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類
麻黃溫 汗喘行 能利水 表證平
嫩桂枝 溫通經 調營衛 解肌成
紫蘇葉 散風寒 紫蘇梗 安胎全
全生薑 止嘔良 生薑皮 利水嘗
夏季涼 香薷防 治暑病 此首當
感風寒 用荊防 芥穗炭 止血良
川羌活 祛風寒 止痺痛 善上肢
白芷辛 陽明痛 厥陰痛 用藁本
蒼耳子 通鼻竅 療鼻淵 辛夷花
薄荷涼 利咽目 能透疹 肝氣疏
牛蒡子 消咽腫 能滑腸 能透疹
蟬脫衣 止痙風 透風疹 翳能明
風熱證 桑葉行 清肝目 菊花通
蔓荊子 散風熱 利頭目 不可缺
昇陽藥 柴升葛 柴退熱 升清解
均透疹 葛生津 葛根花 脾酒醒
木賊草 合香附 水煎洗 疣能除
清熱類生石膏 四大症 與知母 並滋陰
天花粉 能生津 能消腫 能排膿
淡竹葉 除煩渴 配伍用 除熱淋
山梔子 三焦經 心肺胃 多功能
生瀉火 炭止血 合豆豉 除煩熱
夏枯草 清肝火 降血壓 散鬱結
密蒙花 青葙子 谷精草 皆退翳
芩連柏 除溼熱 歸三焦 各有說
炭黃芩 於止血 炒製品 安胎多
川黃連 清心火 鹽黃柏 下焦熱
龍膽草 瀉肝火 利溼熱 且下瀉
犀角粉 血熱行 熱昏迷 能清心
生地黃 血熱涼 生津液 亦潤腸
苦玄參 解熱毒 水泡服 咽痛除
赤芍藥 牡丹皮 涼血熱 散血淤
解熱毒 雙花翹 消癰結 連翹高
蒲公英 紫地丁 解熱毒 一併行
大青葉 板蘭根 青黛末 涼血腫
牛黃藥 屬寒涼 開竅時 此首當
魚腥草 療肺癰 解熱毒 排惡膿
利咽喉 山豆根 痢要藥 白頭翁
鴉膽子 治雞眼 敷患處 疣可痊
敗醬草 治腸癰 搗爛敷 瘡疥平
蛇舌草 利溼熱 治肝炎 抗癌多
白蘚皮 蛇床子 除溼熱 止癢奇
漏蘆片 治乳癰 合山甲 乳汁通
胡黃連 銀柴胡 地骨皮 虛熱除
退虛熱 有青蒿 配鱉甲 效更高
瀉下類川大黃 味苦寒 生瀉下 宜短煎
酒川軍 淤血症 炭錦紋 止血用
元明粉 鹹軟堅 合蒜敷 闌尾痊
番瀉葉 水泡服 治便秘 功能殊
火麻仁 潤燥腸 津血枯 本品嘗
鬱李仁 潤腸強 利水腫 效相當
峻下藥 遂戟芫 俱有毒 醋制減
逐水飲 力猛然 不宜水 入丸散
牽牛子 黑白醜 去積蟲 蓄水流
祛風溼類獨活辛 寒痺痛 為要藥 下肢靈
威靈仙 性善走 止痛強 骨鯁喉
漢防己 消水腫 木防己 止痺痛
大秦艽 寒熱痺 清虛熱 常用之
酸木瓜 能化陰 治痺痛 治轉筋
桑寄生 補肝腎 強筋骨 安胎品
五加皮 分南北 南多補 北利水
白花蛇 強通絡 搜骨風 恃要藥
芳香化溼類茅蒼朮 辛苦溫 燥溼脾 顯奇功
川厚樸 除脹滿 能燥溼 能平喘
廣藿香 辛微溫 解暑溼 止嘔靈
佩蘭葉 藿香似 口中甜 習用之
廣砂仁 悅脾胃 溫中州 安胎配
石菖蒲 開心竅 祛痰溼 和胃妙
老中醫
利水滲溼類雲茯苓 甘淡平 利水溼 健脾神
豬苓藥 甘淡平 利水溼 效如神
建澤瀉 甘淡寒 利水溼 瀉熱聯
薏苡仁 除痺痛 利水溼 能排膿
車前子 目澀赤 小便通 大便實
滑石粉 膀胱經 解暑熱 溺淋通
木通草 治熱淋 能通乳 孕慎用
