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2020-12-13 清諾晗history

"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這是鄧曉芒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說的一番話,剛一出來就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他將當代的教育弊端直指忠孝立國的傳統觀念,他說忠孝不過是封建社會皇權制度下的必然產品,這樣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一群聽話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

聽這話,似乎有點魯迅先生那味道了,魯迅先生文章中痛斥的"中國人的奴性"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魯迅先生如果仍在世,或許會和鄧曉芒教授成為摯友,畢竟,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一群敢說真話的學者。

忠孝道對於中國人精神的壓迫

幾乎所有的中國孩子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你要聽話,要乖,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似乎只有聽話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是否可以成才的標準。

聽話自然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之中所謂的孝,是一種無法忤逆的權威,中國古代講究忠孝立國,在家要孝,為國要忠,對於人才的標準就是這兩條,其他的,比如才學品行倒在其次。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在中國大行其道,歷經千年而不衰。漢朝的選官制度叫做"察舉制",其實就是所謂的舉孝廉,孝廉的意思其實無需多講,無非就是忠孝,一個人只要忠孝似乎就完美了。

這些忠臣孝子自然是可以成為大官的,進入統治階級的,無論他們是否具有為官做事的魄力,無論他們是否具有明察秋毫的辦案能力,只要忠孝,一切都可以向後推推。

漢朝之後雖然有了科舉制,但是科舉制所考試的內容無非就是儒家以忠孝為主題寫的四書五經而已,不過是選官制度的規範化,內核其實一直是沒有變的。其實這倒是沒有什麼錯,畢竟皇權制度需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對於人性的壓迫忽略不計,因為人性本來就在其次,冰冷的規則之下,人性最沒有用的東西。畢竟社會需要的是這樣的一群人,一群帶有奴性的人,你一旦跳脫了這個圈子,自然就是離經叛道。

再說了,話語權是完全的掌握在家長與統治階級的手裡的,你沒有話語權,你不受關注,你想要反抗,就是以卵擊石而已,由此形成了固若金湯的忠孝立國的統治秩序,普通人被馴化為一種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和人格的直立動物

這樣的忠和孝並不是我們後來所理解的美德,這樣子的忠孝只更多的應該理解為順,理解為一種奴性,一種在絕對權威和規則下的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而這種精神還在發展,還在荼毒著一代人,"官本位"思想依舊盛行,潛規則依舊在蔓延,所有人似乎都選擇了視而不見,問題越來越嚴重,可是,改變任重道遠。

鄧曉芒直指教育弊端,忠孝立國究竟適不適用?

鄧曉芒教授解釋說:古代所謂的孝,隱藏著國家皇權主義的必然邏輯。這個也是今天社會生活中"官本位"在傳統文化中的根源。在今天,忠孝這一套餘毒仍然在侵蝕著我們。

鄧曉芒是一代哲學大師,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作家胡發雲曾經這樣評價他:"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儘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作為一個教授,尤其是一個哲學系教授,他完全可以好好教書,著書立傳,外界紛紛擾擾不過百年而已,可是,有些人就是學不會噤聲,心中一腔熱血激蕩著,眼看到太多的社會問題,不吐不快。

這才是一個時代所需要的學者,心中是家國大義,眼見的是這個社會的不公與不平,敢於激烈的指出任何領域的任何弊端,哪怕他會招致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在所不惜。

他的犀利是作為一個學者的執著,他的犀利是作為一個大師的擔當。所有一些東西需要有一些人去指出,這樣才會改變,一成不變,那我們所要堅持的一切到底是什麼。問題的存在,難道就是可以這樣忽略不計?那長此以往整個生活的秩序將會被嚴重打亂。

忠孝不僅僅只是順,在這個思想與人性高度解放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科學的觀念去看待人性和美德。傳統社會的忠孝與順從只會培養出一種帶有奴性的人,所謂的聽話,培養出了一群只會聽媽媽話的"媽寶男","公主病",脆弱的經不起生活的任何風吹日曬。

忠孝立國或許適用了一個時代,甚至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時間。但是適合不代表沒有任何錯誤,我們一直在批判近現代歷史上那些保守的,腐朽的人們,批判那些"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頑固之派。

可我們當代社會這樣的人不是依舊很多嗎?老祖宗說的就是正確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改變,傳統典型裡就是這樣寫的,所以我們必須這樣做,這才是真正的弘揚傳統文化。

