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說一件真實的案例:
一位已婚女士最近常常睡臥不寧,原因是她懷疑自己的老公有了婚外情,而最讓她崩潰的是自己又沒有實際的證據,僅僅是她依據最近老公的反常行為,從個人主觀意識上加以判斷的,並且她的猜測總被老公的言行舉止所證實。比如:過去上班出門前總會打聲招呼,現在都是一聲不吭就走了;過去上班時手機都是開機狀態,最近給他打了幾次電話都是無法接通;以前在家時手機到處亂扔,現在老公的手機從不離手,並且收到簡訊後異常的慌亂;以前一星期至少兩次夫妻生活,而最近一個月老公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脫。等等……
其實說起來,這種案例在婚姻生活中屢見不鮮。妻子覺察到丈夫的反常行為,心中不免會產生懷疑,畢竟女人是感性動物,對男女之事有著天生的敏感。
很多時候她們憑著自己的敏銳嗅覺,也會糾察出老公的不忠誠行為,從這一點上來看,女人的第六感多少還是有可信度的。
但是,所有行為反常的男人都已經背叛婚姻了嗎?女人僅憑老公的異常行為舉止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判斷,真的是百分百靠譜嗎?
我看未必!
婚姻生活中,尤其對自己極不自信的女人,很容易對超出自身「安全感」之外的行為患得患失。正因為她們沒有絕對的自信,內心的渴望正比與害怕失去,越渴望的東西伴隨著越大的恐懼,所以她們常常會走進一個誤區,那就是「選擇性注意」。
什麼是「選擇性注意」
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與接觸信息,接觸既包括對某類信息的接受,也包括對某類信息的不接受。
曾經有一個心理實驗:同時給美國人和墨西哥人看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畫面,另一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鬥牛場面,然後讓這兩組圖片快速的交叉呈現。實驗結果證明,84%的美國人只看到了打棒球的場面,而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鬥牛場面。這就是選擇性注意。
日常生活中人們片刻間就會接收到無數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會有我們的大腦選擇性地來處理,其中處理的過程分為兩步:
01、第一步是選擇性地接受信息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環境、事物、人,人的大腦接收信息也會有選擇性地接收。人們所留意到的任何東西都是本身主觀意識上想留意的,這就是被選擇,從而被大腦快速接受;而不想留意的就不被選擇,大腦也會視而不見。
02、第二步是主觀性地處理信息
大腦接收到被選擇的信息,就會給予加工,而加工的工程就投入人的主觀意識判斷,然後做出解釋。從而得出的判斷結果必定是與人的主觀意識相吻合的。
或許人就是這樣,越害怕什麼,就越容易被什麼吸引。 ——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聖》
結合案例中的已婚女士,女人最害怕的便是老公對自己的不忠,老公的異常行為舉止,讓她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婚姻的背叛,於是從自己的主觀意識猜想出發:上班不打招呼、上班不接電話、夫妻生活低下,等等行為差異更加劇了自己判斷方向的正確性。
然後在老公眼裡妻子的行為同樣異常,變得更加敏感,於是各種小心翼翼,這種行為在已經被主觀意識「鎖定」的妻子看來更像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結果夫妻兩人陷入了循環式「誤會」。
婚姻生活中如何克服「選擇性注意」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婚姻生活中,由「選擇性注意」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數是因為在家庭中的個人價值存有差距。比如說妻子常年家庭主婦,所有的家庭收入都由丈夫所供給;或又是妻子是女強人,丈夫大部分工作主內。
這些家庭中的個人價值和地位差距往往讓人弱勢一方沒有足夠的自信,沒有自信夫妻間就缺少信任,信任度不夠就免不了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反應。
那麼如何進行自我的心理調節,讓夫妻間的信任足夠維持美好的婚姻生活呢?
首先,提高自信心。
世上沒有完全的門當戶對,婚姻不是交易買賣,大可不必因個人價值的多少來決定家庭地位的高低。夫妻本是連理枝,婚姻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門當戶對,而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即有相同的價值觀。
其次,尋找更多的生活支點。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結婚後除了肩負起必要的婚姻責任外,完全沒有必要把全部心思精力花費在對方身上。多餘的時間要用來豐富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尋找更多的生活樂趣,擴大自己的朋友圈,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情感不單單依託在另一半身上,讓生活有個支點。
最後,給對方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
人不是鳥,也不是兔子,人是需要有自由空間的。家庭是在外忙碌一身疲憊後的溫馨港灣,而不是密不透風的封閉空間。
累了,回家;受委屈,回家;傷心難過了,回家。家是人們的療傷場所,而不是互相猜忌、膽戰心驚的戰場。
很多男性朋友在上班回家前,都會獨自在車裡享受片刻的自由空間,因為上班已經夠累了,回到家還要面對喋喋不休的瑣碎,這種壓力讓他們幾近崩潰。
所以,給對方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讓夫妻感情輕鬆起來,讓家庭溫馨起來。有這麼好的伴侶還有這麼溫馨的家,誰還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呢?
結語:婚姻生活羈羈絆絆,難免會出現各種不順心如意的糟心事,但是我們要時刻牢記信任是婚姻的基礎,平等是婚姻態度,提高自信,理智溝通,以免我們的婚姻被「選擇性注意」所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