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曆丁酉雞年。提到雞,在都市生活中,人們更多的想到的是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無論是急匆匆一頓快餐的中香辣雞腿堡、黃燜雞米飯;還是融合了各地民風習俗的茶香雞、叫花雞、白斬雞、辣子雞、小雞燉蘑菇等等;哪怕只是早餐裡的一顆白水煮雞蛋,都是美味而豐富、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但是,作為一個優雅的、有文化的、中華民族傳統吃貨,對於雞,知道這些可遠遠不夠。自古以來,雞作為人類最熟悉的家禽,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雞是擁有「文、武、勇、仁、信」的五德之禽: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雞也是民俗中的神物:雞王鎮宅、祠鬼神皆以雄雞……在中華民族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雞具有無上的神力和闢邪致吉的功能,從而通過祭祀、禳祝、釁禮作用於民眾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雞也是封建社會禮樂制度的一羽:「巽為雞,亦為號令」。樹金雞於長竿,成為頒布赦詔時的儀仗、帝王發號施令的象徵。
當然也少不了古代醫家在日常生活、農耕蓄養及臨床實踐中發掘出的「雞」祥三寶!
一寶——雞內金
說到雞內金,就不得不提到大家在家常菜中常吃的美味雞胗。在殺雞、收拾雞的時候,我們會把雞胃外面的那層膜撕掉,留下裡面的肉就是雞胗,撕掉的外皮就是雞內金。老人們都說「雞內金,軟黃金」,將撕下來的這層金黃色的軟膜洗淨、放在自家陽臺曬乾,雞內金便成為各種民間小偏方裡鍾愛的藥材。
古人用各種方式炮製雞內金,宋代有淨洗陰乾,炙制,蜜炙,焙制、麩炒,煅制等方法。明代出現了酒制、炒製法。清代增加了豬膽汁制等炮製方法。到今天,常用的則有砂炒雞內金、焦雞內金和醋雞內金。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對雞內金進行如此闡釋:雞內金,雞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積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氣化,若有瘀積,氣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脹滿,用雞內金為臟器療法。若再與白朮等分並用,為消化瘀積之要藥,更為健補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壯,益能運化藥力以消積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癒。又凡虛勞之證,其經絡多瘀滯,加雞內金於滋補藥中,以化其經絡之瘀滯,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見者,尤為要藥。蓋以能助當歸、白芍以通經,又能助健補脾胃之藥,多進飲食以生血也。
在張錫純的經驗中,雞內金人皆用以消食,而以消症瘕亦甚有力。雞內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均可消。如治婦人經閉月信不至者,習用雞內金。再則,張氏承葉天士「久病人絡」之說,亦認為虛勞日久絡脈多瘀,雞內金也是常用之。需留意,張氏用雞內金消症通瘀,強調必須生用。其日:「然雞內金必須生用,方有效驗,若炒熟用之則無效矣。」
但是,張氏用雞內金也有宜忌。張氏認為,生雞內金能化瘀血,又不傷氣分,對症瘕、經閉而體弱者,雞內金較三稜、莪朮更為適宜。另外,雞內金性主降,如脾胃受傷,飲食停滯而反胃吐食,宜用之;胃不和而肝血虧虛,陰虛不能潛陽,兼見肝火上升而致不寐者,雞內金又可和胃降逆,引熱下行。其它如肝氣鬱兼胃氣上逆,或衝氣上逆兼奔豚證及氣上衝腦之頭痛等證常用生雞內金。反之,凡大氣下陷,或咳嗽吐血等證,又忌用雞內金,以避其降氣、活血之弊。
二寶——雞子黃
雞子黃,即雞蛋黃。中醫認為,雞子黃溫潤淳濃,體備土德,滋脾胃之精液,澤中脘之枯槁,降低濁陰而止嘔吐,升清陽而斷洩利,補中之良藥也。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雞子黃歸上品,無毒,性甘平,主除熱火瘡,癇痙。《傷寒論》中用到雞子黃的也僅三方:黃連阿膠湯、百合雞子湯、排膿散方。
黃連阿膠湯組方: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兩枚。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之主方。
少陰感寒入裡,腎陰不足上濟於君火,而致心火亢盛。方中,雞子黃與阿膠配伍,滋陰潤燥,洩心火,滋腎水,交通心腎。吳鞠通《溫病條辨》云:「蓋雞子黃有地球之象,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聖品,有甘草之功能,而靈於甘草;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氣,下達腎氣,居中以達兩頭,有蓮子之妙用;其性和平,能使亢者不爭,弱者得振;其氣焦臭,故上補心;其味甘鹹,故下補腎。」
百合雞子湯組方:百合7枚(擘)、雞子黃1枚。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雞子黃攪勻,煎至100毫升,溫服。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篇。用於治療百合病吐之後者,其病機多為,誤吐之後,胃中津虧。尤在涇雲:「《本草》: 雞子黃安五臟,治熱疾,吐後髒氣傷而病不去,用之不特安內,亦且攘外也。」
排膿散方組方: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用法: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興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和服之,日一服。方用枳實破結氣,芍藥活血,桔梗清熱消腫排膿,另用雞子黃取其甘寒而滋潤之性,補中焦而生血肉,排膿腐而化腫毒。尤在涇雲:「尤賴雞子黃之甘潤,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外形如陽抱陰,其色黃居中,稟土之性。位中能調和上下,交通心腎;稟土之性,潤中焦之燥,滋後天之本。從小小一枚雞子黃,窺探醫聖遣方用藥之奧妙,不得不佩服觀察細緻,治方獨特。
三寶——雞血藤
雞血藤,雖然名字中帶「雞」,可並非雞身上的「寶」,為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乾燥藤莖。雞血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莖裡面含有一種別的豆科植物所沒有的物質。當它的莖被切斷以後,其木質部就立即出現淡紅棕色,不久慢慢變成鮮紅色汁液流出來,很像雞血,因此,人們稱它為雞血藤。
雞血藤產於雲南鳳慶最佳。《廣西植物名錄》別名「過崗龍」、「九層風」。功效同當歸,即補血又行血,同為有效的調經藥。補血之力次於當歸,但尚能養筋通絡,適於虛人、老人及血虛不營、血不養筋、經絡不通者。還能提升放化療所致的血細胞下降。其性平和,用量可大,投10-30g。
沈紹功在談其臨床應用雞血藤的經驗時介紹說:雞血藤,是和血的一個特效藥,它是雙向的,既能補血又能行血,而且養筋通絡。虛痺用雞血藤,既能養筋又能通絡,又能提升血象,而且能調經。貧血、白血球低、血小板低可用雞血藤,在辨證的基礎上,雞血藤配伍石葦,就明顯的能提高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