泡利在20世紀20年代就在量子力學上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包括提出了不相容原理,該原理解釋了為什麼普通物質是穩定的,而且佔據空間。)

哈爾彭這本書的核心是:人類對宇宙中深層聯繫的直覺認識與這種聯繫的科學論證之間的衝突。他從早期希臘哲人講到現代物理學大師,從柏拉圖和恩培多克勒、克卜勒、伽利略、牛頓、麥克斯韋等人的著作,講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為沒有因果性的潛在聯繫做了一番梳理。結尾部分論述了基於衛星的最新量子糾纏實驗,並對將糾纏與時空性質聯繫起來的複雜理論工作進行了點撥。

這是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但哈爾彭努力推陳出新。例如,黑體輻射難題在1900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的假說解決,普朗克指出能量必須以量子的形式出現——量子是無法分割的最小單位。哈爾彭借用一個帶蓋的墨黑茶杯在微波爐中加熱到100 C來形象地解釋這個問題。雖然難以置信,但量子力學之前的理論預測,這將成為一個危險的高頻電離輻射源。普朗克表明,量子化限制甚至消除了高頻發射的能量。他的想法是量子力學的濫觴,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喝熱茶的同時不會被輻射灼傷。儘管有這樣的掌故,但對於不熟悉相關概念的讀者來說,書中部分內容可能會很難懂。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左)和物理學家泡利曾探討過非因果聯繫的原理。來源:ETH-Bibliothek Zürich/SPL, Bettman/Getty。

守恆定律

理解非因果關係的一個關鍵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這正是德國數學家阿馬莉·埃米·諾特(Amalie 'Emmy' Noether)的工作,她是《共時性》中的一個重要人物。20世紀初,她證明了自然界的對稱性和守恆定律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例如,一個旋轉的自行車輪子具有旋轉對稱性:轉動輪軸不會改變輪子。角動量守恆由旋轉對稱性而來。守恆定律又會影響到長程非因果現象。由同一相互作用發出的兩個粒子的角動量必須守恆,即使粒子最終相隔幾公裡遠。這就導致了它們的測量特性具有相關性。

比起這些物理學元素,此書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各種名人軼事。讀者會驚訝地讀到泡利和量子力學的早期貢獻者、德國數學家約爾旦(Pascual Jordan)如何對超心理學產生興趣。約爾旦被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萊茵(Joseph Banks Rhine)的實驗所吸引——從表面上看,有些人會讀心術,能猜到隱藏卡上的圖像——準確率超過了偶然性。泡利「對有關數字命理學和超自然的猜測持開放態度,他與榮格的來往加強了他在這方面的興趣」,哈爾彭寫道。這提醒我們,當面對一個人主觀深處的存在時,即使是異常理性的智者也會「沒轍」。

同樣令人震動的還有泡利和德國理論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不那麼光彩的一面。那些年輕時的魅力和活力連同他們的諾貝爾獎一去不返,他們努力讓自己不被淘汰。在事業生涯後期,二人提出了一個單一場的概念,「所有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發生的相互作用都會在這個場裡作為特例聚合起來。」1958年,當泡利在美國物理學會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他們存在缺陷的理論時,回應他的只有嘲笑。

令他震驚的是,海森堡開始在德國宣傳這項工作。泡利給一個學生寫信說:「海森堡的廣播和報紙廣告,由他擔任超級愛因斯坦、超級浮士德、超級人類的主要角色?他對宣傳的熱情似乎難以滿足。」愛因斯坦在最後的歲月裡,一直在努力調和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但即使是他的教條主義也滲透著一絲優雅。

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和人物之間的聯繫在書的後半部分相關了起來,這樣的前後呼應,令人身心愉悅。例如,海森堡和泡利的嘗試讓人想起柏拉圖的觀點,柏拉圖認為,在我們觀察到的現實之下,有一個完美形式的永恆領域。無論正確與否,在宇宙如何運轉尚有很多探索空間的情況下,非因果聯繫的誘惑力依然存在。#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今日3篇Nature:二維材料連續突破!

