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之際,又到了一年一度學生黨靠壓歲錢發家致富的時候了。
雖然大家都已到了尷尬的年紀,但本著——瀕臨馬上就要沒有壓歲錢、趕緊趁著臉皮厚多要兩年——的精神,在看到七大姑八大姨指縫裡的紅包時,還是會假裝推脫兩下之後,趕緊抻開口袋等待脫貧。
靠壓歲錢發家致富這個詞,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可不是鬧著玩的。從下面這張全國壓歲錢地圖就可見一斑……
圖據某理財APP
回顧 ↓↓
全國壓歲錢地圖出爐!廣東真是一股清流!你今年要發多少紅包?
今年,廣東人的壓歲錢成了全國人民的熱話題。
廣東婆婆出名了
↓↓
「廣東壓歲錢」都成了
普法新聞中的段子
↓↓
奉勸大家一句話,來年開學千萬不要詢問你的廣東同學收了多少壓歲錢。否則等待你的可能只有一句話:
對不起,告辭。
對於絕大多數廣府人,也就是主要聚居在珠三角以及周邊的韶關雲浮河源梅州等地區的小夥伴而言,壓歲錢給的那時相當少了。
人家的紅包例都是一片紅彤彤,只有廣東人的紅包經常綠油油。
1塊一封的佔三分之二,5塊的佔三分之一,偶然收到一封10塊的會懷疑對方給錯了。
什麼?你收到了50塊!這個土豪親戚請介紹給我好嘛……
久而久之,廣東的小夥伴們也都習慣了,這導致多少人二十幾年的壓歲錢,加一起都沒到1000元。
可不了解廣東習俗的外地媳婦,卻會因此產生「我看你胖虎一家就是故意為難我靜香」的誤解。
這時候你可能會好奇了:
廣東怎麼也算個絕對的經濟強省,怎麼在發紅包時這麼「摳門」呢?
更何況,同為東南沿海地區很多習俗也類似福建。比如宗族觀念很強,本應不會在錢上斤斤計較。
其實,「摳門」反倒證明了廣東人送紅包的真心。
不信你看,粵語裡把送紅包叫「利是」,又稱「利市」或「利事」,寓意著利利是是、做事順利。
拜年討紅包被稱為「逗利是」,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向對方要利是的時候,必須要說吉利的祝語,對方收到祝福很開心,就給你一個利是。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在粵語地區,這句無疑是春節期間人們說得最多的恭賀語之一。
在廣東人眼裡,利是代表的是圖個彩頭。最重要的是傳達是祝福,而並沒有很在意裡面的金錢。
因此一些好的寓意的數字常常作為紅包的大小,小額的2、5、10都是可以的;大一點的,尾數帶 6、8、9 也是很好的。
壓歲錢紅包能到50塊,簡直比抽到SSR的機率還低……
但俗話說的好,離開紅包個數談摳門都是耍流氓。
雖然粵語地區的紅包厚度薄,但架不住人家紅包個數多啊。
根據《2017微信春節數據報告》顯示:廣東群眾去年共在微信上發了3.48億個紅包,接近第二名江蘇省的兩倍,可謂是遙遙領先。
@微信派
這其實是廣東人民「見人就發紅包」愛好的延續。在這裡不僅直系親屬要給紅包,遠方七大姑八大姨要給紅包,甚至連朋友見面都要互相給一個紅包。
眾所周知,很多地方是孩子工作之後就不收紅包了。
可在廣東地區,紅包不是嚴格按照輩分給的,而是已婚人士發給未婚人士。
只要你還沒結婚,不管你是30歲還是50歲,過年了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所以經常會出現小你幾歲的表弟會給你發紅包,小你1歲的表侄子給你發紅包這樣的尷尬狀況。
俗稱,單身狗關愛基金。
emmmm……雖然這也經常會成為你媽逼婚的藉口,人家拿著錢你都不好意思拒絕。
別地兒紅包是用發的,而廣東人紅包可是用「撒」的。很多老一輩的人只要過年那幾天出門,兜裡保準兒會揣厚厚一大沓紅包。
不僅是為親友準備,從到服務員、保安、買菜的、保潔阿姨、計程車司機、小區裡打招呼的熊孩子,甚至大街上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只要打招呼說新年好的,全部都會給對方一份利是。
因此每到過年,小區保安就成了最熱門的職業(誤)。
這樣發起來,感覺整個城市都很開心呢。可要是按照其他地區的紅包習俗,每個紅包裡都幾百上千塊不得破產……
放假要給紅包,過節回來上班也要給紅包。
在廣東,初七搶「開工利是」也是一道喜慶的風景。很多公司每年開工第一天的工作內容就是去逗利是,組團挨個刷領導。
往往都是由一人牽頭組成大隊,浩浩蕩蕩逐層掃樓。發現「目標人物」老闆,他就必須要給你紅包,裡面大多不超過20塊。
騰訊逗利是場面。
仗著人多勢眾,還可以向一個老闆連續要幾次利是,因為他們也已經分不清楚給誰發過了……畢竟積少成多,10個十塊就是一張紅色毛爺爺啊。
如果不考慮地域背景,很多人大概會覺得幾千人排隊等著領十塊錢的紅包很怪異。
但在廣東,不管是發紅包的老闆、還是領紅包的員工都還蠻開心的,畢竟禮輕情意重,利是圖的就是這樣一個討吉利和氣又生財的祝福嘛。
說到底,紅包這東西嘛,講究的永遠就是倆字——祝福。
現在的年輕人總說,越來越害怕回家過年,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春節,過得實在是太!費!錢!了!