金錢草 治熱淋 除結石 為將軍
海金沙 布包煎 淋病宜 石淋先
石韋葉 血石淋 管型尿 必須用
薢粉萆 治尿濁 膏淋症 不可缺
茵陳蒿 退黃疸 辨證用 效無邊
地膚子 膀胱熱 皮膚癢 效甚捷
冬瓜皮 利水腫 冬瓜子 排癰膿
赤小豆 甘酸平 消水腫 排膿行
萹蓄苦 能通淋 煎湯洗 止癢用
瞿麥寒 治淋症 破淤血 且通經
燈心草 利小便 治熱淋 除心煩
溫裡類黑附子 宜先煎 亡陽症 散諸寒
走不守 四肢冷 除痺痛 也有功
乾薑辛 溫肺飲 暖中州 回陽功
官肉桂 散寒痛 補陽火 溫通經
吳茱萸 調疝氣 臍腹痛 酸水治
北細辛 祛風寒 善止痛 性走竄
化痰飲 通竅關 除風寒 療鼻淵
川花椒 逐邪寒 殺蛔蟲 溫而暖
公丁香 溫脾腎 降逆氣 嘔呃用
高良姜 溫中州 脘腹痛 也止嘔
小茴香 溫腎胃 除疝氣 睪丸墜
理氣類廣陳皮 理氣滯 寬胸膈 化痰溼
青皮藥 疏肝氣 疝氣痛 消積滯
枳實苦 能破氣 能消積 除痰痞
佛手片 辛苦溫 疏肝氣 調理中
廣木香 辛苦溫 既行氣 又調中
香附子 解肝鬱 婦科病 無可比
臺烏藥 行氣痛 溫腎寒 寒疝症
沉水香 納腎氣 調中焦 降氣逆
川楝子 能瀉肝 氣滯痛 療蟲癬
荔枝核 甘澀溫 療寒疝 氣能通
薤白辛 胸痺通 寬胸膈 為正品
白檀香 胸腹痛 氣芳香 冠心病
柿子蒂 降胃氣 靈活用 止呃逆
九香蟲 肝脾腎 助腎陽 行止痛
號脈
消食類焦三仙 神麥楂 消食積 和胃誇
萊菔子 化食積 降消痰 回乳矣
雞內金 消石食 固澀精 止尿遺
驅蟲類使君子 小兒藥 消疳積 蛔蟲寶
苦楝子 殺諸蟲 療疥癬 此首衝
檳榔片 寄生蟲 消食積 氣水行
南瓜子 能殺蟲 合檳榔 效力宏
生貫眾 解熱毒 炭止血 蟲症除
止血類大小薊 涼止血 消毒癰 出血奪
生地榆 涼收斂 下焦血 燙傷顯
白茅根 治尿血 熱淋證 溺痛澀
槐樹花 苦微寒 治痔血 功獨擅
側柏葉 止血涼 吐崩衄 此可嘗
仙鶴草 止血廣 收斂補 出血良
白及品 咯吐血 瘡癰毒 肌復活
棕櫚炭 澀收斂 無瘀滯 止血賢
田三七 止血佳 不留瘀 效堪誇
茜草根 涼止血 化血瘀 需斟酌
生蒲黃 長止血 不留瘀 炭收澀
艾葉溫 散寒痛 止出血 虛寒性
灶心土 脾虛寒 不統血 吐瀉痊
藕節平 止血行 兼化瘀 效顯明
補血類當歸溫 長補血 又止痛 婦科靈
熟地黃 補血良 精髓虛 必須嘗
生首烏 潤大腸 填精血 制後良
杭白芍 緩肝急 養陰血 疼痛止
阿膠甘 止血良 善補血 烊化嘗
龍眼肉 益心脾 神可安 血可止
活血類川芎辛 血氣行 下血海 上巔頂
制乳沒 化血瘀 止疼痛 又生肌
延胡索 止痛良 行氣血 醋制強
鬱金片 涼清心 利肝膽 治脅痛
片薑黃 破血氣 通經絡 行肢臂
廣莪朮 京三稜 猛消積 症瘕痛
紫丹參 頂四物 養心神 冠心除
紫金龍 即虎杖 解熱毒 治肝炎
益母草 女要藥 祛血瘀 水腫消
澤蘭葉 消水腫 祛瘀結 不傷正
雞血藤 舒筋絡 肢麻痛 兼補血
桃仁泥 祛瘀強 血瘀證 潤燥腸
紅花溫 瘀熱清 少養血 多通經
五靈脂 血滯痛 炒止血 化瘀生