「嫦娥」 回來了!一文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

2020十大新冠撤稿事件|《撤稿觀察》年度總結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製作了一個極其精密的時鐘,通過量子糾纏來保持時間
    但是,即使是振動原子核的清晰滴答聲,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將時鐘推到這個模糊的邊界之外。現在,我們有了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鐿-171原子云與從周圍鏡子反射的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了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但即使是振動的原子核,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一團鐿—171原子云與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雖然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與量子一樣都是量子力學的研究範疇,但是這些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粒子與量子並不屬於同一個範疇,首先來說,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物質,而量子本身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粒子,而是物理學家們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敲黑板:量子是物理學家們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
  • 愛因斯坦犯下的3個錯誤:量子糾纏和引力透鏡,他也不是神
    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留下來的科學理論至今還讓我們受益匪淺。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會犯錯,愛因斯坦也是一個人,他不是神。量子糾纏,量子力學的大名都有所耳聞,這一理論和相對論一樣,都是現代物理學的支柱。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創立者,但他也算是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之一。量子力學專門用來研究微觀世界的運動,量子糾纏就是這門學問的基礎概念之一。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量子糾纏是真的存在的,實驗已經證明了。
  • 量子糾纏:萬物有靈,皆有默契可能
    第一個是量子糾纏;第二個是時間在量子裡可以倒退。首先,科普一下。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係。
  • 量子理論、量子糾纏和量子加密通信
    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都基於量子糾纏,量子會不會發生糾纏?
  • 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
    「這是要創建一個 量子糾纏 教嗎?」的質疑言猶在耳,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就於2月3日在一篇報導中就量子糾纏、人類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三者的關係亮明了自己的觀點:「人類大腦裡面的思維機制和量子糾纏、量子疊加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量子力學:量子糾纏到底糾纏什麼?怎麼纏?簡單解釋給你聽!
    然而當科學家開始探究微觀世界的時候,卻發現了宏觀世界的舊有理論大部分不適用,於是在一大批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薛丁格、海森堡等)共同努力下,量子力學被創立。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呢?讓我來介紹一下。量子力學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結構、性質,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它和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 肉眼可見的量子糾纏首次實現
    ,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網際網路又邁出了一步。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特性,指兩個物體的屬性相互交織,測量其中一個屬性會立即揭示另一個的狀態,即便兩者距離遙遠。但量子力學通常適用於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而不適用於人們日常所見的較大物體。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 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 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穩定,自1968年以來,這種模式已正式定義了秒。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
  • 量子糾纏是指量子糾纏的傳遞
    全球量子技術產業,排名第一的是法國,第二是英國,第三是日本。我們就接觸過一些,之前帶過的一個單元,東京大學,qcd實驗室裡的一位量子算法專家,和我們聊過:量子糾纏的物理與量子信息學的分布式實踐-量子糾纏是單態薛丁格方程的不確定性解,或者說是不確定性服從的哈密頓算符的歸一化導數。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振蕩時的不確定性,原子時鐘用來計時。這個時鐘可以用來揭示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也可以用來研究引力對時間的影響。
  • 科學家捕捉到首個量子糾纏實像,愛因斯坦口中遙遠的幽靈是啥樣?
    所以時至今日,科學家們試圖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我們也了解了更多有關宇宙的信息。尤其是在對靈魂是否存在的問題上,量子力學似乎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答案。實際上,量子具有十分詭異的特性,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完全違背了牛頓力學的相關定律。
  • 「量子糾纏針灸」能實現「直系親屬」互治?「疊加態」究竟是什麼?
    實際上,量子糾纏真正打破物理學家們傳統觀念的是「疊加態」這三個字。新聞背景先跟不明真相的群眾簡單介紹一下新聞背景:國內有一本學術期刊叫《中國針灸》,這本期刊是一本中國科協主管的官辦的中文核心期刊,也被一些國外的論文資料庫收錄,但並沒有被國際上影響力比較大的 SCI 收錄。
  •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有助於解釋黑洞邊界的物質行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4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錫拉丘茲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理論模型
  • 量子糾纏很好的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
  • 愛因斯坦「幽靈般的」量子糾纏現象被攝像機捕捉到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拍攝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稱之為「遠距離幽靈行動」的現象,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突破。這幅圖顯示了一種強大的量子糾纏形式,兩個粒子相互作用,並在瞬間共享它們的物理狀態。「幽靈行動」的發生與兩個粒子之間的距離無關,這意味著這一原理有時被引證為隱形傳態的一個可能基礎,這種被稱為鐘形糾纏的聯繫支撐著量子力學的整個領域。格拉斯哥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保羅·安託萬·莫羅說,我們成功捕捉到的這幅圖像優雅地展示了自然的基本屬性,這是我們第一次以圖像的形式看到它。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可以用來推進量子計算的新興領域,並導致新型成像。
  • 【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學實驗驚人證明 !
    其實,對這些奇怪的事情,理論物理學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獲得了確切的證明和解釋,只是,眾多生命科學學者不了解這樣的巨大進展,普通百姓更無從知曉,而佛教當然更是不屑於科學來證明的。 那麼,科學究竟發現了什麼呢?
  • 量子糾纏很好地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量子科學,隨著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將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
  • 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嗎?
    1900年12月14日這一天就是量子力學正是被提出,普朗克就被稱為量子力學之父,在這一年,一個名叫愛因斯坦的大學生剛從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量子力學的時空不連續,說明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只是一種模擬影像,一切都是虛幻。那物理學家又是怎麼解釋呢?根據弦理論及黑洞理論,物理學家傾向於:我們是「意識存在於能量世界,影像生活在物質世界」,這兩個世界是透過蟲洞,以超光速一萬倍的量子糾纏同步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