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孤僻,恐懼,痛苦當成疾病;
也可以不這樣做。
目錄:
水星-雙子、處女座: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強迫型人格障礙(此目錄中的內容並非表示「獅子座的人容易形成自戀型人格障礙」,而只是展示了對應行星能量的失調所可能引發的心理疾患;至於如何從本命盤中判斷一個人 的各個行星能量是否失調,我們將另文表述,或參閱本號其他佔星內容。)
聲明:本分類來自格倫·佩裡Glenn Perry(美國心理佔星學院),但筆者推斷格倫的知識體系也來自於其前輩老師。筆者並不完全贊同該體系的分類法與界定標準,在本文中會表述格倫老師的原意以及我的修改意見。
對於「精神疾病」、「人格障礙」的界定:我非常反對利用一種明確的標準standard來一分為二的看待個體是「有病的」或「健康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的確人們會有一些時候是明顯的處於一種「痛苦的」狀態;故本文中的「病理」、「病態」、「障礙」等詞暫且只帶一種因心理能量的不平衡所帶來的痛苦狀態,而這種痛苦狀態未必一定是需要被「治癒」的。
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共病性」(comorbidity)——即大多數情況下「患者」會同時出現多種心理功能失調的情況,而認識到不同「症狀」背後所對應的是哪顆行星的能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選擇不同的身體療法等方式,去調節內在能量的平衡。
心理佔星初學者feel free查詢《基本佔星符號與釋義》
太陽-獅子座:自戀型人格障礙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該詞條收錄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其中Narcissistic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那耳喀索斯,相傳他因為愛上了自己的倒影無法離開最終憔悴而死,後演變為自戀的代名詞。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到的一點(尤其是新接觸心理佔星學的同學)是:我們需要將我們的思維方式從「星座本位」轉換到「行星本位」——行星才是代表了不同心理功能的實體,當我們說到自戀型人格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在描述此人的太陽,而不是判定此人有多少獅子座的特徵。當太陽的心理功能充分發揮之時,此人將會展露獅子座式的自信,自大,表演欲望,慷慨熱情等特質;但當太陽的能力不足時,此人將展現的是「獅子座」的陰影面:自卑,萎靡,過度自我中心,無法共情他人等特質。
所以,當我們談論的是太陽-獅子座軸線的心理特質及病症時,並非單純用「自戀」的字眼可以形容,患者有可能處於極度自戀和嫉妒否定自我的兩個極端中,我們應當觀察的是此人的心理能量是否被限制在了僅僅是關注「自我」,無論他認為自己是「極好的」、「受人關注的」還是自卑的。
月亮-巨蟹座:表演型人格障礙,癔症
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HPD或癔症Hysteria,我認為都不足以完全描述月亮-巨蟹座軸線的心理功能失調,前者過分強調了其情緒的誇張性,而後者描述的則是由於未知恐懼而導致的情緒失控。
在一個男權主導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容易給女性化的行為方式冠以「小心眼兒」的蠻橫判定;而在思維意識主導的環境下,人們則會把無意識行為或衝動稱作「不正常的」或「病症」。月亮-巨蟹座心理功能所展示的便是這種偏見所發生的領域,它的中心描述詞彙便是「情緒化」,由於不可名狀的情緒驅使而做出無邏輯的行為(實則是一種自發的自我疏導),而這種情緒往往體現為「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認為分離性焦慮障礙(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可以更貼切的描述月亮-巨蟹座心理功能不良所帶來的症狀特徵:月亮描述的心理功能是源自於母親的滋養,照料,包容和保護,而SAD恰恰多發於兒童身上,源自於失去了上述品質而導致的情緒緊張和崩潰。當一個人童年時期沒有被給予充分的照料和保護,他會非常敏感於生活中的「分離性事件」(如搬家,分手等)帶來的不安全感。
另外,《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並未收錄月亮-巨蟹座心理功能的陰影面,即無情緒化、情緒釋放受阻,這顯然是精神分析學家們的又一重大失誤。
