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市一醫院提供
【新民晚報·新民網】「昨晚是我入住雷神山醫院以來睡得最舒心、踏實的一覺了。」55歲的武漢患者劉阿伯(化名)拿著手中的「助眠神器」告訴記者,「原先為了避開走廊燈光,我都是朝左睡,壓得心臟都不舒服,昨晚我終於能右側臥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枚特別的DIY眼罩。環顧艙內,不少患者的枕邊都放有一隻DIY眼罩,黑色的罩面上繡有兩道俏皮的彎彎睫毛以及「市一醫院」四個字。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雷神山醫療隊的醫生與護士結合治療艙內患者的需求,開動腦筋,小處著手的技術「微創新」。
最早發現艙內不少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或多或少睡眠不好,是市一醫療隊醫學心理科主任程文紅教授。程文紅被任命為雷神山醫院心理工作組組長,在查房時與患者直接交談中,發現不少患者表示自己夜晚睡眠質量多少有些和平時不一樣。 「由於治療需要,病房24小時醫護人員在崗,走廊的燈也24小時開著,導致患者在病房內經常分不清白天黑夜,也就是所謂的生物鐘紊亂,再加上武漢氣溫忽高忽低,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對自己病情變化的擔憂,都可能會造成煩躁、焦慮,甚至失眠。」程文紅主任介紹說,從心身醫學角度,充足的睡眠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與恢復有積極作用。」在病床邊發現這個小細節後,市一醫療隊的醫生與護士便決定結合臨床實際需要,聯手實現前線「微創新」:市一護理團隊數十位護士利用休息時間用符合醫用規範標準的面料為患者親手縫製了眼罩,並按規定休息時間指導患者使用,希望重建他們的晝夜生物鐘。
「最近我們還對眼罩進行了升級。」市一雷神山醫療隊C3病區護理組組長裴傳鳳解釋,「材質、形狀、舒適度、裝飾圖案都是護士幾經斟酌優化設計的。」給予護士們靈感的是一位患者老奶奶,她曾將整件棉大衣蓋在臉上來遮光。因地制宜,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為他們手工縫製小巧的助眠眼罩,解決他們的睡眠問題。「做些小小的創新發明,就能夠幫助到患者,這讓我有一點小小的成就感。」護士劉佳楠說。
為了增添眼罩的美觀性及患者佩戴的愉悅性,市一美小護們還在眼罩上繡了兩道彎彎的睫毛好似閉上的雙眼分發給病區裡患者。「有患者誇我們心靈手巧,說出院後也要把眼罩一起帶回家。」市一醫療隊將最硬核的醫療力量帶去雷神山的同時,也帶去了市一特色的上海溫度。(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通訊員 蔡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