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未來最大的問題是「不會變老」

2021-01-09 騰訊網

「重新發電:沙井蠔鄉新生」展場

受訪:張宇星、韓晶、梁道泓

採訪:鍾剛

編輯:田露思

2020年12月27日,沙井蠔鄉湖公園文創展館舉辦了開館第一場展覽「重新發電:沙井蠔鄉新生」藝術展。沙井位於深圳寶安區,保存了從宋代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體。三位策展人張宇星博士、韓晶博士和梁道泓深入考察了沙井的文脈,以蠔文化作為沙井新與舊的連接點,策劃了這場展覽。

「重新發電」不僅寓意沙井傳統文化的新生,也呼應由廢舊電廠改造而來的展覽空間的新生。舊電廠改造設計的主創建築師是趣城工作室張宇星博士和韓晶博士,這是他們提出的「廢墟建築學」理論的初步實踐,他們長期從事城市更新和老建築改造工作,從中觀察到由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建造的現代主義建築不會明顯老化,使得我們的城市面貌因固化而無法包容未來,而廢墟不斷包容新事物的特質啟發了他們,進而提出該理論並展開相關藝術行動。「廢墟建築學」理論從「墟物」、「墟構」、「墟空」、「墟園」四個維度打破新舊之間的二元對立,使建築成為連續的有機體,為未來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鑑的新模式。

《打邊爐》在文創展館咖啡廳裡採訪了三位策展人,張宇星博士介紹說,咖啡廳原本是舊電廠的附屬用房,改造前這裡雜草叢生、鋼筋外露,在修整加固後,他們通過設計喚醒了舊建築體的價值與美感,整個空間得以持續生長,帶有時間的連續性。採訪中,三位策展人都注重傳統文化和建築的歷史延續性,並強調其與當代生活融合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們的對話整理,發表前經過受訪人審校。

張宇星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創始人/主持設計師,建築師,策展人,建築/城市/藝術評論人,東南大學建築學博士,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員(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晶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創始人/主持設計師,建築師,策展人,獨立城市研究者,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

梁道泓

深圳滿京華藝展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iADC設計博物館執行館長

重新發電

ARTDBL:去年,趣城工作室在沙井古墟策劃了「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現場展,今年在蠔鄉湖公園舉辦的「重新發電:沙井蠔鄉新生「藝術展是也許是上一次展覽的延伸,同樣在沙井,今年這個展覽在策展針對性上有何不同?

韓晶:去年的展場在沙井古墟的室外空間,那裡有條龍津河,展品可以通過沿河分布而有機組合。今年的展場在蠔鄉湖公園的文創展館內,這是一個巨大的室內空間,展品分布在其中很容易顯得瑣碎,因此需要與去年不一樣的策展方式。文創展館原本是一座廢舊電廠,處於廢墟狀態,展覽主題「重新發電」正是呼應了展場背景,因此,在作品選擇和點位排布中,我們通過主題與展品的結合、主題與蠔文化的結合、展品與空間的結合來建構敘事線索,在大空間中把星星點點的展品編織起來。

展覽採用了三種敘事方式。第一,是建立當代藝術與古老蠔文化的關聯,比如作品《塑造·山水》,藝術家把他特有的當代藝術語言:用白色塑膠袋塑造自然山水意境,與傳統蠔業生產中使用的古老交通工具——木踏板結合起來,探討人為製造與道法自然之間的精神關係。第二,是建立當代藝術與舊電廠空間的關聯,比如作品《穿越8#》,是用合成水晶製造的一塊太湖石,這個當代藝術語言與中國古典文化碰撞而出的作品,我們把它放在展館中軸線上的月洞門旁,讓它呼應建築空間中隱含的古典園林意向,作品與空間在現場配合得天衣無縫。還有作品《新景觀01》,藝術家用廢棄電線作為材料創作了一棵抽象的樹,我們選擇這個作品放在正對主入口的位置,讓它點題,在寓意上呼應電廠的重生與「發電」。最後,我們也努力建立當代藝術與大眾的關聯。因為本次展覽是為金蠔節而做,帶有節慶性質,因此採用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一方面,我們選擇了剪紙、印圖T恤等較為具象的作品,以及一些直觀呈現蠔圖像的作品,讓展覽主題能被不同層次的觀眾理解;另一方面,我們在展場中用腳手架搭建了一個巨大的空間裝置,把海報、文獻展板、電視屏幕融合在裝置裡,再加上彩色亞克力板,形成一個生動的「百寶箱」,既活躍了展場氛圍,也讓文獻變得更吸引人、更可讀。通過以上三種敘事線索,讓作品在整個大空間裡凝聚出統一的力量。

