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不知其意,但很喜歡。後來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還是不知其意,但大腦裡已經有了畫面感:落雪、垂柳、拱橋、寒舟、孤影、故人。
再後來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有了相思的味道。這些美好的詩句總在某個思念、回憶、感慨的瞬間忽然蹦進腦海,感覺和當時的心理狀態特別吻合。直到有一次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註解後讓我自認為的這種特別吻合態變得尷尬,原來這句詩的本意是歌頌戰友之間的情意,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徵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bai這兩句詩大家耳熟能詳,它出自先秦的《越zhi人歌》,很多人用它來表達內心的暗戀傾慕之情,例如文藝少女暗戀夢中少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它其實是中國最早歌頌同性戀的詩歌。
中國古詩詞很有意思,憑對字面的理解蒙對十之五六應是可以的。如「一眼見你,萬物不及」就是說你美;「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就是說你帥;分手就是「從此山水不相逢,莫道佳人長和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想說「草泥馬」;「城門失火,殃及魚池」就是說躺著也中槍。但另外十之四五可就難了,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本意是蘇軾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相思。還有我們小學時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裡的「床」並不是床,而是指井欄。再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本意不是描寫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而是形容男女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更尷尬的是這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晚飯後的西山和海埂大壩特別有這種意境,但這詩裡的「落霞」在《滕王閣序》裡考證的意思竟然不是晚霞,而是一種叫麥蛾的飛蛾。
而歷經幾次尷尬後,我讀古詩詞再也不看註解。學識的不足可能會導致尷尬,但少了那一份因自己一廂情願的誤讀而捕獲到的自由想像與美,則是無法忍受的巨大損失。想像是你想什麼它就可以是什麼,可以是「黃金屋」,可以是「顏如玉」,可以是「傷離別」,可以是「長相思」。那種感覺,就像從背後看一位身材很好長發飄飄的白衣女子,千萬不要跑到前面去弄清模樣,以免少了那一千種想像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