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他的藏品是「贗品」,還有人花300萬買下,馬未都:不得不服

2020-12-23 騰訊網

馬未都這幾年作為鑑寶節目的「常客」,經常活躍在鏡頭前,他對古董文物風趣的解說和介紹以及談吐中透露出的深刻內涵,吸引著大批觀眾,不少人都因為看了他的節目或作品開始了解古董、收藏古董。

不過收藏這項活動雖然門檻比較低,小到郵票古錢,大到金銀玉器都可以作為收藏的對象,但若是想專業做收藏其實並不容易。

在很多人看來,馬未都是位很出色的收藏家,他在某些領域幾乎被奉為權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上有位名氣很大的收藏家,令馬未都佩服不已,他的大名早已響徹海內外。

有一次,大家明知道他的藏品是「贗品」,但還是願意出高價購買,此人便是國際收藏大師安思遠。很多人都會有疑惑,究竟是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把一幅假字畫賣到300萬的高價。

一、人脈廣

安思遠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很像中國人,但他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上世紀20年代末,安思遠出生於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

他從小就表現出了異乎常人的性格,平時比較安靜,喜歡一個人鼓搗東西。十幾歲的時候,安思遠喜歡上了收藏,他幾乎搜集了世界上各種珍稀的郵票,不過他最喜歡的還是中國的郵票。

安思遠的大半輩子其實都在與中國元素打交道,他曾在著名的耶魯大學學習,期間結識了在晚清書畫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的中國學者王方宇,二人興趣相投,交流甚是頻繁。

在這段時間裡,安思遠對中國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愈發覺得這種獨特的東方文化獨具魅力,為此還請王方宇給起了個中國名字。

在一家古董店工作時,安思遠得以借著工作的機會,接觸到來自亞洲的各種珍稀藝術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古董來自中國的各個朝代,這讓安思遠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再次上了一個臺階。

不過他在收藏之路上除了得到王方宇的指點外,還有另一個人的幫助也非常大,此人便是著名的收藏家龐耐。

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古董是很值錢的,可能普普通通的一件就要上百萬甚至上千萬,所以想做收藏古董的生意,必須要有足夠的本錢,光有技術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

龐耐為安思遠的收藏事業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並且她也會偶爾在比較專業的領域指點一下安思遠,這讓安思遠進步的非常迅速。

二、眼光毒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安思遠的成功之路上,廣泛的人脈的確在很多方面給予了他支持,但很多事情都是講究天賦的,收藏這一行如果自己沒有天賦,遇見再好的老師也沒用。

安思遠就屬於既肯虛心請教,又很有想法的「優等生」,可以說他在古董的真假鑑定和價值評估方面獨具慧眼,眼光很毒。

上世紀60年代,安思遠已經在古董收藏領域做出了一些成績,不過他並不滿足,彼時他察覺到亞洲藝術會是個很有潛力的收藏項目。

因此大膽地與另一位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作,在紐約開了一家專門經營亞洲藝術品的畫廊,順便也帶一點英國的工藝品。

到了80年代,安思遠在亞洲藝術品上的投資已經頗有成效,而後他又大膽地收藏了上千件來自印度和中國的藏品,神奇的是短時間內就出手了半數。

這對於一個收藏家來說是很不錯的成績,說明安思遠很能把握潮流和趨勢,當然他也因此聲名大噪,被稱為「中國古董教父」。

三、人品牛

人常言無奸不商、無商不奸,不過這都是針對小攤小販的說法,真正有大格局的人、能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人品過關。

安思遠曾收藏過數卷北宋時期的《淳化閣帖》,這些拓本幾乎是絕版,世界上恐怕再難找出第二份。因此當時故宮博物院對這些文化瑰寶很感興趣,便試圖聯繫安思遠,希望他能出手。

一聽說這些拓本對中國如此重要,安思遠心裡也有些猶豫,因為這些文物很珍貴,日本等國都給出了很高的價錢。

但權衡再三後,他還是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轉手給了中國博物館,這個價格雖然也很驚人,但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出價已經很低了。

當然安思遠並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但他很了解中國文化,他知道這些拓本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所以他願意送個人情,低價轉給中國,讓它們回到自己本就應該在的位置。

安思遠的經驗和技術讓許多同行佩服,他的超高人品更讓人折服,因此安思遠這個名字最終稱為了古董收藏界的一塊金字招牌,只要是他的藏品,完全可以閉著眼睛買。

因此有一次安思遠要拍賣一幅米芾的字,結果他看走眼了,這幅字並非米芾真跡,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人願意給出300萬的高價。