《新景觀01》,楊光,廢棄電線,150cm x 150cm x 280cm

梁道泓:「重新發電:沙井蠔鄉新」展覽的原發點與蠔相關,但蠔過於具象,需要延伸為與海洋、自然、環保等主題相關的方向,這些主題也是沙井地區建設過程中非常注重的領域,展場所在的蠔鄉湖公園就是經過水體治理、環境整治後,才得以對公眾開放的公園。

展覽的主題「重新發電」對於這座舊電廠建築而言是虛擬的,這裡對外輸出的不再是電能,而是我們通過藝術為它賦予的新能量。從展覽內容來說,我們選擇的藝術家偏年輕,這讓展品的整體面貌較有活力,創作形式多樣,包括書法、雕塑、剪紙、影像、裝置,讓觀眾能接觸到多元的當代藝術語言。在展品分布上,我們不僅考慮展廳布局,還結合舊電廠改造後設置的三條遊覽路線,沿路放置展品作為節點,讓遊覽過程更具探索、發現的意味。展覽最重要的還是與改造後的廢墟空間發生對話,舊電廠通過這次展覽「重新發電」後,我們希望未來在這裡後續運營的內容也能夠持續地呼應廢墟改造的空間。

ARTDBL:兩次展覽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張宇星:去年在沙井做的「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屬於城市現場展,城市現場展是我們這幾年在深圳做展覽實踐總結出來的展覽類型,具有深圳特色,也是我們會持續探索和研究的展覽類型。城市現場展的核心是把日常生活現場與展覽融合,通過展覽激發日常生活內在活力,同時,日常生活現場也成為展覽的對象。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一面牆、一片廢墟,甚至人的生活狀態本身就具有美感,關鍵在於如何設置觀看路徑,讓日常的美被重新發現,這是城市現場展最核心和最難的點。因為日常生活現場中,居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展覽既不能打擾他人的生活,又要讓居民生活因為展覽獲得一種升華。

今年在舊電廠做的展覽不屬於城市現場展,它更突出的嘗試是如何在舊的場地裡,把當地居民新的生活狀態包容進去,這可能也會是我們未來探索的展覽方向,甚至可以先造一個舊的場景作為語境,再把新的東西加進去,這種對比力量遠比在一個新的場景裡展示新的東西有意思。我們希望探索的是新舊融合的方式,這種方式背後是我們一直研究的廢墟理念,這種廢墟理念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廢墟表現方法,因為抽象才具有可推廣性。

廢墟建築學

ARTDBL:在策劃這個藝術展之前,趣城工作室對展場沙井蠔鄉湖公園文創展館進行了改造,改造是基於怎樣的理念?

張宇星:這個文創展館原本是一座廢棄的電廠,我們初次來到舊電廠考察時,看到的是一個孤零零的廢墟,雖未坍塌,卻已是一棟無用的建築,並且處於年久失修的危房狀態。建築物上完整地保留了歷史的痕跡,長滿了雜草,很多房梁露出了鋼筋。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認為改造是必須的,但這個改造要基於保留的前提下進行,把舊電廠重新跟當代設計和當代生活進行融合,賦予它新的能量與狀態。建築改造也是對空間功能的轉化,舊電廠轉化為多功能空間可以舉辦展覽、論壇、音樂會等各類活動。

ARTDBL:具體用了哪些改造方法讓舊電廠「重新發電」?

