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長發或捲髮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髮型,但如果一個披肩的女人出現在古代,她一定會就被認為是瘋子或罪犯。從周代《禮記》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起,披肩被認為是不尊重禮法的行為,封建社會最常規、最常見的髮型就是扎發和髮髻。
另外,在古人的傳統觀念中,受毛髮和皮膚之苦的父母不應輕易被摧毀,因此留髮、扎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由此產生了多種髮型,其中,高高的髮髻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髮型獨領風騷,為了讓高髻更具高聳的魅力,各種髮夾頭飾也隨之誕生,然而古代的頭飾並不僅僅是單品襯託出女性的容顏,更重要的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和地位、反映時代發展變化的象徵。
古代頭飾概述
01步搖
步搖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女性首飾,他的名字來源也很有趣,「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步搖這個名字是因為人們走來走去時,懸掛的珠子在晃動,一步一步地晃動。
材料的產量豐富,包括金銀、瑪瑙和各種珍珠,工藝精良,形狀為「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其上綴以珠玉點綴。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
02花釵
髮夾也是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首飾,他由兩根髮夾或兩根金屬絲組成,最後擰成一股,在裝飾物的末端,有一個流蘇吊墜。
花釵是一種用鏨刻鏤空成不同圖案的髮夾,他可以用來摺疊頭髮,他的放置方法多種多樣,有的是橫插,有的是垂直的,有的是傾斜的,還有的是自下而上的倒置。插入的數量也根據麵包的需要而變化,有些人在左右中各放一個,有些人喜歡插入幾個,一般情況下,一個花釵圖案是相同的,兩個相反,分別左右對稱地插在饅頭上。
03花鈿
花鈿是由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珠寶。既然魏晉,還有另一種說法「金鈿」。《說文》中有「鈿,金華也」。因為「華」在古代與「花」相連,金鈿也被稱為「金花」。然而金鈿多為花形,故又稱花鈿。
在古代,由花鈿製成的材料非常豐富,他是用金箔剪下來的,還有從珍珠、魚頰骨、魚鱗、茶花餅、黑色光澤紙、珍珠母殼和雲母等切割而成的各種花形。
唐代婦女喜歡用花鈿裝飾她們的高髮髻,有些人喜歡在髮夾裡放幾百個花鈿,這樣的場景也令人欽佩。
04梳子
唐代中後期,婦女對高髻有著特殊的偏愛,導致了梳發的盛行。起初,女性只在髮髻前放一把梳子,然後梳子的數量逐漸增多,兩個梳子排列成一組,頂部和底部相對插入,麵包前面和兩邊還有三組婦女,宋代以後,婦女插梳子的數量增多,甚至出現了滿頭梳頭的形象。
當時的梳子大多是用鏨刻做成的銀梳子。此外,還有和田玉、象牙梳子和白角梳子做成的玉梳子。
05毛巾環
圍巾戒指是古代男子頭上戴頭巾或帽子上的一種環狀飾物。他經常出現在金人的衣服上,因為北方金的統治者習慣於在日常和禮儀場合戴上戴頭巾,就連金王爺的晏也是「頭裹皂頭巾,帶後垂」,所以圍巾戒指就成了金人頭上裝飾的重點。
對玉的熱愛也讓金人沉迷於毛巾戒指的精雕細琢,比如用金箔的竹節做成的空心毛巾戒指鏨刻,圖案精美的玉巾戒指,又稱「玉屏花」。
06朵花
頭飾由和針飾邊兩部分組成,大部分由珍珠和寶石製成。頭花是在髮夾基礎上中進行相應的改變,如「將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草枝葉、鳥獸蟲鰈、吉字祥符等的底託,再在其上前綴珍珠、寶石等物,然後按照設計圖形擺好集中固定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最後扎牢在針梃頂端的十字交叉點上」,從而形成一個被手臂包圍的頭花。
07花冠
以花為冠,戴於的頭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是一種祈禱,例如,道教在漢代之後盛行,佛教在魏晉之後盛行,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蓮花對他們來說是神聖的,這就促成了蓮花冠的流行。
在唐代,唐人在花形戴於的頭上做了冠帽。宋朝以後,宋人更受歡迎,例如,南宋《女孝經圖》時,穿著鞠禮服的皇后頭上戴著蓮花冠,除了完整的花形花冠,宋人還使用許多花形成冠。
頭飾的佩戴儀式取決於一個人的身份
