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是最高的藝術,它達到了柏拉圖式的崇高、數學的規律、哲學的思想、由動情的協調產生的和諧之感。這才是建築的目的。
——勒·柯布西耶
」
以超級豪宅而聞名世界的陶朱隱園位於臺北信義區,是一座以垂直森林為原創的建築地標,取名自中國春秋時代陶朱公(範蠡),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以公益精神回饋世人,還未面世就被美國CNN評選為2016年全球九大城市地標之一。
超級豪宅「陶朱隱園」以每坪(1坪約3.3平方米)600萬元(約139萬人民幣)成交,南港預售商辦(商務樓宇)世界明珠以每坪100萬(約23萬人民幣)交易,臺中七期豪宅寶輝秋紅谷頂樓戶以每坪97萬元(約22萬人民幣)成交,每套售價約2.2億元,成為臺北最貴生態豪宅。
信義區是臺北市的富人區,由於奇特的外觀,陶朱隱園在這座都市顯然難以隱身,但地產商還是花盡心思為住戶打造一個鬧中取靜的庭院,在信義區的喧囂之中「隱身」。例如種有喬木和灌木的露臺,即使身在高處也如置身叢林;利用高低錯落的層級,製造小河潺潺的水景,與園中的綠植交相輝映。
建築,是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的藝術。「陶朱隱園」從項目初始就憑著「旋轉樓體」的炫酷效果圖聚焦眾人眼光,一度被寄望為「臺北101大樓之後的新標誌建築」。有人讚賞其螺旋結構有著藝術哲學的美感,以及響應低碳排放而採用的垂直森林概念。
同時,它劍走偏鋒的外觀、一呎千金的天價、名流雲集的客戶也使它成為最具爭議的臺北新建築。從這裡出發,步行15分鐘可到臺北101大樓,佔據著臺北的黃金地段。
2010年11月法國生態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以城市之樹之理念中標,設計每層順時針向上攀升4.5度的螺旋建築造型,從2F至21F共旋轉90度,創造出每戶均有167㎡的空中花園,整個項目種植喬灌木超過23,000棵,綠覆率高達246%,吸碳量達每年達130噸,期以把失去的森林找回來,藉此拋磚引玉,推廣垂直森林建築之全面落實。
陶朱隱園採鋼結構設計,主要柱體使用與日本晴空塔相同高強度鋼材。建築物由5大結構元素組成,如同張開雙臂,撐著滑雪杖屹立不搖的姿勢。68根深入地底約達50米巖盤層的基樁及48組EPS隔震系統,使抗震能力達九級烈度。特殊的Vierendeel Truss結構設計,更因此創造出戶戶室內無柱的萬能空間。
該項目就可持續住宅的生態建設提出了一個開拓性的概念:通過探索人與自然之間恰當的共生關係,來限定其居民的生態足跡(生態佔用)。在這塊可持續的居住用地上,建立一個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觀帶。
陶朱隱園設計的主旨是:「城市要像一個生態系統,市中心好似森林,高塔好似可以棲居的樹。」在身披綠植且形態感和視覺衝擊力兼具之外,該項目標誌著在城市中心真正建立一個召喚動植物回歸的生態體系,並形成一個亞熱帶生物多樣化的新巢。
由於地處地震帶,臺灣地質活動活躍,因此非常重視建築的防震。整棟建築標榜耐震度7級,地下隔震縫從1樓到B4,建築壽命可達300年以上。採用48組「美國EPS隔震墊」,以及68根深埋地底50米的基椿設置於B4下基礎層。
勤奮仁厚的儒商精神,嚮往隱居的隱士情結……從這幾點來看,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對準那些既想彰顯自身地位,又想提高自身居住品質的富商和名流們,其文案可謂又準又狠。尤其是陶朱隱園的設施中,就包含了頂樓直升機停機坪以及1部可搭載跑車、重型機車、大型家具的超大型電梯。
美,是形式與意義的輝映,「天價豪宅」、「極致藝術」、「奇葩造型」……無論是哪個標籤,陶朱隱園仍然為世界的建築界刮來了一陣新風,它讓人思考,究竟什麼樣的建築可以被稱為好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