張宇星:舊電廠的改造運用了「廢墟建築學」方法,這是一套我們初步建立的理論方法,包含「墟物」、「墟構」、「墟空」、「墟園」四個原理要素。「墟物」就是廢墟遺留的舊物,包括建築原本的混凝土梁架、牆面等,它們哪怕不進行任何處理也很好看。在舊電廠改造中,外立面上時間的痕跡我們幾乎沒動,這些舊的力量和精髓要延續。舊是可以被設計的,設計後再呈現出來,就成為一個觀看的對象。舊的混凝土梁柱,要先加固以保證安全,同時也可以重新呈現其內在結構力量,然後在穩固的梁架上製作剝離效果,讓人看不出明顯的新舊塊面。

老建築變成廢墟後,依舊保留了很多可以被使用的框架結構與堅硬體塊,且這些結構和「硬體」本身具備觀賞性,我們稱之為「墟構」。「墟構」既是廢墟被重新使用的基礎,也是被重新觀看的對象。舊電廠的結構框架以及很多構造節點被保留了,為文創展館的新功能所使用。

2020年11月26日文創展館改造進展

「墟空」是指通過在廢墟建築裡設計不同的遊覽路徑,促成新的空間體驗。這參考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邏輯,古代園林最重要的設計就是觀看路徑,它甚至比景觀設計更重要,一套特殊的觀看方式能讓普通的建築變成一個景觀,讓人能從內外、遠近等各個角度觀看建築體與自然景色,獲得園林化的體驗。我們在舊電廠設計了一套「漫遊長廊」遊覽路徑,至少包含五條以上的路線,有環遊型、終端型、分岔型等,有點像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創造出迷宮一樣的探索過程。

「墟園」是指像中國古代園林一樣,把自然的野趣和人工環境融合。我們將改造中拆卸下來的老建材放在戶外區域,構建成一個廢墟花園,接下來會繼續融入植物和水面,形成基於現代建築材料的當代園林。

簡單仿造一個古典園林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吸納園林的原理和邏輯。在舊電廠改造中,無論是保留的設計還是新元素的設計,我們都只用了鋼和混凝土兩種現代工業材料,方法也是現代主義的建築手法,但產生的是中國園林的意境和體驗,這其實是很有挑戰性的。我們還刻意迴避了老的建築材料,使用老的磚頭、瓦片看起來環保,其實成本很高,並且不符合當代生產消費體系和現代生活需求,放在城市更新裡也是不可持續的。

ARTDBL:舊電廠的改造方式與2019年你們在橋頭廢墟花園做的改造相比,有什麼延續和發展的內容?

韓晶:從橋頭廢墟花園到舊電廠改造,都延續了我們對「廢墟建築學」的研究。我們把廢墟和園林的關係、廢墟和結構的關係呈現其中。橋頭廢墟花園改造自舊工業廠房,當時使用的「廢墟建築學」手法相對簡單。舊電廠的建築體量較大,空間豐富,因而「廢墟建築學」的方法在這裡發揮得更充分。 具體而言,橋頭舊廠房和舊電廠的改造中都對「墟物」進行了保留和再利用,從橋頭舊廠房切割下來的樓板殘片部分利用為休息坐凳裝置,從舊電廠拆卸的石塊則被重新用於墟園區域的建造。