水星-雙子、處女座: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強迫型人格障礙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以及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這兩組佔星與病理學的對應關係我認為是比較貼切的。幾乎少有人能夠想像出過度聰明的人和過度勤奮的人會有何樣的痛苦,但事實上他們的痛苦程度與抑鬱症不相上下;一位有著水星合相其他行星的同學曾向我描述,他無法控制自己停下來去完成身邊每一件無意義的小事,直到自己筋疲力竭。
由於水星守護了兩個星座,它同時也象徵了兩種心理功能:收集信息和處理事情。由於這兩類行為非常貼合這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大多數人並不視其為「病症」,誰會討厭一個處理事情又快又細緻的人呢?但對於「患者」本人來說,無論哪個心理功能的過度運作,都會「擠佔」了其他心理能量的發揮空間。當水星所代表的「變動」行為過於強烈和獨佔,就會損害到放鬆與享樂的心理功能(金星),或與他人共情的心理功能(月亮),或是建立自我恆常性的心理功能(土星)。
金·凱利James Eugene Carrey,著名喜劇演員,他身上散發著強烈的雙子座特質(例如《變相怪傑》中的「改變形象」,以及《楚門的世界》中的「被欺騙」),他在2004年CBS新聞節目中透漏自己罹患抑鬱症(共病);金凱利有著多段快速而短暫的婚姻或親密關係,而他女友之一的凱薩琳懷特在分手後不久疑似因藥物過量身亡。在金凱利的出生星盤中,唯二的硬相位是水星合相木星(喜劇演員),並四分海王星(欺騙、犧牲與上癮)。
金星-金牛、天秤座:邊緣性人格障礙,依戀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以及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DPD,這兩個病理學名詞分別對應了金星-天秤座心理功能的正反兩面:與他人關係的缺失與過度,實際上這兩類情況經常在金星能量運作不良的案例中交替出現——案主要麼對他人極度信任和依賴,要麼處於強烈的失望和憤怒。
但上述對應關係缺少了金星-金牛座面向的運作不良情況,由於金牛座能量的運行常常涉及到具體的物質層面,我補充格倫老師的病理學對應關係加入:厭食症,暴食症,戀物癖,強烈的佔有(購買)欲望,身體僵硬症,懶惰,過度享樂及無法放鬆享樂;以對應金星-金牛座心理功能的受阻和發揮過度。
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以上兩個金星不同守護面向之間的關聯情況的案例:一個有暴食症的女孩可以通過和他人建立關係來減輕暴食症的困擾程度;一個失去親人的人發現瑜伽(身體觸摸-金牛座)可以緩解悲傷,一個童年時期極少感受到父愛的女性迫切的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不動產-金牛座)。這些都與心理佔星的身體療法息息相關。
火星-白羊座:反社會人格障礙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根據DSM解釋,其重點在於患者的無道德性,蔑視他人權利和攻擊欲望。格倫在其火星-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質中補充的一點為:魯莽,沒有控制衝動行為的能力,這很好的反應了火星-白羊座的能量運作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從心理佔星的角度,火星-白羊座的病症並不能與「反社會行為」完全等同。例如《沉默的羔羊》中食人魔漢尼拔的行為,雖然完全符合DSM對於反社會人格的界定,但其吃人的動因並非源自於火星所象徵的原始攻擊欲望,而更貼近於冥王星-天蠍座所象徵的禁忌,死亡與融合的意向(吞食也意味著融合)。
倘若準確的來描述火星-白羊座的「病態」的話,也許不應將其對應到容易造成一些誤解的「反社會的」,而我更願意用一些基礎的形容詞彙例如:容易發怒的,無法控制衝動行為的,過多展現出攻擊性或防禦性的(其實後者才是常見現象);而從火星-白羊的陰影面來說還可能會是:身體(神經系統)萎靡的,無活力的,膽小的,無法防禦他人侵害的。(注意:這裡並沒有認知上的「無道德性」這個特質,它屬於天王星。)
木星-射手座:狂躁症,躁鬱症(雙相障礙)
Mania,Bipolar disorder,其中狂躁症與躁鬱症躁期的「患者」經常顯現出精神亢奮,不知疲倦或異常開心的情緒;是否可以將之定義成精神疾患,就連學術界也存在相當大的分歧(這種分歧很多與學者背後代表的藥廠產品能不能進醫保的利益有關)。除了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幹擾外,這樣的心理特質並不會讓當事人感到痛苦。
從心理佔星的角度來說,任何行星所代表的心理功能都可能存在「Bipolar」的問題,無論是木星-射手的「躁」與「鬱」,太陽-獅子的「自負」與「自卑」,金星-天秤的「孤僻」與「依賴」,任何心理能力如若不是平衡、適當的發揮,都會變得「兩極化」,或旱或澇,從而帶來致病性。而「兩極化」的先天傾向,則有可能從每個人的出生星圖中瞥見一隅。(點擊閱讀:抑鬱症是天生的嗎?)
