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詩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學藝術的巔峰。詩歌劃分為各大流派,體裁與風格也豐富多樣,然「含蓄」一直是文學大家、風流才子共同追求的目標。正所謂「詩貴含蓄而惡顯露。」含蓄是詩歌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倘若詩歌缺失了語言與結構上的含蓄美,那麼詩歌就失去了原有的韻味與風格,詩如童話,讓人不用絞盡腦汁去推敲,根本無法成為流芳千古的經典佳作。因此,歷朝歷代的優秀詩人一直將「含蓄」作為自己的創作準則。正如「詩猶品酒貴含蓄」。
好的詩歌應如同香醇濃厚的佳釀一般,籠罩著一層含蓄美,每句詩詞短小精悍卻簡明扼要,同時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以想像的空間,激勵人進行無盡的思考。不過,「含蓄」指的是將說不明道不清的想法或情感隱含在所寫的事物或事情中,並非故意讓人去猜測。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一向追求語言凝練、委婉含蓄,然著名七絕《春宵》一詩卻與他以往的創作風格大相逕庭,勸勉人們珍惜光陰,卻被後世誤會了千餘年,如今讀來幾乎都會不覺想歪,這是為何?
02一、《春宵》
「春宵」一詞總會令人浮想聯翩,它既指春天的夜晚,也可比喻男女約會的夜晚。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此句意指唐玄宗情深而不能自抑,只恨春宵苦短,日夜醉倒在溫柔鄉,不願早起上朝。
這裡的「春宵」便是男女歡愉之夜,白居易欲用此來諷刺唐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縱慾享樂且荒廢朝政,流露出諷刺的意味。《白雪遺音·八角鼓·春宵一刻》中的詩句同樣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春宵一刻,萬金難奪。」不過,此「春宵」的意思與《長恨歌》中的略有不同。
「春宵一刻」指的是歡樂難忘的短暫時光,旨在告誡世人珍惜每一寸光陰,珍藏每一刻寶貴的時光,莫要浪費時間,追悔莫及。而蘇軾不僅以「春宵」直接為題,還刻意在詩中重複二字,究竟是為何意呢?《春宵》原詩如下: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靜謐安寧、恬靜怡人的春夜景色,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因為短暫而顯得彌足珍貴,花朵盛開,散發出陣陣清幽的香氣,月光也在花下映射出稀疏陰影。」首聯與頷聯呈因果關係,因為夜景清幽、月色美好、花香怡人,因此更應該珍惜短暫的光陰,切不可磋磨時光。
後兩句描寫的是官宦階級在良辰美景中縱情享樂的場景,意思是:「春夜安靜寂寥,掛著鞦韆的院落裡更是一片寂靜,而官宦貴族們卻還在樓臺裡輕吟哼唱、載歌載舞,那曼妙的歌聲與動聽的管樂聲交織在一起,瀰漫在皎潔的月色之中。」
因為時間短暫,光陰不等人,所以那些留戀美景的貴族階級們不放過一絲可以縱情享樂的機會,久久沉醉在動人的良宵中,不願回到現實中去。對富貴人家來說,這種愜意的時光是異常珍貴的。蘇軾描寫貴族官宦恣意享樂、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奢靡生活,頗有一絲諷刺的意味。
《春宵》全篇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通過對自然景物及官宦人家玩樂場景的描寫,含蓄隱晦地表達了作者對貪圖享樂、窮奢極欲、揮霍光陰的人的諷刺與譴責,同時呼籲世人要珍惜時間,珍惜光陰,珍惜身邊所有的人與事物。
03二、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宵》一詩華美而含蓄,且立意深沉、耐人尋味,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是成了千古傳頌的名句。這句詩立意本是純潔深刻的,旨在告誡世人要珍惜光陰。然而,在詩歌傳頌的過程中,這句詩漸漸被歪解成形容男女之事的慣用語。