蠔鄉湖公園文創展館「墟園」區域

改造後的橋頭廢墟花園和蠔鄉湖公園文創展館都儘可能地保留了舊建築體的結構,因為廢墟坍塌後,存留下來最堅固、最美麗的東西就是「墟構」。至於「墟空」,人們在廢墟裡遊走時,會有迷宮般的空間體驗,我們將這種體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邏輯相結合,來組織建築中的漫遊路徑。與橋頭廢墟花園相比,舊電廠的遊覽路徑設計更豐富多樣,改造後的遊覽過程會穿插經過不同的內外空間,有時經過一個陽臺來到室外,接著又走進一個室內玻璃盒子,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老牆面,也可以欣賞到外面的公園景色,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新和舊的元素在體驗過程中相互融合。

月洞門與展品《穿越8#》(吳代傑,合成水晶,120cmx135cmx320cm)

「墟園」在橋頭廢墟花園中已經有明確體現,除了刻意設計的竹子和草坪,外界的自然之物也會隨著時間慢慢進入花園。而舊電廠的「墟園」則融入了蠔鄉湖公園的自然環境,此外,我們在建築中軸線的位置,也是「墟園」的入口處設計了一個巨大的月洞門,因為之前在考察場地時發現舊電廠外的湖水特別漂亮,於是用了中國園林「借景」的手法,讓月洞門成為湖水的景框,將湖光山色融入建築體驗,當然,月洞門也是中國園林裡特別具有代表性的視覺元素。從整體而言,舊電廠改造是對橋頭廢墟花園改造的進一步延伸,我們曾發表過關於「廢墟建築學」的文章,這兩個案例算是我們在建築設計上的初步實踐。

廢墟與城市更新

ARTDBL:深圳的城市發展突飛猛進,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座城市裡討論廢墟?「廢墟建築學」對當下意味著什麼?

張宇星:城市裡的現代主建築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它們很難變舊。基於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建成的建築物一旦落地就永遠保持那個樣貌,不像古典建築所使用的石頭、磚頭、木頭,會像人的生命一樣經歷一個老化的過程。廢墟化、老化才是一座城市的常態,而現代建築的材料抗氧化、抗風化,讓現代城市變得沒有生命力。永恆的建築容易落後,永遠不變的風格無法包容未來新的狀態。

要讓一個現代建築重新獲得氧化、風化的過程,從而讓未來城市獲得新的生長過程,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建築學方法,從材料、結構到空間理念上都需要一套新方法。我們提出的「廢墟建築學」,並非要把城市變成廢墟,而是要設計一個新的「廢墟」。通過舊電廠的改造,我們發現像廢墟一樣能不斷地把新的東西包容進來的建築才是真正的新,所以「廢墟」本質上是指一套新的建築學理念。

「廢墟建築學」的核心價值是設計時間和設計自然,這兩點其實也是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和設計邏輯。老建築有它獨特的魅力,正如我們在沙井舊電廠看到的。在過去,要讓一個建築變老只能等待,但我們想通過設計把老化的過程呈現出來,不一定要等到10年、100年後才能欣賞到老建築。

從建築和自然方面來說,東西方的古代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融合的。比如中國古建築的坡屋頂有積土,數年後會長草,鳥也會被吸引過來,廢墟建築體也會如此。反觀今天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強調完整、乾淨,無法包容外界自然。但我們可以借鑑「廢墟」的原理,通過設計讓當下的建築回歸與自然的融合,比如在混凝土建築物外表上設計一個凹陷區域填土,就可以把樹和草融合進來,改變現代建築無聊和單一的面貌。

如果我們僅僅去研究古代園林的面貌,其實永遠得不到它的精髓,但如果從「廢墟」角度去分析,以時間和自然為核心去設計,反而很容易設計出中國古代園林的意境。中國古代園林就是一個「廢墟」。「廢墟建築學」在未來會為城市創造新的價值。

2020年12月9日文創展館內部施工進展

ARTDBL:中國城市當下都在做城市更新,你們提倡「廢墟建築學」的概念,有點像在做「城市更舊」,「廢墟建築學」能否看作是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是否有現實針對性?

