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劃一的動作、響徹雲際的軍歌、綻放自信的軍容……在五邑大學與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共同舉辦的「愛國主義教育軍事日」活動中,學子們零距離感受強軍風採。參觀過西沙海戰海軍部隊榮譽傳承艦的青年學生心潮澎湃地說:「希望我的青春也能有一抹奮鬥的『海軍藍』。」
五邑大學與海軍部隊的結對共建,為學生提供了「浸潤式」實踐的機會。該校紡織材料與工程學院學生宋豔婷光榮參軍,並作為中國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建築工兵,遠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如今,一批又一批學子正上演「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團廣東省委、省教育廳、省學聯共同推動的「燈塔工程——廣東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行動」,注重以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把豐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幹,有力推動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南粵學子心裡紮根。
團廣東省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社會實踐就是這樣一本「無字之書」。要引導青年學子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
紅色底色:實踐出真知
歷史課本上都說「紅軍苦」「革命鬥爭的勝利來之不易」,究竟有多苦?有多不易?暨南大學「青馬工程」的培訓班成員,就此展開了體驗式學習和實踐。
同學們用紅米飯、山野菜等製作了紅軍餐,這是戰爭年代戰士們難得的營養;一把稻草和幾根紅布條編成的草鞋雖然簡陋,但紅軍就是依靠這樣的裝備參加急行軍、打贏戰鬥的。大家通過體驗「紅軍的一天」,參觀走訪革命遺址,不僅體會到井岡山革命鬥爭的不易,而且感受到紅軍戰士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堅定的革命信念。
「這樣的實踐不是生硬的、無趣的概念灌輸,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體驗。」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李小釧談起此次實踐感悟良多:「這激發的是我們骨子裡對革命先烈們最深層的敬仰,點燃的是每個人自身未來更加端正的心態與堅定的信念,靈魂仿佛得到了淬鍊,信仰散發著強而有力的光芒。」
每年假期,暨南大學團委都會選送「青馬工程」學員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地展開革命傳統教育學習,融合學生思想工作、教學創新及社會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國情、民情和社情的理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實施「燈塔工程」過程中,根據大學生的新特點實踐育人,增進學生們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明當代青年之使命,悟政治思想之理論,拓觀察社會之視野,學調查研究之方法。」這是廣州美術學院2016級研究生林路行在青馬學堂的收穫。該校團委將思想政治引領與藝術教育、紅色革命歷史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開設「青馬學堂」,通過主題教育、理論教學、社會調研、素質拓展、愛國主義現場教學、成果分享等多元方式開展思想政治引領,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一個個「青馬人」帶著理論知識、思想精髓,走向實際、走向社會、走進鄉村。
梅關古道、雙峰寨、省委舊址、紅軍長徵經過地……韶關學院團委挖掘、整理、學習和傳播華南教育抗戰歷史的紅色記憶,共有6批師生500多人次開展研學和志願活動,相繼啟動口述歷史搶救、田野調查、旅遊線路規劃、文化視頻製作等項目。
如今,在「燈塔」的引領下,一批又一批青年學子成長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腳踩泥土:實踐創造價值
青年學子關注南粵大地的社會百態,在「第二課堂」裡積極實踐所學所想,從「會讀書的人」成長為「會創造的人」。
「我家的米,都賣到廣州。每年還沒打,米就被預訂完了!」貴州省貴定縣沿山鎮石板村鞏一組的農戶王樹平站在自家稻田邊,仿佛看到了自己種的大米被端上廣州市民餐桌的情景。
王樹平曾是一名貧困戶。近年來,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精準扶貧實踐隊的幫助下,他家的農產品被納入網絡銷售平臺,因銷量良好,他已經實現脫貧。
2018年以來,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團委以實施「燈塔工程」為抓手,協同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共青團第二課堂活動引領功能的獨特優勢。
近3年來,該校共組織學生4萬餘人次、指導教師500餘人次投身社會實踐,組建國家級重點團隊5支、省級重點團隊46支、校級重點團隊47支,投入專項經費100萬餘元,奔赴對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和兵團第三師、四川甘孜,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貴州黔南和粵東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燈塔工程」紮根泥土式的社會實踐,讓廣東青年學子進入真情境、解決真問題、創造真成果。接下來,「燈塔工程」2.0版,即「燈塔工程」——廣東青少年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行動,將更加重視和突出實踐育人的作用,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契機,在青少年中開展回望初心的歷史觀教育和砥礪奮進的實踐教育,團結帶領南粵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在學習中增強本領,在實踐中勤於修身,為點亮南粵青少年的「燈塔」之光注入動能。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