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動點:從《大力水手》到《猩球崛起》,見證動捕技術飛速發展

2020-12-13 站長之家

1914年創作了《大力水手》等知名動畫的動畫師Max Fleischer發明了轉描機技術(Rotoscoping),並將其應用在自己的系列動畫《逃出墨水池(Out of the Inkwell)》中。轉描機技術的原理是將真人表演拍攝的膠片用轉描機(Rotoscope)每次播放一幀畫面並投射到毛玻璃上,以供動畫師在此基礎上逐幀描摹真人的動作(即拓印),最終將所有拓印所得畫幅串聯起來成為動畫作品。

《逃出墨水池》中,由Max的弟弟Dave Fleischer表演拍攝的視頻就是該動畫中小丑這一形象的參考原型,也是自此,轉描機技術逐漸開始被世界各地動畫製作公司廣泛使用。

1937年迪士尼公司精確地將轉描機技術運用在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這也是歷史上首部運用轉描機技術生成的長篇動畫作品。白雪公主的描繪原型為迪士尼公司聘請的一位會跳舞的女孩,動畫師和助手常常參考原型視頻,有時甚至需要從鏡子裡看自己,以觀察人自然的體態姿勢。電影主要使用了關鍵格動畫,需要人手繪製幀動態,並在兩個不同的關鍵幀之間填充人物自然過渡的動作形態。

到1941年,中國上海美術電影廠在《鐵扇公主》中亦運用了這樣的技術,並在海內外一舉成名,取得了巨大成功。

轉描機技術成片效果如此之好,甚至原版《星球大戰》三部曲當中也使用了它來製作發光劍的特效,但由於該技術以描繪為核心,現代許多動畫導演都避諱使用,即使用到,提及時也常常宣稱成片僅以視頻作參考,而非直接描畫。

該技術給動畫的靈動性帶來了飛躍性的提升,但由於需要大量手繪,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成本都較高,雖已存在很長時間,但是其替代方法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轉描機技術被發明的五十年後,隨著生物力學實驗室開始使用電腦分析人類動作,動作捕捉類研究終於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現代動作捕捉技術時代也終於到來。

20世紀80年代,思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人體運動學與計算機科學的Tom Calvert教授最早將「機械版動作捕捉系統」使用在舞臺舞蹈設計學和運動異常的臨床評估中,他將多個電位器安裝在人體上並使用人體動作輸出的數據來驅動電腦中的動畫形象。Calvert和他的團隊使用電位器重點研究了膝關節區域,「模仿系統」中的動作數據被數位化後進行輸出轉換,並被發送至計算機動畫系統。

此番生物力學研究為未來的影片製作鋪平了道路,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當動作捕捉與計算機圖形技術相遇,動作數據的易得性使動作捕捉技術快速發展,並相繼被完整、大規模地運用到遊戲與電影行業。

1994年,電影《指環王》的拍攝則第一次將動捕拍攝步驟帶到了拍攝現場,動捕演員先驅Andy Serkis在場地中可以作為「咕嚕」這一角色和其他演員進行互動,這樣的互動更加有利於角色的塑造,因為只有當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獲得了其他演員的情緒和語言反饋,自身情緒才能更酣暢地被釋放,角色才能更加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電影博客ScreenCrush的副主編Nick Romano總結道:「雖然遊戲行業率先將動捕技術運用到娛樂領域,但特效藝術家John Dykstra很快便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並決定將其應用到Val Kilmer執導的《永遠的蝙蝠俠》(1995)中,為Kilmer的一些特技動作創造一個數字替身。自此,導演James Cameron也在《鐵達尼號》(1997)中小範圍使用了動捕技術,2000年Ridley Scott將其運用在電影《角鬥士》中,而Jorge Lucas則在創作《星球大戰前傳》(1999-2005)中的Jar Jar Binks這一角色時使用到了動捕技術。」

2005年,《金剛》在動作捕捉技術上增加了另一層創新——電影使用了面部捕捉技術,加上大量的後期製作,製作組在金剛的臉上精準還原了演員表演時自然連貫的表情神態。而在《金剛》上映前,面部捕捉技術還未被真正使用到電影中,面部動畫僅能通過後期製作實現,動畫師必須依靠真人視頻作參考來製作數字虛擬面部動態。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電影行業的長足發展,面部捕捉技術在電影產業中扮演的角色逐漸越發重要。