韓晶:從城市角度來看,城市更新存在兩種低效的情況,一種是把被認為沒價值的舊建築全部拆掉,一種是把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建築儘快保護起來,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低效的,因為拆除會讓日常生活裡的記憶消失,保護則讓建築遠離了日常生活,而「廢墟」恰恰是可以連接新和舊的獨特元素。

我們不認為廢墟是一個消極的東西,廢墟裡有許多有魅力的點可以被提煉,它跨越了漫長的時間存留至今,通過研究其內在原理,我們從「墟物」、「墟構」、「墟空」、「墟園」四個維度探索了一套新舊建築連接的邏輯和方法。研究廢墟並不是要把建築變成廢墟,而是用「廢墟」的方式來改造舊建築,尤其是舊電廠這類不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築物,它雖然不是文物,但承載了這個片區的工業記憶,通過把它和當代生活巧妙地連接起來,可以讓它「重新發電」。所以,「廢墟建築學」是在賦予舊建築新的價值。

《雕塑·山水》,任磊,綜合材料,尺寸可變

張宇星:我們在沙井與合作方沙井街道辦和華潤置地共同改造舊建築的過程中,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沙井在未來會成為城市更新的3.0版本,它將超越1.0版本中簡單拆除重建的大衝村舊改,也不同於2.0版本的湖貝舊改,保留部分街區進行活化,傳統的東西在活化中已經被消費或轉譯了。沙井的舊改注重發揮老的價值,包括這裡的人和他們的生活狀態,不是直接切入式地改變它,而是把時間和自然的要素加進去,讓它有個更新的過程。

當下中國城市更新出現兩極分化,要麼新要麼舊,沒有中間狀態,中間的斷裂讓老的東西無法與當代生活連接。在城市規劃的宏觀理念上,我們都知道要新舊融合,但需要一個有效的方法來落地,而建築學是最落地的。因此我們認為「廢墟建築學」適用於城市更新,為未來城市、建築提供一條出路,這條出路包含了古代、當代和未來,在三者之間找到一個連接點。

社區介入

ARTDBL:無論是橋頭廢墟花園改造、沙井古墟展覽還是「重新發電」展覽,你們在沙井持續做了幾年介入型展覽,你們對沙井地區的閱讀是怎樣的?

韓晶:沙井像是深圳城市發展的一個活化石,我第一次去沙井古墟考察時很震驚,古墟及周邊城中村歷史發展的每一段切片都被完整保留,從宋代的建築到上世紀70、80年代的農民房,再到現在的「握手樓」都有。古代的肌理沒有明顯地被當代壓迫,它們融入了日常生活並在其中延續,像城中村裡陸續出現的一些小改造、小搭建,它們都是時光的印跡。在沙井,歷史遺蹟與當代生活的遺產並存是一種並存的狀態,這比純粹的歷史街區更有價值。

深入了解後我還發現,沙井城中村當地的宗族與外來的租戶兩股力量並存,並且和諧共處,這與別的城中村很不一樣,例如皇崗村,原住民的力量非常凸顯,外來租戶被迫處於邊緣狀態。沙井在歷史、人文方面確實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點,不僅僅是蠔文化。

張宇星:沙井的城中村比皇崗、水圍的城中村有著更豐富的肌理,而且是全光譜式的,從南宋至今的生長軌跡都得以保留,同時這裡不是荒蕪之地,一直有人在此生活,城中村每天被使用、被改造,這些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日常生活的遺產,與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相關。

沙井古墟的項目改變了我們對歷史的定義,項目過程中一直有人強調要保護沙井歷史的原真性,很多人對歷史保護的常規理解就是要原汁原味。但通過深入了解沙井,我們認為應該把歷史的原真性定義為時空的連續性。任何主張恢復成明代、清代樣貌的改造都是對歷史原真性的破壞,因為中間的過程被割裂了。沙井古墟之所以讓我們看到歷史的原真性,就在於每一段歷史的保留,這帶來的啟發是,在沙井古墟設計房子時要把時間線索設計出來,比如我們在改造沙井古墟的老戲臺時,把老的材料、中間過渡的材料、新的材料綜合使用,賦予其時間線索,呈現一個連續的狀態,避免淪為斷代史。

《新媒體的對話》,盧遠良,電視機、顯示器等廢舊電器,不鏽鋼、LED燈、電線、支架,尺寸可變

ARTDBL:你們兩次在沙井策劃展覽都有注重對沙井的生態、建築進行考察,時下藝術介入社區是較常見的激發社區活力的方式,其中是否有些做法是不恰當或需要警惕的?