「安利」是一種典型的木星功能發揮的行為,學習外語也是,探索戶外,飽覽群書都是;英文中的「Fanatic」(狂熱、宗教狂)一詞也極具木星的特質。在格倫的相位系統裡,木星-射手對應了「開放三分相」,這是一個給人帶來興奮與快感的「和諧相位」;幾乎沒有人會因為極度的開心和探索欲去看心理醫生的,但仔細想想,這樣的狀態可以算作是「心理健康」嗎?
土星-摩羯座:抑鬱症
隨著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主流人群對「抑鬱症」一詞已經有了一定的熟悉感和包容度,但隨之而來的也是這個名詞的過度使用。幾條核心的診斷標準如情緒低落、興趣感喪失,負面自我評價和長期疲憊可能在絕大多數人身上是常見現象,但這些特質並不都指向單個特種病理現象(在我看來上述特質分別對應了受阻的月亮,木星,太陽和火星的心理功能)。
如果按照現行診斷標準對於抑鬱症的解讀,其心理佔星學上的實際特質是「受阻」,而「受阻」的特質並非由土星-摩羯座軸線直接帶來(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是由困難相位帶來的。出生盤或行運盤中的兩顆或數顆行星由於角度關係,其所代表的的心理功能存在天然的互相制約阻礙的情況,以此帶來某些心理能量的發揮不暢——我會把這樣的情況劃為「廣義的抑鬱症」對應的佔星特徵。
而反觀與土星-摩羯座對應的「抑鬱症」,則是由土星能量過度發揮或受阻帶來的情況(而不是其他行星),其核心特質不是「受阻」而是「評判」,土星致力於給世界或個人帶來一種秩序性,一種「評級體系」,讓一切井然有序;而其過度的發揮則會讓心理、機體或是制度變得僵化,無活力。我們特別能從父母是高管,軍官或教師(這類人往往代表和維護著「評級體系」)的個體中發現此類「狹義抑鬱」。
天王星-水瓶座:分裂型人格失調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SPD,也稱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或孤僻型人格障礙,該表現與精神分裂無關,卻與「孤獨」、「孤僻」有關,「其特徵在於對社會聯繫缺乏興趣,傾向於獨立生活、沉默寡言和感情淡漠。受影響者可能無法和他人形成健康的依賴關係,也可能會描繪出豐富的幻想世界。」-Authur S. Reber
一些心理學家爭論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的定義由於文化偏見而具有缺陷:「分裂性人格者被醫療化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相對數量少。佔人口大多數的普羅大眾傾向於假設自己的心理狀況正常並將差異等同於病態」-Nancy McWilliams「所謂的分裂人格只是美國心理學協會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的又一公開例證。」-Philip Hickey (以上內容來自維基,可以表述我的觀點)
從木星開始的外行星,其心理佔星學含義逐漸從「定位症狀發生的部位」過渡到「描述病症的模樣」,也就是從「名詞」變成了「形容詞」,例如當本命盤中太陽對分天王星時,我們可以描述這個人的情況為「存在感遭受了忽視」;其實天王星除了有「被忽略的」含義之外,究其本質是每個人內心中「跳脫到自我之外,將感受客觀化」的一種心理功能,只不過這樣的心理功能已經接近意識深層(宇宙意識),通常當我們意識不到某種心理動力,就會把該心理能量投射到外界,由他人和事件代替我們演繹出來。(這樣的投射行為將成為我們之後討論的主要內容)
海王星-雙魚座:精神分裂症
NTP(neurotypical person,正常人)們是如此的自負,他們自己說話循規蹈矩,就把胡言亂語當做是病症;他們自己珍視生命,就把輕生棄世當做是病症;他們自己終生生活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世界,就把那些神秘的,通靈的,痴迷於幻覺的,沉湎於夢境的統統稱為病症。