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可以說是將動作捕捉與表情捕捉技術成功結合的先驅者。導演James Cameron與團隊使用了頭戴式面部捕捉相機,並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拍攝與動作捕捉影棚,Cameron為《阿凡達》開發的「虛擬拍攝(Virtual Cinematography)」也經常被使用。

2006年的《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也因為在電影中使用了面部捕捉技術而聞名世界。

拍攝時,攝製組使用了面部捕捉及動作捕捉技術來捕捉和記錄Bill Nighy及扮演被詛咒船員演員們的動作數據。

這種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相結合的高成本拍攝方式在當時仍不算常見,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相關成本的下降,2011年,動捕設備已經非常小巧和輕便,且不會對表演效果產生較大影響。

到了《霍比特》三部曲及《猩球崛起》時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使用演員間可交互式面部及動作捕捉技術已經是影界標準做法。在原有動捕技術的基礎上,技術層面,科研人員也實現了從紅外被動標記點捕捉到紅外主動標記點捕捉的技術開發,而在《猩球崛起》中使用的戶外實景動作捕捉技術也已逐漸成熟,並開始被電影界廣泛使用。

2019年,一部CG與真人結合的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誕生。拍攝過程中,技術人員在演員面部標記了重要活動肌肉,而演員頭戴的高清攝像機捕捉的面部動態圖像能夠被一幀一幀實時轉換成面部捕捉數據,用來驅動虛擬人物的動態與神情,重建了虛擬人物「阿麗塔」的面部肌肉系統。

《阿凡達》的導演、《阿麗塔》的製片人James Cameron在接受電影專訪時說道:「(表演的)一切都是以面部為中心的,如果你能帶給觀眾逼真的動態面部特寫,觀眾就更容易忘記這個人物是虛擬的。」《阿麗塔》中大量使用面部捕捉技術,幾乎省略了以往後期製作中有關面部表情的所有製作修補,也正是因為該電影技術的大幅提升,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與面部捕捉(Facial Capture)相結合的虛擬人物拍攝方式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並被統稱為「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

重溫了一個世紀的美好,我們一同見證了動捕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角色躍然屏上。動捕技術的成長不會止步於此,它的無限潛力讓我們對未來更加多元的科技生活充滿期待。