本句中的「春宵」乃是罪因,凡是古詩詞中含有「春宵」二字,都會被認為是汙穢的淫詞豔曲。「春宵」最早的出處是白居易的《長恨歌》,白居易刻畫了一位梳著雲鬢、有花朵般美好容顏、體態婀娜多姿的楊貴妃,而此時的芙蓉帳內情意綿綿。
宛如仙境一般,只剩下唐玄宗與楊貴妃二人親密地共度良宵。自此以後,「春宵」就成了男女歡愉之事的代名詞,但凡提到「春宵」二字,人們就會先入為主地想到「芙蓉帳暖度春宵」,就連蘇軾的《春宵》也難逃一劫。
如若結合蘇軾生平的經歷來賞析這首詩,更能體會其深沉的立意。蘇軾一生仕途坦蕩、樂觀豁達,為官期間,恰逢新舊黨對立,蘇軾並未堅定一黨陣營,而是在兩黨之間迂迴盤旋,導致新黨不容、舊黨不良,還被奸臣憑空捏造了「烏臺詩案」,即便免於一死,卻也被折磨地半身不遂。
然而,蘇軾是一個品德高尚、一心為民的清官,同時也才華斐然,哪怕是敵對陣營的政敵,都願意下朝之後與他小酌一杯,暢談古今中外。蘇軾二十歲及第,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卻屢遭貶謫,內心苦悶可想而知。
但他從不曾妄自菲薄,而是保持著寬闊豁達的胸襟,不忘初心,不改其志。面對如此珍貴的春宵,達官顯貴不去挑戰夜讀、欣賞美景,反而沉溺於聲色無法自拔,這是蘇軾所無法容忍的。正因為如此,蘇軾才迫切地希望世人能夠珍惜韶華,不負光陰。
04三、詩歌中的惜時主題
「一日無二晨,時間不重臨。」珍惜時間一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永恆的話題。由於受到儒家與道家文化的影響,古代文人雅士常在古詩詞中表達對光陰逝去、人生無常的感慨,同時表達要珍惜時間與生命、及時行樂的情感主題。
早在《詩經》中,惜時主題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例如,《曹風·蜉蝣》就是通過描寫蜉蝣短暫的一生而發出對人的有限生命的感慨:「心之憂矣,於我歸處?」再如,在《唐風·山有樞》中,用「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行樂,且以永日」等更加完整具體地傳達出珍惜短暫的人生、及時行樂的思想。
不得不說,惜時的文學主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民,甚至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人們在欣賞自然界中的景物時,常常會由物及我,潛意識地與之建立起潛在的聯繫,常懷傷秋悲春之意。
在面對與親人聚散分離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傷離惜別,從而加強了與親友之間的情感紐帶。同時,「惜時」也感染著無數仁人志士,讓他們為國家焦慮、擔憂,建立起民族憂患的意識與心態。
05結語:
逝者如斯,古詩詞中的惜時主題更加注重人們的精神與價值追求,將面對光陰逝去而產生的焦慮與憂愁意識化作內在動力,從而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除了《春宵》外,蘇軾在《浣溪沙》中也抒發了對光陰逝去的感慨,試問「誰道人生無再少?」先看看門前的溪水是否能向西邊流淌!很顯然,時間不等人,莫要在老年的時候感慨年輕之時盡顧著揮光陰了。
《蘇東坡傳》是一款精品圖書,本書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展現了恢宏壯闊的北宋生活圖景,同時刻畫了以蘇東坡為中心的幾十位歷史人物的命運曲線。
在作者的筆下,蘇東坡樂觀灑脫、務實正直,哪怕瀕臨死亡,仍能說出「西天極樂也許有,來生也許有,但是勉強求取就錯了。」
《蘇東坡傳》,現價僅需32,不夠一頓夜宵錢,不但可以了解蘇東坡面對生活、愛情、困境、百姓乃至政敵的人生態度,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二,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