莫奈,梵谷的畫作之所以打動人心(當然也有不少人對其無感,這無關乎「審美水平」),是因為內心能量通過另一個維度(光影,色彩,符號)傳遞給了他人。古代的祭司、薩滿和靈婆可以通過鼓聲,舞蹈或草藥而進入到一種「可以與神明溝通」的狀態;而今的心理學家們可以利用全息呼吸法,LSD(德文Lyserg-Säure-Diäthylamid,麥角酸二乙醯胺,一種半人工致幻劑)來進入到「精神分裂」的狀態。海王星的領域是世界的一個維度,我們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如果有任何理由讓一些人否認和敵視「精神分裂」,那便是由海王星能量壓制了內行星能量所帶來的:行為、邏輯混亂(水星被壓制),情緒錯亂(月亮被壓制),無邊界感的侵犯他人或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金星或太陽被壓制);也就是說,海王星變成了「形容詞」,內行星變得「海王了」,我們的基礎心理功能變得「錯亂」了;但實際發生的事情是:我們內在的「個人意識」和我們內在的「宇宙意識」在爭奪心理能量,而非它們都統統病倒了。(點擊閱讀:《身體內的宇宙》)
冥王星-天蠍座:偏執型人格障礙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PPD,直譯應為妄想型人格障礙,DSM的定義總是關乎於人際關係層面的「病症」(金星的共病性):對別人的回絕、不信任、厭惡或過度敏感,也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這些情緒;他人的無意舉動會被視為對其的敵意或陰謀;容易懷疑其伴侶有不忠行為等。(有些精神醫師更在意患者自身的痛苦,而有些更在意其是否是個「正常人」。)
「人本主義佔星師」們對於冥王星經常使用的詞彙是:死亡,性,恐懼,療愈,轉化等。我們知道語言的分類法是極其不準確的,佔星的原型邏輯並不能和現實世界中的事件一一對應;例如死亡除了冥王星「恐懼」」未知」的一面,其實還有海王星「消融」的一面,我在自己對各個案例的觀察中,其實更多的是發現當海王星被觸發的時候,外界多顯現為「死亡」的事件(例如科比);再如性除了冥王星「融合」「禁忌」的一面,其實在身體層面更多的是由火星的位置表達出來,合盤中兩個人有和諧的火星相位往往能發現彼此的性吸引力。
冥王星真實的含義是什麼?或者其實我們想知道的是,當一個人展現出了冥王星的「病症」時——懷疑、毀滅別人的衝動,性張力等,他的內在究竟在發生著什麼?其實冥王星的基礎含義和「秘密」這個詞息息相關,乃是一種一層一層向地下深處探究的本能動力。人們把「冥府」想像成黑暗恐怖的,處於地下的深處,它是「死後」所去之處,因人的「罪孽」受到懲罰,其中的人們飽受「痛苦」;但現實中的人仍然會談論「冥府」,以「冥府」為題材進行創作,這說明我們有著趨向於「冥府」的原動力;實際上,冥王星並不是「冥府」,而是這種「動力」,是走向「冥府」的過程;我們有著深刻的衝動去把深藏的「秘密」挖掘出來,冥王星就是這個鑽頭。
因此,冥王星「病症」的表象後面,是我們每個人共有的深刻的心理本能——探究真相:敏感,妄想,不信任都是我們的刑偵手段,傷害,死亡,性,治癒都是我們對「下一個階段」的趨向性。只不過這些動力都在我們潛意識的最深處,我們認為它們是來傷害我們的魔鬼,但事實上它們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我們輕易的可以分辨出自己什麼時候是需要自尊和自信,什麼時候需要被關懷和保護,什麼時候需要摔杯子砸鍵盤發洩怒氣;但總有那麼一些其實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卻分辨不出,但事實上又默默的把它們做了(例如一個早年喪失父愛的女性找到了一個容易出軌的伴侶);要清清楚楚的明白我們全部的自己,可能需要花上好幾輩子的時間。
本文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後記:時至今日,仍然有相當數量的電視廣告中願意用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來「認證」本土產品有多麼的可靠;我很希望我的讀者不會產生類似的感受,在看到某種概念有一個MDFK的英文縮寫,或者被「國外某協會」收錄後,便對其深信不疑。
說到底,我們依然不能完全擺脫對外在權威的依賴性,從而也就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這種對自身感受的自信才能驅使我們堅定的認為:「我沒有病,任何我與別人的不同都不能被認為是缺點,我將學著用自己本來的樣子坦坦蕩蕩的生活!」
如果你認為本篇內容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請分享和轉發,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