韓晶:如果把藝術介入社區的項目局限在藝術小圈子裡的話,往往展覽開幕就等於閉展,只有了解藝術的人能讀懂展覽,社區居民看不懂,這些項目就脫離了日常生活,這種做法是不可持續而且要警惕的。即便在開幕式上有再多的媒體報導,本質上日常生活是被藝術活動消費了,而並非藝術活動為日常生活服務,這樣的活動結束後不會為社區留下任何影響。

梁道泓:藝術介入社區有兩端,藝術和社區,要在兩端找到適合對應起來的連接點,才能發揮藝術在社區中的最大效用。在藝術介入社區之前,要先了解清楚社區的生態和特點,民眾對藝術的接受度、理解度和喜愛程度。對於一些社區而言,民眾與藝術之間可能存在天然的屏障,這時候,藝術需要一點一點地滲透,不能把門檻設得太高,根據不同的社區情況選擇不同的作品,並調整藝術介入的方式。在做藝術介入社區項目時,選擇合適的作品前,要先選擇合適的藝術家,有些藝術家傾向於在藝術圈子內活動,他只需要畫廊和藏家,那麼這類藝術家就不適合這類項目。

張宇星:我認為當代藝術中,作品只是一個結果,它不是最重要的東西,當代藝術核心是創造力,通過創造改變人,改變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藝術介入社區的核心是藝術家的介入,藝術家本人要進入社區現場,了解當地生活現狀,從而找到可介入的點,如果一件社區藝術作品能在當地激發一場社會活動或凝聚一群人,那才是生效的。