相關焦點

  • 從動畫到影視,虛擬動點動作捕捉技術,助力多元科技發展
    1914年創作了《大力水手》等知名動畫的動畫師Max Fleischer發明了轉描機技術(Rotoscoping),並將其應用在自己的系列動畫《逃出墨水池(Out of the Inkwell)》中。電影博客ScreenCrush的副主編Nick Romano總結道:「雖然遊戲行業率先將動捕技術運用到娛樂領域,但特效藝術家John Dykstra很快便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並決定將其應用到Val Kilmer執導的《永遠的蝙蝠俠》(1995)中,為Kilmer的一些特技動作創造一個數字替身。
  • QQ炫舞 X 李寧,攜手虛擬動點·動捕技術,打造IP跨界新紀元
    宣傳片上身著80年代復古色彩運動服的星瞳自信演繹了一段動感的迪斯科舞蹈,從打響指到快速靈動的舞蹈動作,都無比自然流暢,這得益於星瞳背後舞技嫻熟的舞蹈演員和低延遲高精度的動作捕捉技術
  • 動捕技術開啟國漫發展新紀元,廣州虛擬動力提供完備解決方案
    動捕技術開啟國漫發展新紀元如今,國漫發展越來越迅速,在以歐美動畫和日本動畫為主流的動畫世界格局中,國漫取得的成就顯而易見。然其成功的關鍵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而動捕技術就是動畫發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 虛擬動點-動作捕捉技術開啟遊戲實...
    現如今,很多遊戲玩家在選擇遊戲的時候,第一是重視遊戲的玩家體驗,再來重視的就是遊戲的技術支持了。虛擬動點作為是一家深耕影視動漫、虛擬實境、運動科學等垂直行業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就一直不斷開發新型技術,為各大遊戲提供技術支持,近期《使命召喚:現代戰爭》就是其中一個遊戲代表。
  • 迪士尼新版《猩球崛起》不是重啟作品
    時光網訊迪士尼收購福斯之後,很多電影項目都有調整,但去年8月CEO鮑勃艾格曾表示,王牌IP《猩球崛起》將獲得「繼續打造」。近日接手這個項目的導演韋斯·波爾透露,新版並不是重啟,而是繼續講述凱撒(安迪·瑟金斯)去世之後的故事。
  • 《人猿猩球》系列與《猩球崛起》系列作品全盤點
    應該比較多的人會看過《猩球崛起》,畢竟上映時間近一點,1968跟2011,而比較少人知道1968版本的五部曲。影片第一部講述了誤入時空軌道的太空船降落到一個與地球環境相當的星球,猿猴作為高等生物統治著作為低等生物的人類,最後發現這個星球就是核爆以後的地球。猿類在捕獵作為低等生物的人類男主在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時候才驚覺這是地球,泣不成聲!!!
  • 盤點史上十大最佳動捕角色,你猜對了嗎?
    用到動捕的電影很多,其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呢?下面,咱們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下自從動捕技術出現以來的10大最佳動捕角色:No.10託比·凱貝爾飾演 科巴(Koba)來自電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戰》託比·該角色最初由第一部電影《猩球崛起》的特技演員克里斯多福·戈登(Christopher Gordon)飾演。凱貝爾所做的工作令人欽佩,使猿猴變得非常兇惡。也就是說,凱貝爾賦予了該角色一個全新的維度,將科巴定義為「危險的威脅」,他獨特的面部疤痕暗示了人類科學家對過去的虐待,也反面襯託出一種對他遭遇的同情。
  • 《猩球崛起》新作非重啟 凱撒死後的故事
    去年8月CEO鮑勃艾格曾表示,福斯王牌IP《猩球崛起》將獲得「繼續打造」。近日接手這個項目的導演韋斯·波爾透露,新版不是重啟,而是繼續講述凱撒去世之後的故事。2017年上映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是福斯對「人猿星球」系列重啟的第三部,故事結尾大雪崩,凱撒帶著猩猩們逃難成功。他們找到平靜的湖邊生活,神秘的小女孩也和猩猩們在一起,在毛裡斯的安慰中凱撒離開了人世。接下來的故事如何開展?
  • 迪士尼新版《猩球崛起》將講凱撒死後的故事
    在迪士尼收購了福斯之後,很多電影的項目都要進行調整,但是在2019年8月的時候,CEO鮑勃艾格曾表示,王牌IP《猩球崛起》將獲得「繼續打造」。近日,接受了這個項目的導演韋斯·波爾透露,新版的《猩球崛起》並不是重啟,而是繼續講述凱撒(安迪·瑟金斯飾)去世之後的故事。
  • 專注移動端AR+AI動捕技術,「與願科技」想讓C端用戶參與虛擬IP打造
    隨著屏幕技術的發展,虛擬IP的展示方式也在向3D進化。由震驚文化孵化的3D虛擬IP「豬小屁」抖音播放量已超24億,微信表情包使用量超過9億;快手孵化的3D虛擬主播「一禪小和尚」粉絲量級已達五千萬,位列素人帳號第一。與此同時,虛擬IP經濟的發展也在倒逼製作技術升級。傳統的3D虛擬IP製作以CG視頻為主,依賴人工且耗時長。
  • 新版《猩球崛起》不是重啟,將繼續講述凱撒死後的故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迪士尼收購福斯後,決定繼續開發「猩球」IP,並且為最新一部電影找到了導演——執導《移動迷宮》系列的韋斯·波爾。近日,據外媒報導,韋斯·波爾透露新版《猩球崛起》並不是重啟,而是繼續講述凱撒(安迪·瑟金斯飾)去世之後的故事。
  • 福克斯影業2017年度推薦名單 《猩球崛起3》上榜
