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報導(上)驅毒治疫甘肅中醫方劑大顯身手
中國甘肅網4月2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 安希榮 劉曉芳)
分揀藥材 資料照片
「煙燻」是傳統的防疫方法 馬志強 攝
甘肅省中醫院發放預防湯藥 馬志強 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甘肅省堅持中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理念,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全省本地91例確診病例中,有89例全程使用了中醫藥治療,中醫藥參與治療率達到97.8%,居全國前列。
甘肅是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擁有底蘊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和豐富多樣的中藥材資源。此番,中醫藥儘早介入,全程參與,是甘肅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一大亮點,也是甘肅治癒率高、重症患者相對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甘肅,無愧於中藥材資源大省的頭銜。
武漢戰「疫」中,不少甘肅中醫人隨隊出徵,他們堅守中醫人的信念,在救治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患者辨證開方,展現了非凡的自信與能力,獲得好評。
在疫情阻擊戰中,「甘肅方劑」走進人們的視線。病毒突襲,甘肅馬不停蹄探索「中醫藥良方」,甘肅省衛健委向全省各地推薦使用「甘肅方劑」,以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預防、救治、康復全過程。不僅如此,「甘肅方劑」還插上翅膀飛到了武漢,為保障前線醫療隊員不受病毒侵襲立下汗馬功勞。
重患治療一人一團隊
1月23日,甘肅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在蘭確診。24日,省衛健委組織制定了《甘肅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2月1日,省衛健委組織中醫藥專家對「試行方案」進行了修訂,形成了《甘肅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二版)》。
與此同時,省衛健委確定109家定點醫院和93家後備醫院,成立101個專家組,對確診病例進行規範治療。還派出省級專家加強重症病例技術指導,實行「一人一案」「一人一團隊」,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雙管齊下:實行中西醫雙組長制首診負責制
疫情發生後,我省高度重視防控工作,在治療中發揮中醫藥優勢,堅持中西醫聯合協同救治,在西醫規範治療同時,開展中醫辨證治療,提高救治效果。
甘肅落實「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原則,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危重病例的技術指導,落實省市聯動措施,由省級醫院和省級專家組劃片包幹指導各市州救治工作,每天對重症和危重症病例進行動態評估,優化治療方案。
疫情突襲,上層定調,中西醫結合診療,實行中西醫雙組長制……我省中醫藥專家頓時忙碌起來,省中醫藥救治專家組副組長、甘肅省中醫院副院長舒勁,帶領省中醫院中醫藥救治專家組不停奔走,負責蘭州市肺科醫院收治的28例確診病例的中醫藥救治工作。
「患者中有不少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者較多,還有孩子,最小的才1歲8個月。鑑於此種情況,我們從老年病、呼吸、兒科、腎病和內科等專業科室抽調專家,形成團隊,每個治療小組涵蓋各個專業。這體現了『集中專家』的要求。治療小組實行首診負責制,也就是從接診到出院這個全過程,全部由本組專家負責。這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掌握病人病情的變化。我們跟每一位病人進行視頻交流時,病人都很認真,對中醫問診治療都非常接受。」舒勁告訴記者。
縮短住院日減少重症發生
省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邴雅珺告訴記者:「經過中西醫聯動聯合治療後,可以緩解臨床症狀,提升臨床療效,縮短平均住院日,減少重症、危重症的發生,從而降低死亡率。」
臨床數據顯示,在甘肅,中西醫結合治療讓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甘肅省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救治組組長崔慶榮介紹說,在中醫藥參與救治後,新冠肺炎患者發熱、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均得到有效緩解。「從治療效果來看,發熱症狀最短的1天可以降溫、最長是6天,平均2.91天;咳嗽症狀最短的1天緩解、最長6天緩解,平均是3.11天;此外,胸悶氣短最短是2天、最長10天緩解,平均3.36天。」
崔慶榮說,中醫藥儘早介入,全程參與,是甘肅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一大亮點,也是甘肅治癒率高、重症患者相對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介紹,所謂的全程就是從預防開始,對集中留觀的密切接觸者早期用中藥幹預,再就是針對確診病例第一時間用中藥,在康復治療階段,患者達到出院指標後,再繼續給予中藥幹預來調整恢復其體質。
後續康復中醫藥大有可為
此次參與新冠肺炎救治,甘肅關注的不僅是預防和救治,還將目光投到了治癒出院患者的後續康復上。
針對部分患者因病後體虛和脾胃受損、肝鬱氣滯等造成的氣短、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焦慮等症狀,中醫藥專家組研究形成了益肺健脾方,通過中藥進行調理,幫助患者快速恢復。
據舒勁介紹,從中醫講,新冠肺炎是溼邪所致,溼邪對人體損害很大,且不易祛除。而中醫治未病理念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瘥防復。因此,專家對每一位治癒出院患者,從健脾化溼、疏肝益氣兩方面著手,配合香燻、足浴、理療、食療、運動等方法,提供半個月的康複方,並定期回訪,指導後續調理,以預防復發。
武漢戰「疫」獲好評
省中醫院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姚雙吉,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兼任戰時醫院醫務處、專家組、中醫藥救治專家組成員,指導各病區患者辨證用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中藥處方指導主要以協定方為主,多數患者的發熱、乏力、乾咳等臨床症狀得到明顯緩解。
苟佔彪是省中醫院肺病科副主任醫師,在出發去武漢前,他積極收集、整理中醫藥治療該類型疾病的相關資料,梳理出自己的診治思路。
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一位護士的丈夫,被感染後發展成重症患者。苟佔彪為患者進行了中醫藥治療,在服用中藥後,患者體溫逐漸正常,於2月21日治癒出院。在後湖院區開展工作後,苟佔彪與同事馬國珍一起向醫療隊及院方提出開通中醫處方權限,以期儘早對患者進行中醫藥辨證施治。
馬國珍研究生期間攻讀的專業方向是溫病和熱病,在這次疫情救治中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中醫處方權限開通後的第一次查房,他為病區的18位患者辨證施治,並開出中藥處方。
省中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雷作漢認為,只有做到個體施治才會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在武漢期間,他通過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體型,看舌苔、問病情……「從臨床觀察,喝中藥的效果普遍反映良好,病人原有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明顯得以緩解。有許多患者主動要求喝中藥,同時也沒有發現患者有特殊的不良反應。」雷作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