可是在當代這個社會中,忠孝立國思想已經不能再用了,再用下去只會催生出一種嚴重官本位思想的人,潛規則和裙帶關係將在這個社會肆意橫行。

改變任重道遠,但應具有反叛精神

雖然在森嚴的封建傳統統治之下,統治秩序和忠孝立國的觀念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並且固若金湯的嚴密網絡,但依舊不乏反叛者,總是有人敢於挑戰權威的,總是有人會看清楚統治階級的陰謀,衝破一切的去追尋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李贄就是這樣一個反叛者,他太過離經叛道,中學時期讀到他的故事,有時候還會覺得心驚膽戰,在那樣一個禁錮的時代,他居然可以那樣做,確實讓人佩服,李贄反對只有孔子是聖人這一說法,他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

但反叛者,具有獨立意識的人是該死的,李贄最後在獄中自殺身亡,他追求的自我意識只能成為史書上的一頁猜測,太過偏激的改變讓他成為那個時代皇權制度之下的犧牲品,忠孝立國的思想觀念成為讓他自殺的武器。

古代社會推崇的孝,其實是一種統治者,推卸責任的做法,統治者將責任推卸給家庭,推卸給作為家長的人,擁有絕對權威的家長,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強盜理論和無能的表現。

忠孝立國顯然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病根,可是這個病根由來已久,想要徹底拔除實在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可是如果不拔出,那是一件更為麻煩的事情。時代需要的是獨立人格的人,需要的是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的人,不需要一群完全順從的人。

人是一個擁有自我的理想的個體,而在當代社會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了家長實現自我目標的一個依附品,大多數家長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我沒有完成我的理想,所以你要替我去完成,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不公平的,但似乎已經被人所忽視了。