    福克斯影業2017年度推薦名單 《猩球崛起3》上榜 時間:2016.12.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1905北美站 分享到:
  • 《蜘蛛俠:英雄歸來》《猩球崛起3》決戰9月
    《蜘蛛俠:英雄歸來》中國內地定檔9月8日《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內地定檔9月15日雖然都錯過了暑期檔,好在還是能趕上周五上映,憑藉兩部影片在海外累計的超高口碑和人氣《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Indiewire》影評人Eric Kohn評價說:「《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在動作冒險的框架下植入了魔力般的特效和一流的敘述方式,這是繼《星球大戰》系列之後最棒的科幻三部曲」。《電訊報》稱讚道:「導演裡夫斯合理安排了打鬥場景和固定套路,但從來沒有忘記閃現臉部特寫,提供了大家想看到的精彩表演」。
  • 虛擬動點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賦能影視行業 打造影視傳奇!
    原標題:虛擬動點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賦能影視行業,打造影視傳奇!   藉此與影視製作專業人士一同探討虛擬製作的在實際中的應用,藉助北京虛擬動點科技
  • 打開手機攝像頭,就能實現3D全身動捕,相芯發布虛擬形象全身驅動技術
    打開手機攝像頭,就能實現3D全身動捕,相芯發布虛擬形象全身驅動技術 2020-05-18 15:50:10來源:中國日報網
  • 《猩球崛起2》全球狂吸1億 阿根廷塗鴉凱撒亮相
    劇照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今年最重磅推出的口碑科幻巨製續集《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已經於7月11日在北美、韓國、澳大利亞、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憑藉逆天好評  隨著電影在全球上映,各地再度掀起了一股「人猿」風潮,在本屆世界盃亞軍國家阿根廷的某酒吧區,一群喜歡《猩球崛起》系列的藝術家玩起了塗鴉活動,霸氣的猩猩領袖凱撒被再度藝術創作亮相酒吧外牆面,當日的DJ也頭戴猩猩面具酷炫出場,為即將在阿根廷上映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戰》預熱。
  • 《猩球崛起3:終結之戰》續集,凱撒之子和瓦諾!
    《猩球崛起3:終結之戰》很明顯可以看出人類和猿類的戰爭是不可能結束的,並且在《人猿星球》的最初講述的就是猿類奴役人類,此時的人類已經是智力很低,喪失語言能力的了,這和當時那一隻猩猩和凱撒的對話所描述的完全吻合。所以《猩球崛起3:終結之戰》是《人猿星球》的前傳也是有據可依的。
  • 《猩球崛起》:多行不義必自斃
    《猩球崛起》首集著重於科幻警示,莎翁劇一樣的《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講述 「猿族與人類相似,也會殘殺同類」,而《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越戰越勇,讓這個系列上升到了史詩級別。凱撒小時候就被人類溫柔對待,於是對世界充滿善意,對人類充滿感激和仁慈,但後來他在囚籠裡遭遇到歧視和折磨,他也認清了人類的醜惡嘴臉,於是生而為獸永不為奴的凱撒才開啟了後來的種族崛起模式。他是摩西的化身,從第1集的自我建立,到第2集的自我認知,到第3集的自我升華,他完成了猩猩版的「出埃及記」,在良知善念和猩猩本能間的掙扎非常傳神。那些複雜眼神和表情的轉換,讓他的內心戲比動作戲更佳。
  • 打開手機攝像頭 就能實現3D全身動捕 相芯發布虛擬形象全身驅動技術
    當提起3D全身動捕時,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基本上都是在好萊塢電影裡,演員工作時常身穿安裝有傳感器的緊身衣,臉上也布滿了傳感器,讓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虛擬角色可以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螢屏上。當然一整套動作捕捉設備下來,價格也是很感人,即使最基礎的入門動捕設備都是萬元起步的,更別提那些動則幾十萬上百萬的專業級設備,這無疑就是對大眾消費的一個高門檻。  現在,相芯科技發布一款全新的虛擬形象全身驅動技術,用戶只需要使用普通手機攝像頭,就能實現3D全身動作捕捉。
  •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科幻《猩球崛起》,迪士尼也重啟了
    二是《猩球崛起》系列正式重啟了。2001年誕生的《猩球崛起》,原本是美國歷史上經典科幻《人猿星球》的前傳,是福克斯公司經典的ip之一。眾所周知,2019年,迪士尼收購了福克斯影業。這麼一來,福斯很多電影項目都會調整,科幻電影《猩球崛起》系列也沒有逃過這個結果。根據新聞的宣傳,現在接手這個項目的導演韋斯·波爾透露。《猩球崛起》最新版並不是重啟,而是繼續講述《猩球崛起3》凱撒去世過後的故事。如果沒有理解錯,這個《猩球崛起4》相當於正統的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