懷牛膝 善下行 補肝腎 強骨筋
川牛膝 善通經 下肢痺 小便淋
穿山甲 善走竄 消癰腫 乳湧泉
地鱉蟲 有小毒 逐瘀血 續筋骨
降真香 闢惡穢 行血瘀 脹痛退
自然銅 傷科藥 散瘀痛 骨折療
王不留 性善走 通經脈 乳長流
劉寄奴 化食丹 通經脈 瘀血散
蘇木平 行積血 產後瘀 醫僕跌
化痰止咳平喘類制半夏 嗽嘔寧 治溼痰 為上品
天南星 治風痰 破傷風 搐自安
白附子 止痙風 散壅結 治面病
白芥子 化脅痰 陰疽證 服之安
旋覆花 降逆氣 消痰水 包煎宜
白前平 歸肺經 痰嗽喘 效能應
前胡涼 能祛痰 風熱嗽 效果顯
瓜蔞仁 潤肺腸 瓜蔞皮 清肺良
川貝母 長潤肺 軟消堅 為浙貝
天竺黃 急慢驚 清心熱 化痰功
竹茹甘 性微寒 止嘔噦 除熱痰
海浮石 除頑痰 鎮肝驚 治驚癇
海藻鹹 能軟堅 治癭瘤 瘰癧痊
黃藥子 散癭腫 解熱毒 血熱清
胖大海 療咽痛 音嘶啞 能出聲
苦杏仁 潤燥腸 平咳喘 功效良
生百部 滅蝨蟲 炙百部 潤肺靈
炙紫菀 消痰咳 款冬花 嗽要藥
炒蘇子 降肺氣 止咳喘 通便宜
桑白皮 瀉肺熱 利水腫 平喘咳
葶藶子 瀉肺痰 胸積液 胸膜炎
枇杷葉 化痰咳 清胃熱 止嘔噦
馬兜鈴 喘咳平 降血壓 痔瘡痛
銀杏果 有小毒 斂澀肺 帶下除
安神類硃砂寒 鎮心神 清熱毒 定魄魂
生磁石 重鎮潛 聰耳目 納氣喘
生龍骨 平肝陽 鎮心神 煅收藏
琥珀末 定驚神 要衝服 善血淋
酸棗仁 養心神 益肝血 汗證寧
柏子仁 心神養 潤腸道 安五臟
遠志苦 寧心神 開心竅 消癰腫
合歡皮 和心志 令歡樂 腫痛止
平肝息風類羚羊角 息肝風 療壯熱 目能明
石決明 平肝陽 清肝目 先煎嘗
生牡蠣 平肝陽 軟散結 煅收藏
珍珠寒 鎮驚癇 斂生肌 除熱肝
珍珠母 平清肝 目赤澀 頭暈眩
代赭石 功降逆 平肝陽 止血宜
雙鉤藤 忌久煎 驚癇抽 清平肝
明天麻 療眩暈 肝風證 皆能統
決明子 祛肝熱 潤大便 止鼻血
全蟲蠍 止痙良 散毒結 定痛強
白僵蠶 口眼偏 祛風痛 瘰癧痰
土地龍 息風長 善平喘 利膀胱
羅布麻 降血壓 水泡服 效果佳
開竅類麝香辛 回蘇靈 開神竅 催產行
冰片寒 醒神竅 治口瘡 咽喉藥
蘇合香 開寒竅 闢汙濁 冷痛消
石菖蒲 開心孔 利九竅 出音聲
補氣類人參甘 補元氣 生津液 安神智
西洋參 苦甘寒 益氣陰 兩效全
黨參平 補益氣 生津血 功無比
太子參 清補品 既補氣 又生津
黃芪溫 固表汗 生瘡肌 利小便
焦白朮 脾溼燥 安胎聖 大便調
懷山藥 補氣陰 入三髒 肺脾腎
白扁豆 化脾溼 善止瀉 炒用之
甘草平 補脾肺 能緩急 和藥性
補陽類鹿茸片 補腎陽 益精血 筋骨強
巴戟天 補虛損 祛風溼 能固本
肉蓯蓉 能潤腸 益精血 補腎陽
仙茅辛 溫腎陽 祛寒溼 浸酒良
炒杜仲 胎能安 筋骨強 療目眩
川續斷 行血脈 接筋骨 胎元載
毛狗脊 風溼痺 腰背痛 強腰膝
骨碎補 療折傷 止化血 效相當
補骨脂 壯腎陽 五更洩 縮膀胱
益智仁 暖脾腎 攝唾涎 縮尿精
冬蟲草 治虛勞 補肺腎 有奇效