結語

安思遠可以說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花在了古董收藏上,他一輩子就專注做了一件事,最後果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安思遠這個名字儼然成了古董收藏界的一面旗幟,在國際上都頗負盛名,連馬未都不得不服。人生雖然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做事情一定要專注,這樣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明明是地攤貨,卻因這個人賣了300萬,不愧是古董教父!
    馬未都:明明是地攤貨,卻因這個人賣了300萬,不愧是古董教父! 在中國的收藏界,馬未都還算是有一點名氣,不過在世界範圍中,他可就不值一提了,不過馬未都有個朋友,他的名氣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極大的,業內人士都稱他為「古董教父」,他就是猶太人安思遠。
  • 他是馬未都口中的「撿漏大王」,1000元買的瓷杯,轉手賣了2.8億
    導讀:1996年,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它的創始人名叫馬未都,在當時知道這個名字的人並不是很多。但隨著近十幾年來古玩市場的火爆,馬未都和觀復博物館名氣逐漸大了起來,很多喜愛文物和收藏的人都稱呼他為「收藏大家」、「撿漏大王」。
  • 一件千年國寶,鑑定3次結果是仿品,他花50元買下,如今價值上億
    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不止在它的美感,還有它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與禮儀。在封建時代你可以通過人們所穿著的衣物或者是住所亦或是平常使用的東西,便可以知道他們所處的等級與地位。所以說古人們的智慧不僅奇特而且多元。
  • 談「老炮兒」馬未都:一小學文憑的人是如何一躍成為收藏大師的?
    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或許會第一時間想到「小鋼炮」馮小剛,又或是大事小情、俗世雅詩都能侃侃而談的京圈文化人高曉松。其實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還有一個人更適合「老炮兒」之稱謂,那就是京城文化圈中大名鼎鼎的馬未都。
  • 「京城第一收藏家」 馬未都,如何看待收藏的?這兩點你得知道!
    馬未都何許人也?江湖中一直有關於他的傳說!他擁有多重身份:作家、文化學者、編劇、收藏家、文物鑑定家。馬未都在收藏界可以說是赫赫有名,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不僅如此,他還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立古典藝術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 「少年馬未都」第一桶金:一麻袋瓷片,23歲在工地倒騰賺百萬
    閒著也是閒著,周佺約著好友前往萬達廣場的施工現場,他第一個挖到一麻袋瓷片,將照片上傳到QQ群,竟有人出價300塊收購,於是周佺挖到的人生古玩史上的"第一桶金"。不僅是物資上的滿足,周佺意識到自己對文物挖掘的興趣達到了人生前十八年從未達到的高峰,開始隔三岔五地奔向工地發掘寶藏。
  • 王剛首度澄清「誤砸價值兩億文物」:砸的就是贗品,之前同情對方才...
    他還表示當時持寶人不服被砸,始終認為自己的藏品是真品,將電視臺節目組、主持人等人訴諸法庭,但一審、二審均被判敗訴。2007年初,北京電視臺推出了一檔讓人心驚肉跳的鑑寶類節目《天下收藏》,著名演員、文物收藏家王剛擔任主持人。
  • 馬未都:李嘉誠看上我一件古董嫌貴,我主動打6折,李:還是太貴
    今天的故事發生在2位大人物身上,他們分別是李嘉誠和馬未都。李嘉誠何許人也?香港首富(連續21年蟬聯)、長江集團創始人,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叱吒商界,被無數人尊為神話人物。而此時的馬未都,還是個毛頭小子,下過鄉,插過隊,還在城裡當過幾年工具機銑工。
  • 收藏家捐出一件「壺王」,鑑定後卻成為鎮館之寶,陶瓷專家:贗品
    說實話文物鑑定工作的確還是很有難度的,畢竟文物這個東西不是說你是專家,就一定能判斷其真假,專家也是有水分的,而且水分非常的大,真正能鑑定文物的人除了要一定的知識學歷,更多的還是實戰經驗,就比如人家馬未都,他才是真正的實戰派,泡在古玩界幾十年了,成天都在和古玩打交道。
  • 京城第一收藏家馬未都:看待收藏有2種心態,你我應該學之!