改變任重道遠,但我們難道就不改變了嗎?不,絕對不能,個人的精神與人格解放,社會正常健康的發展,國家才能繁榮發展。

相關焦點

  • 鄧曉芒:忠孝立國不適合當今中國發展
    "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這是鄧曉芒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說的一番話,剛一出來就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 新書推薦|鄧曉芒 ·《中西哲學三稜鏡》
    作者簡介鄧曉芒,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德國哲學》主編。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 鄧曉芒 | 什麼是科學精神?
    那麼,雙方的這種理解,都是對中國傳統的一種繼承,就是對客觀知識的一種理解。玄學派繼承了中國歷來對客觀知識的一種蔑視態度。中國的宋明理學不說得很明白嗎?「聞見之知」那只是小知,大知就是「誠明所知」。「誠明所知」呢就是道德,道德知識那是最高的,誠則靈。至於「聞見小知」,「耳目之知」,或者是對自然科學的那種知識,那是不值得追求的,它不能夠解決我們的道德問題。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這一思想,對我們今天開展思想道德的教育內容,尤其是在家庭美德、社區文化等建設方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想理論根據。如,把忠孝同「義」聯繫起來。講忠孝,要講深明大義,荀子提出:」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從義不從父,父行不義則淨諫為孝,必要時大義滅親君不明,則謅諫為忠,必要時「禽擇良木而棲,臣擇明主而事之」。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忠孝仁義難道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為什麼老子要說忠孝仁義反而伴生邪惡呢?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山東教育》《當代小學生》入選2020中國精品期刊展(BIBF)
    《山東教育》《當代小學生》入選2020中國精品期刊展(BIBF)「防疫抗疫」主題版塊。《山東教育》創刊於1945年12月,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最早的教育刊物,先後獲得山東省優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山東省十佳期刊等榮譽稱號。《當代小學生》於1988年在濟南創刊。
  • ...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我們自豪於中國獨特的體制優勢、無可匹敵的高效率、全國一盤棋的組織性,以及從政府、社會組織到民眾所形成的萬眾一心的團結和凝聚力,這一切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面對災難時的頑強和堅韌;我們感動於無數平民英雄的義舉、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尤其是全國各地眾多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逆向前行、凜然無懼、全力以赴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 淮安首家主題文化村「忠孝金牛」在金牛村誕生
    在舉國共慶國慶中秋兩大佳節即將來臨的日子,在億萬農民歡天喜地迎來「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日子裡,淮安生態文化旅遊區富城路辦事處金牛村迎來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最大豐收,迎來了建村以來的一大盛事,2020年9月22日,隨著「忠孝金牛」主題文化村項目金牛墩雕塑、王幹銀烈士雕塑、青年路東西入口牆繪等一期工程順利竣工,由淮安生態文化旅遊區富城路辦事處指導,淮安生態文化旅遊區富城路辦事處金牛村
  • 鑑賞:中國頂級步行街之臺灣忠孝東路
    忠孝東路,在東區興起後,成為購物者的天堂樂園,不論是矗立在忠孝東路上的眾家百貨公司,或是隱匿在巷弄中的琳琅滿目的獨特商店,都訴說著東區為臺北這城市的消費重鎮。忠孝東路,有一種特別的氣氛,讓每個人在絡繹不絕的人潮中,行走地仍優雅,穿著得流行適切,而這必定是逛街這件事所帶來的歡樂感受。
  • 忠孝文化是培養奴性嗎
    忠孝文化是培養奴性嗎不是,民國公知的流毒之深可見一斑。行儒的宋,皇帝被百姓成為官家,皇太子登基百姓可以去宮殿裡鬧場。明的一幫官僚懟得皇帝不上朝了,他們居然認為是奴性。甚至民國在蔣中正的儒家教科書教育下,也是「孩兒今日出關山,不滅無倭寇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種忠孝他們認為是奴性?劉文典腳踢蔣中正,只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以打架鬥毆關了幾天,他們還覺得儒家有奴性?儒家文化統治的朝代,漢唐宋明,協和平章,百姓甚至可以去王府的。凡是用儒家的王朝,全部是開明自由的。奴性在哪裡?
  • 跪拜教育:現代忠孝情義的跪拜之禮新解讀,不要丟了好的傳承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跪拜是下輩、社會地位低的人對長輩、社會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禮儀。那麼這項禮節在現代要不要繼續傳承下去呢?不光是安徽小學,很多學校也有過這樣的行為,有的在操場上,讓大家都做跪拜之禮。每次這樣的視頻流出,就會讓大家覺得和現代化教育格格不入。
  • 梅東村:忠孝文化滋潤民心
    「孝行天下」大牌坊、「百孝園」主題公園、孝德館……在黨灣鎮梅東村,到處洋溢著「忠於祖國、孝老愛親」的忠孝文化氣息,這是梅東村在「美麗鄉村」提升村創建中特意打造的特色文化,讓人們在一個個「梅東故事」中記住鄉愁,使「美麗鄉村」更有韻味。  「為什麼要傾力打造忠孝文化?
  • 「自古忠孝難兩全」,漢朝是如何將忠誠和孝悌完美並行的?
    忠孝治國  讓忠孝成為治國之本的嘗試從未停止,漢代帝王對忠孝的重視已進入「實踐」階段  1.漢代忠孝理念的逐步發展  對於忠孝的討論其實在西周時期便已經開始了  誰說忠孝難兩全?為何漢朝能夠成功使忠孝之風成為全階層習慣和奉行的準則?  1.以法制將「孝」的概念變為「忠」的附庸  忠孝如何兩全?
  • 陳理: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對於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濟寧嘉祥又添一購物好去處 立國購物廣場正式開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1日訊 12月19日,立國集團旗下嘉祥立國購物廣場正式開業。立國集團董事長王成國、立國集團總經理王傑出席盛典並致辭,各級領導、商戶代表、新聞媒體共同見證了嘉祥立國購物廣場的全新起航,活動現場人潮湧動,熱鬧非凡,除嘉祥本地居民除外,還吸引了大量周邊城鎮居民前來購物觀禮。
  • 泰合教育——引領當代職業教育升級與變革
    成都泰合信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合教育」)緊跟職業教育創新的步伐,專注於對職業技能考試的研究,在全面提升學員考試通過率、專注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提出了『成就未來職場領袖』為核心的企業願景。公司大力投入研發了自適應職業教育學習系統,全面提升學員學習效率和考試通過去。以技術驅動,求實創新成為的「人工智慧+教育」行業的領軍品牌。
  • 天下奇蹟:立國滅國、再立國再滅國。細讀戰國第八雄的生存之道!
    先區別一下中國歷史上多個中山國的概念。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中山國,像什麼西漢、東漢、曹魏、西晉都有過這個稱謂,但那些都是封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主權國家。只有戰國時期的,一個名為「鮮虞」部落組織建立的才是一獨立主權的國家。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