*文中用圖由「重新發電:沙井蠔鄉新生」展覽策展團隊提供。

相關焦點

  • 是不是我們不長大,父母就不會變老
    「是不是我們都不長大,你們就不會變老」,這是我在聽王琪《萬愛千恩》歌曲中的一句歌詞,很簡單樸實的一句歌詞,道出普天之下為人子女的心聲,不願意看著父母一天天老去,子女長大了,父母必將變老,甚至老去,雖然這是必經之路,但是我們內心都不願意接受。
  • 馬巖松:問題在於我們究竟想要怎樣的未來城市
    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可以在國外競爭。但要是沒有一開始的開放,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在幹嘛。中國逐漸開始關注對城市的品位,對建築的品位,現在媒體和市民都開始關注建築,這就短短十幾年的事情,他們開始意識到建築是藝術,是文化。所以開放肯定是好事。 但在這個過程裡,為什麼會出現一些有問題的房子?因為開放,肯定會有實驗失敗的可能。所以風險提前就要估計到。
  • 不吃糖,就不會變老???
    只要我不吃糖,就不會變老?抗糖就是一口糖都不能吃? 「壓垮你的可能不是衰老,而是害怕變老的心態」。糖,並不是阻止你變美的最大兇手,永葆年輕的秘訣也不是一口糖都不吃,與其給自己增加「戒糖」的焦慮,不如就做好日常護膚、培養規律生活,你不會那麼容易就比別人老得快的,相信自己😉。
  • 關曉彤曬小時候和媽媽的合照,網友:希望我們的媽媽都不會變老
    近日,關曉彤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組曾經和媽媽的合照,並配文到:希望媽媽永遠都不會變老。我們的曉彤可能好奇心比較強吧,一直在看向遠處,絲毫沒有注意到鏡頭,當然也只有這種鏡頭才更加真實,小時候頑皮的曉彤完全地展現在鏡頭下。
  • 後新冠時代,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城市?
    作為時尚、設計之都的米蘭,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現在,整座城市亟待重啟:二戰之後這七十多年,米蘭的城市面貌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疫情給米蘭和米蘭人帶來了怎樣的衝擊和影響?米蘭有哪些待挖掘的潛力?未來的城市空間,有哪些可能性?這些問題,成為2020年5月16日第四屆米蘭建築周的主題。
  • 女人到了中年,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也不是變老
    女人到了中年,到底是一朵花還是一壺酒,其實都全在自我的把握,人生這短短的修行,生命賦予我們最公平的時間,有的女人歷久彌新,而有的女人則開始慢慢腐爛。女人到了中年最大的悲哀是什麼?其實不是物質上的缺乏,而是精神上的空缺,是心靈之中的貧乏。中年的女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也不是變老,中年女人最大的悲哀,是做不到放下,又學不會成長。
  • 我們在慢慢長大,父母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變老
    母親在我工作的城市常住,父親前半年在老家種地,後半年到城裡。為了方便溝通,我給父母買了智慧型手機,在老家安裝了無線網絡。自此,父母在家庭微信群裡聊天、曬圖成為了樂趣。我和姐姐每天都能通過父親發的圖片來監督他有沒有自己做飯?飯菜的質量等等。
  • 中國又一潛力城市,增長速度超東京,未來有望成世界最大國際都市
    伴隨著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各個城市的經濟都在快速增長,尤其是一線城市,不僅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增長,而且城市的基礎建設也做得很好,特別是成都、武漢、杭州,更要爭得上風,看城市發展快不快,證明國家進步。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國家和城市在公布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 gdp之後,都會有一年的進展,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看到,造成世界差距巨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潛力會以城市的速度增長,成為東京,這是未來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城市。
  • 智慧城市:未來的義大利城市
    我們這個時代可行的烏託邦是智慧城市,其目標是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自給自足的城市,關注生活質量及其公民的需求。它還應利用通過大數據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合理的方式滿足這些需求,從而使城市生活更具包容性和宜居性。這是從線性經濟模型(生產,消費,丟棄)轉變為循環模型的關鍵基於再利用,共享和產品壽命的延長,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城市中,因此消耗了最大一部分生產的產品,從而造成了全球最大的汙染份額。
  • 抖音是不是我們都不長大你們就不會變老是什麼歌 萬愛千恩歌詞
    抖音是不是我們都不長大你們就不會變老這首歌的音樂歌名超級火,據悉,這首歌歌名叫《萬愛千恩》,是歌手王琪演唱的。下面來看一下。  你們就不會變老  是不是我們在撒撒嬌  你們還能把我舉高高  是不是這輩子不放手  下輩子我們還能遇到  下輩子我一定好好聽話  不再讓你們操勞  多少次把我扶起  轉身又摔了一跤  抬頭的一瞬間總看到  你疼愛的微笑  如今不在你身邊