紫河車 即胎盤 療諸虛 治癲癇
菟絲子 辛甘平 補陰陽 目眩明
沙苑子 止遺精 補肝腎 療目昏
鎖陽溫 興腎陽 潤腸道 筋骨強
韭菜子 補肝腎 暖腰膝 固腎精
陽起石 興陽事 子宮冷 暖腰膝
補陰類沙參甘 養肺陰 清肺熱 益胃津
麥門冬 肺胃心 生津液 煩可清
天門冬 清肺火 滋腎陰 潤燥咳
石斛甘 養胃陰 生津液 目能明
玉竹甘 性屬平 滋肺胃 津液生
制黃精 補諸虛 填精髓 燥咳止
百合甘 心神安 潤肺咳 補中氣
枸杞子 補肝腎 明兩目 肺能潤
桑椹子 補陰血 潤大腸 解燥渴
墨旱蓮 滋腎陰 涼止血 尿便崩
女貞子 補肝腎 清虛熱 目能明
炙龜版 潛肝陽 虛熱風 筋骨強
鱉甲鹹 歸入肝 虛風動 能軟堅
黑脂麻 烏白髮 潤滑腸 眼昏花
收澀類五味子 酸收斂 汗精瀉 酶可轉
烏梅酸 肺腸斂 能生津 蛔蟲安
五倍子 酸澀寒 可外用 主收斂
浮小麥 斂虛汗 熟小麥 髒躁安
麻黃根 歸肺經 收斂汗 表邪禁
石榴皮 酸澀溫 止瀉痢 殺蛔蟲
訶子苦 澀腸道 開肺音 功奇妙
肉豆蔻 暖脾腎 止久洩 煨熟用
赤石脂 主瀉痢 又止血 斂瘡肌
禹餘糧 固大腸 主崩中 催生良
罌粟殼 斂肺腸 善止痛 勿久嘗
蓮子平 固精氣 厚腸胃 能補虛
雞頭實 名芡實 祛脾溼 止瀉遺
山茱萸 酸微溫 肝腎補 固澀行
金櫻子 縮膀胱 固精氣 澀大腸
桑螵蛸 助腎陽 縮精尿 尤為常
覆盆子 益腎臟 縮小便 腎精藏
海螵蛸 制胃酸 療出血 瘡能斂
其它類爐甘石 退目翳 眼科藥 能生肌
硼砂涼 療喉痛 口生瘡 噙立中
蛇床子 壯腎陽 燥溼蟲 療陰癢
瓦楞子 制胃酸 消痞塊 軟散堅
附 錄中醫藥 純天然 草木蟲 石谷銓
論效能 講地道 法炮製 效果高
本草經 始神農 三六五 最早成
說性能 有不同 五藥味 四藥性
升和降 浮與沉 有無毒 歸經並
藥七情 殺惡行 須畏使 相反明
伍禁忌 十八反 十九畏 傳播全
藥禁忌 禁和慎 有無殞 放膽用
尤妊娠 須斟情 心細小 防禍生
煎藥法 文武火 補宜文 武散瀉
作者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作為良醫,需首先掌握中藥的性能、特點。在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由神農到時珍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從歧伯到扁鵲,從先秦到金元, 無不精通中藥,中醫藥為人類的生存 、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且歷經數千載而不衰 。為使能快速記憶 , 筆者歷經年餘 ,三易其稿 ,將最常用 、最實用的中藥三百味,編成三字經,使其突出重點,朗朗上口, 易讀易記,由於知識寡陋, 難免錯誤迭出 ,請同道不吝指正。
觀看搞笑視頻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