每次返鄉歸來,等待著他們的不僅是新一年繁重的工作,還有將令他們銘記一年的恐怖——份子錢為何越給越多?年終獎為何不翼而飛?妙齡青年男女為何選擇以土為餐?
而務實祥和的廣東人因為重情誼、輕數額,在這方面的困擾就顯然小得多——
發紅包給你的人,都是真心實意希望你收下的;
收紅包的人,也都不盲目攀比,就算收到十塊錢也會珍惜這份祝福。
這其實也是祝福的本意吧:簡簡單單,人人有份,人人吉利,不管是給壓歲錢、還是隨份子,都不需要勒緊褲腰帶,更不需要虛偽的禮尚往來。
怪不得,今年不少人的新年願望都是想當個廣東人!
南都街談
廣東成紅包界清流
關鍵是不要把人情變成負擔
作者:獸獸(市民)
以廣東人在吃上捨得花錢的力度,逗一兩天的錢,可能還不夠買一份海鮮刺身的。
無論是舊傳統,還是新風俗,我想關鍵是不要把人情變成一種負擔。「禮尚往來」固然沒錯,但現實中禮多禮少,依然決定情分大小,一般人不敢怠慢。像廣東人發紅包的給法,它要變成一種社會共識,或者,當「不逞強」形成一種普遍氛圍的時候,少給甚至不給的人才心安理得。否則大家都給多,你給少,那你肯定變成異類,壓力山大。
以我自己的經驗,其實廣東人包利是,也不是誰都給五塊十塊。家庭內部,祖輩給孫輩的過年利是,長輩給晚輩的嫁娶紅包,成千上萬,出手闊綽也是常事。關鍵是親疏有別,給多給少,總要給個理由。至親之間,家庭承繼、互相照應,多給是自然;如果是十年八年不見的同學,下了班沒啥交集的同事,你還封個上千,我就要問,不熟悉的人之間為什麼一定要裝作很親近的樣子呢?
而在很多地方,紅包不僅要給足,更像是一份人情債,而情債是要還的。你如果拒絕這種面子遊戲、人情勒索,你就會被熟人社會排斥在外。因此,給紅包更像是一種投資,投資於小圈子的社會關係。
有人說,廣東人給紅包給得少,一來經濟發達,結婚擺酒不指望靠紅包回本,二來是廣東人務實,實際大於虛華,讓荷包受損的事總要掂量掂量。我的看法有所不同。除了傳統影響,我覺得這也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市民社會充分發育的表現。而市民社會,應該是一種成熟理性、講究距離的社會;要說廣東人強大,不僅在於相對富裕,而且在於市民心態成熟,講情分不等於不守界限。尤其在錢財的問題上,最顯人際相處到底是前現代模式還是現代模式。
感性與理性,構成人性的兩極。現代人交往要講理性;重人情,但不能讓人情變成負擔。這有助於個人和社會的心理健康。搬個家,你幫我,我幫你,不如花錢去請搬家公司。錢財問題上,把人情關係複雜化,總有一天,覺得吃虧、心理不平衡的一方情感淤積,總要以這樣那樣的方式(生活中常見的穿小鞋、講怪話、背後捅一刀)發洩出來,心理才算得到補償。可那樣的話,人與人的相處也就變了味。
總之,喜宴不是鴻門宴,結婚擺酒也不是做生意,無論是收禮還是送禮,希望大家都要輕鬆上陣。
你坐標何處?
今年收到(或發了)多少壓歲錢?
寫留言說說吧!
南方都市報(nddaily)綜合
據Vista看天下(vistaweek,獲授權轉載)、南方都市報
給廣東的習俗點個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