為了穩定統治地位,歷代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嚴格的尊卑等級制度,用等級制度來區分人們的社會地位,等級地位的不同要求人們遵循不同的禮儀制度,從國家法律制度到人們頭上戴髮夾花和頭飾的習俗。
在漢代,步搖是女壽衣範疇的首飾,也就是說步搖與禮服相配,材料的生產成本很高,比如皇后參拜廟宇、助蠶時穿的「以黃金為主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貫白珠為桂枝相繆」。
唐代婦女穿花釵的數量是由她們自己的地位決定的。
當然,穿花釵者也是貴族階層,老百姓只是旁觀者。為了彰顯身份的高貴,花釵的製作工藝和圖案極為奢華,如花釵車身鍍金,髮夾頭採用鏨刻,鏤空工藝,最重要是在鏨刻被鏤空之前,工匠們必須先畫一個粉末複製品,通過粉末複製出髮夾的形狀,使髮夾圖案一致。為了反映優劣程度,可以說人要努力工作。
此外,衣服上的髮夾數量也取決於他們的身份,是唐代終身妻的一種禮服,他們只能在莊嚴的場合佩戴,如會見皇帝或接受貴賓和婚禮「鈿釵禮衣,外命婦朝參、辭見及昏會則服之」,髮夾和髮夾數量的具體標準是「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在古代,不需要額外的裝飾,柴店的禮服是女人的樣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步搖開始受到人們的歡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清晨插步搖,向晚解羅衣」,從那時起花釵也開始流行起來,例如,普通人的女兒結婚時也可以穿花釵,然而由於條件的限制,他們只有簡單的髮夾技術和簡單的金銀玻璃外表面的花釵。
雖然社會的發展和時代風尚的盛行,各種頭飾已不再局限於宮廷和貴族,開始向社會各個階層蔓延和廣泛應用。然而頭飾的生產工藝和材質仍呈現出不同的水平。
頭飾的紋樣和佩戴方式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變化
在大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幅員遼闊,政治穩定,經濟發達,這種繁榮盛世無疑促進了頭飾文化的新突破,並達到了富麗和優雅的頂峰,雖然中晚唐政治越來越頹廢、奢侈,但人們的審美趣味趨於多元化,在頭飾上更多地是富麗堂皇、雍容華貴。
到了唐代,貴族婦女的頭飾不僅變得越來越華美,而且為了適應髮型的多樣化,在形狀和尺寸上也發生了變化,當時,女人追求高高的髮髻,為了趕上時尚潮流,社會上開始流行長達30-40釐米的髮夾和像手一樣大的大梳子,比如從陝西博物館購買的陝西博物館髮夾長29.8釐米,寬7.5釐米,重30克,如此大的髮夾與當時的婦女三寸金蓮相配,顯然是「頭重腳輕」的新奇場景。
宋朝以後,步搖花釵逐漸發展成兩邊都是女人的髮髻。此時,梳棉之風愈演愈烈,髮夾數量和奢華程度達到歷史高峰,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梳理業的獨立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宋代經濟的繁榮,例如,他記錄在《夢梁錄》:「官巷萬梳行」,「官巷內飛家牙梳鋪」中。就連皇冠梳、木梳、象牙梳子染色等小企業也在蓬勃發展。
然而這種鋪張浪費越來越嚴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宋太宗不得不發布禁令予以糾正,宋仁宗還明確規定:「梳、冠最多闊一尺、長四寸,其質地也改用魚腦骨、象牙、玳瑁等製造」。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工筆畫水平的提高,宋代玉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女人們開始被玉冠迷住了,其實,唐代有玉冠的先例,當然,這與唐代的奢華生活息息相關,據記載,唐高宗的女兒太平公主曾下令工匠製作一個飾有玉石的王冠,當時稱之為「玉葉冠」,據說是一件珍貴的珍品。
把花戴在髮髻上也是古代女性最喜歡的裝扮,然而清代婦女更喜歡是「金銀花縷」頭飾,但到了晚清,由於國家財政困難,製作頭花的材料也變成了低價鍍金、鍍金、天鵝絨、絹花,甚至紙花、桐草花,甚至翡翠羽毛的頭花也改為用紅寶石染色。
一朵花、一個髮夾、大量的金銀綠寶石、細節、以及華麗地方,都描述了古老隨著充滿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產生的歷史風雨。
後記
清代李漁中說《閒情偶記》,如果一個美女盲目「滿頭翡翠,環鬢金珠」,那麼「但見金而不見人,猶之花藏葉底,月在雲中」就是「以人飾珠翠寶玉,非以珠翠寶玉飾人也」。
據李漁介紹,在女性日常生活中,有一兩件首飾做工精細,工藝獨特,做一些適當的裝飾就足夠了,我們不能每天使戴珠弄巧成拙「珠翠寶玉,婦人飾發之具也,然增嬌益媚者以此,損嬌掩媚者亦以此」。
顯然,無論是妝容還是珠寶,你只需要做一些適當的修飾,畢竟美的美在於內在品質的閃爍,而不是依靠外在的裝飾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