    今天咱們不說某種文玩,而是說一位收藏界的名人,京城第一收藏家馬未都先生,還有馬未都選擇告誡喜愛收藏的玩家們,對待收藏應該有的兩種心態,我們都應該學習馬老先生給我們的教誨。而馬老先生除了作家的身份,最知名的就是收藏家的身份了,馬老先生與收藏的結緣,是1982年以1600元錢買下的四屏扇,正是這件藏品,讓馬老先生慢慢地成為了收藏大師。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
  • 著名古董大師馬未都,為何從不買字畫文物?水太深只是一個原因
    誠然,收藏能讓收穫頗豐的同時也伴隨著無法避免的風險,有些人費盡心思,斥巨資也是白忙活一場,而有些人也能「撿漏」到很多珍寶。馬未都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可是 名副其實的「撿漏王」,但他從未收藏過字畫文物,這是為何?
  • 李嘉誠找馬未都買古董,打了六折還是覺得貴,究竟是什麼?
    圖片:吃飯的時候也有人服侍劇照而這個時候的馬未都在收藏界已經幹出一番事業了,他就是故事中的一流收藏家,因為剛剛從影壇退出,所以幾乎沒人不知道他的名氣,而且他對收藏有自己獨特的眼光,他的那些收藏品也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
  • 馬未都推出《國寶100》圖書版
    近些年來,收藏大家馬未都走出「實打實」的階段,線上線下聯動普及收藏文化。他最新出版的《國寶100》系列,前後耗時兩年多完成,先是推出音頻,繼而推出視頻,此次又以圖書的形式呈現。  「圖書具有視頻和音頻不可替代的優勢,呈現在書裡的文字更嚴謹,圖書還配有大量國寶圖片、歷史圖片、博物館照片及關鍵人物照片。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獲得更直觀的感知。」馬未都說。
  • 閔行驚現寶藏博物館,萬件藏品包括恐龍化石、青銅器……
    他不知深淺,陷了進去。有位朋友給他介紹購買了一些古彩陶,可是經專家鑑定,都是贗品。幾年收藏粗略地算下來,足足花了300多萬元「學費」。張憲德嘗到了購買贗品的苦果,卻仍不肯罷手,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花那麼多錢買那些沒用的東西,簡直是瘋了。」兒子把信用卡藏起來,表明了對父親收藏的不支持態度。收藏連連失利,他自己也感覺快要瘋了。
  • 馬未都回應很機智,不愧是資深收藏家
    馬未都回應很機智,不愧是資深收藏家都說同行人就是冤家,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畢竟是在一個環境下生存的人,只要不犯原則上的錯誤,依舊可以自私為自己考慮。看似同行是冤家,而實際上,在收藏行業之中,還是有著許多人存有著友誼的。馬未都與王剛兩人的關係就很不錯,之前兩人就曾經一起出現在訪談現場。
  • 馬未都作為當今收藏界大佬卻不收藏任何字畫,因為他懂得知難而退
    如果說起當今收藏圈,1955年出生於京城的馬未都絕對是一位繞不過去的風雲人物。由於在收藏圈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很大,許多人乾脆稱呼馬未都為「馬爺」,這種現象在國內收藏圈也絕無僅有。關於收藏,馬未都有一句名言,他說:收藏的最高境界,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 馬未都:鑑別瓷器不需要戴手套,戴手套的要麼是外行,要麼是騙子
    馬未都在藏品上的造詣極高,馬未都尤其擅長鑑別瓷器,他出版的《瓷之紋》,《瓷之色》等書籍受到無數瓷器收藏者的喜愛。 馬未都最初只是被迫下鄉的一位文學青年,早年家境貧寒的馬未都並沒有機會接觸古玩瓷器。
  • 馬未都家庭普通,買文物究竟從何而來?看看他是怎麼回答的!
    馬未都家庭普通,買文物究竟從何而來?看看他是怎麼回答的! 如此巨額的文物數量也引來很多疑問,馬未都家庭普通,父母都是並未給他留下巨額財富,那麼他早期買文物的錢究竟從何而來呢?曾有人拿這件事問馬未都,我們來看看馬未都是怎麼回答的吧。
  • 馬未都的10幅鋼筆字作品欣賞,筆法飄逸,網友:他的字還沒入門
    馬未都馬未都的鋼筆字,或是他的毛筆字能不能稱之為書法,我想還有待商榷。書法是什麼,是不是用毛筆寫得出的字都叫書法呢?今天我們帶給大家的是馬未都的鋼筆字,從字體上我們可以看出馬未都的字,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筆法雜亂無章,結字更是看不出力量。當然了馬未都的字還是值得讚揚的,他沒有仿照一些明星精選書法創新,搞個不倫不類的字體來,給自己鍍金,把自己當作文化人。書法的含義,是按五千年中華文明為標準,方塊字,公正,端莊,秀氣,靈動。不是以某些人的形式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