  • 村上春樹說:總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總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曾經看到這句話不太懂,現在卻深以為然。日子似流水靜靜的流淌,給我們收穫,也讓我們失去,在一次次成長與變老中懂得取與舍,懂得喜與悲。曾幾何時,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正在變老的路上,不知不覺這些信號已經在身上發生,恰似拉響的警報,給我們警醒和提示,善待生活,保重身體,成了最大的責任與使命。那麼,變老的跡象都有哪些呢?1.
  • 晉中、太原、大同三大城市,誰有望未來成為山西潛力最大的城市
    眾所周知,山西是我國資源大省,但是在經濟發展上,實在不敢恭維,在全省眾多城市中,僅太原市一座城的經濟總量還略高,不過是二線城市,與東部沿海省份相比,差距依然明顯,但是,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也越來越發達,我相信山西省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不錯,晉中、太原、大同三座城市中,哪座城市未來發展潛力更突出
  • 探索未來:「疊加城市: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開幕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前海規劃建設專業諮詢委員會委員朱榮遠在開幕論壇圓桌會議上發言在圓桌討論環節,主持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從前海特別的城市模式導入,帶領與會人就當代建築環境和城市主義所面臨的最大
  • 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未來有望超越日本東京,是你家鄉嗎
    現在世界上比較發展的城市其實非常多,各國都有自己發展最快的城市,但說到世界第一城市的現在就是東京, 作為日本的首都這幾年來的發展一直很好, 另外,那個經濟也有不可替代的性質。但是,其實在現在的情況下,我們國家的城市之一只是排在東京之後,也被選為世界一線城市,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城市超過東京, 你知道我說的是哪個城市嗎?這個城市是我們國家的上海市,這個城市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同時它也是非常發達的城市,也是我們國家的直轄市之一。
  • 關曉彤曬與母親合照祈求不會變老,繼承媽媽顏值肉嘟嘟小臉超可愛
    3月28日,關曉彤在社交平臺上更新了一條動態:希望媽媽永遠不會變老。並配上兩張老照片表達對媽媽的愛。第一張照片,我們可以看見拍照時的幼年關曉彤扎著朝天辮,穿著紅色毛絨衫,藍色牛仔背帶褲,加上紅色的小皮鞋,整個人顯得十分可愛,稚嫩的面孔也已經出現美人底子,媽媽則穿著褐色的毛衣外面套著個棕色的夾克。母親將關曉彤抱起,臉頰緊緊貼著關曉彤,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幸福之感滿滿。可惜的是關曉彤沒有望向鏡頭,眼神開小差了。
  • 建築師馬巖松最新TED全球大會演講:我們的未來城市會怎樣?
    在愛丁堡舉行的TED全球大會(TED Global Summit)上,MAD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合伙人—馬巖松現場做了「我們的未來城市會怎樣」的主題演講。因為自然從來不會自我複製。所以現在我們有兩座相互呼應,共同起舞的大樓。
  • 鄭南雁:酒店未來最大機遇可能出現在近郊度假和城市休閒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鄭南雁:酒店未來最大機遇可能出現在近郊度假和城市休閒12月18日,由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的21世紀住宿業高峰論壇(2020)在上海外灘茂悅大酒店舉行。攜程住宿業環比增長98%,交通票務同比增長66%,旅遊度假環比增長151%,國內旅遊市場強勁復甦並將繼續延續,小而精和個性產品將是未來市場消費趨勢。鄭南雁指出,面對疫情,國內的防疫政策逐步推進,換來的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內市場經濟逐漸復甦,也讓旅遊業得以有機會喘口氣。中高端出境旅行消費需求回流至國內遊。
  • 《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丨新成年人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尺度
    好像每個人生階段,為人父母都要學習很多新情況下如何處理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比如加拿大學者傑弗裡 延森和伊莉莎白 謝菲爾合作寫作的這本《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就是對於新的時代背景下的親子關係的一次思考和再梳理。
  • 早讀:變老時,才知道天高地厚
    變老了,一切看淡了,看開了,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看清了自己一路走來為什麼跌跌撞撞。人呀,可以有傲骨,但不能傲慢,人可以藐視困難,決不能輕視問題,人可以低估別人,決不能高估自己。人和人的智商只有一指頭寬,人和人的才能只有一指縫長。
  • 天冷了,聰明人都這樣保存大蒜,不用放冰箱,一年都不會發芽變老
    聰明人都這樣保存大蒜,不用放冰箱,一年都不會發芽變老。親愛的好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又到了,給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們準備好了嗎?天冷了,很多朋友家的大蒜都生芽變老了,今天呢,我就分享給大家,聰明人保存大蒜的方法,不用放冰箱,一年都不會發芽變老,好了,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就把這個保存方法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