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網易研究局與羅漢堂聯合出品的《新經濟思維繫列》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聚焦國際思想市場·解析財經新聞熱點·對話國際經濟學大師
麥可·斯賓塞(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疫情經濟下,數位技術正在加速滲透到幾乎社會經濟中每一個領域,從勞動力市場到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再到資本市場和價值創造、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醫療教育、科學研究等。
但實際上,我們對數位技術的經濟影響並不了解。長期以來,我們只關注了傳統經濟表現指標,對數字經濟產生的福利和影響則缺乏系統化的衡量。另一方面,隨著數位化的加速普及,數據隱私、勞動力市場技能轉型等問題已經成為重大挑戰。總的來說,我們沒有為數位化帶來的轉變做好準備,更不用提充分釋放數位化的潛力了。
關注人類幸福:多維度衡量數字經濟
這是因為數位技術的覆蓋領域太大了,導致我稱之為"極端多維度複雜性"(radical multidimensional complexity)謎題的出現,讓我們很難將研究課題聚焦。目前在數字轉型和技術滲透等方面已經有數千個指標,涵蓋醫療、教育、協作等等,可以幫助我們全面了解數字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我們的長期目標不是糾結於數位技術是否能提升生產率,而是要了解到,數位技術對人類福利有哪些影響,不論利弊。
我強調的「多維度」是指避免使用單一方式來衡量數字經濟。單一維度唯一可能有效的情況是,所有指標的變動差不多同步,因為指標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所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任何一個。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採用這種方式:GDP和收入增長明顯是實現各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必要條件 ,所以只採用這一指標完全合理。但我認為真正的挑戰是,記錄經濟和社會中各環節和領域的數位化發展過程縱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該如何衡量數位技術對民眾關切的影響。
舉例來說,史丹福大學的幾位年輕研究人員,與頂級皮膚科醫生和谷歌合作,來確定一項AI驅動的圖像識別技術能否檢測出不同類型的皮膚癌。他們的測試取得了不錯效果,假陽性和陰性之間微小的差異都能檢查出來。這項技術也可以使用手機相機拍攝的圖像,所以在福利方面的影響就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住在斯坦福、加州、倫敦或杭州等富裕國家城市的人獲益有限,因為他們可以去看皮膚科醫生,但對貧窮國家,特別是偏遠和落後地區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受益頗多。
這些地方的人根本就沒有初級醫療和診斷的保障,因此技術能發揮重要作用,避免延誤診斷。所以在這一層面上,技術具有普惠意義,對人類幸福的影響體現在健康方面,但對GDP指標的影響則為零。疫情中加速發展的遠程醫療和這個例子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涉及領域更廣。
資產增速分化和股市逆勢上漲背後的動因
與傳統經濟截然不同,數字經濟的成本結構是高昂的固定開發或創新成本,以及極低甚至為零的邊際成本。這種成本結構能使經濟實體大規模擴張,因為需要相對較少的勞動力和有形資產。採用這種結構的「超級明星企業」擁有龐大的無形數字資產和數據相關業務,而資本市場的價值創造越來越像是無形資產累積的結果。再加上這些公司勞動力較少,所以每位員工創造的價值都非常高。
通過傳統就業和有形資產的價值創造,已經不能實現增量價值創造。但無形資產的擁有權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大部分人沒有這類資產,所以財富並沒有急劇增加,普通人的資產負債表在疫情中還開始收縮並變得過於脆弱,甚至出現生計困難。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還是要明確經濟在現行結構下的運行方式。雖然缺乏理想的衡量模型,但我認為股市是一種未被充分利用的經濟衡量資源。現在有大量文章討論了股市為什麼在疫情中還能要麼持平,要麼上漲——納斯達克上漲了25%,標準普爾指數截止到近期回調,表現幾乎持平,而許多經濟體的統計數據卻處於糟糕的狀態。如果你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看到數字經濟在加速,提振了股市。但經濟其他部門仍在苦苦掙扎,比如航空業道瓊指數最低下跌了60%,到現在可能下跌了40%並仍在恢復中(詳見下圖)。所以深度觀察指數的話,你就不會再感到困惑——股票指數是部分經濟的可靠反映。
用數位技術促進普惠性增長和增強韌性
如果將關注點回歸到疫情下艱難生存的人群,我們可以發現,不同人群受到的衝擊都不同。兩位芝加哥大學教授所做研究顯示了美國經濟中不同部門可以在家裡完成的工作佔比(詳見下圖),其中教育是83%;專業科學,80%;中央財政,76%;科技公司,72%。但底部的住宿和餐飲服務中從業人員有1670萬人,只有4%的工作可以在家裡完成,大多數從業者已經變成了失業者。這種分化應引起重視。
但在中國,數字經濟並沒有隻讓少部分人受益,而是促進了普惠性增長。羅漢堂的首份研究報告《數位技術與普惠性增長》指出,中國的數位技術加速了電子商務、行動支付和金融科技(信用評估、資產管理、保險)領域的增長,婦女、窮人、少數民族和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在數字經濟中獲得賦能並享受享受技術帶來的低成本或免費服務,不發達和偏遠地區也能在市場進入方面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受數位技術影響的領域不僅限於此,比如疫情之下,醫療和教育行業都有效利用了數位技術,可以遠程提供服務,為大眾帶來普遍性社會和經濟福利。
但數位技術也是把雙刃劍。數字經濟中,技術性失業、隱私安全、分配不公等社會焦慮也是真實存在的。羅漢堂報告指出,如果政府和公共部門加強監管,「超級平臺」之間良性競爭,以上擔憂不會成為事實。
經濟的韌性是另外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衡量維度,本次疫情讓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疫情衝擊整個社會各個部門,導致人口流動活躍度急速下跌後,數位技術為恢復經濟活動、保持經濟正常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持,有效增強了經濟的韌性。我們看到,一旦數位技術出現故障,比如美國失業人數激增導致IT系統崩潰,就造成了焦慮、延誤和其他問題,讓民眾和公司生存能力受損,付出了現實代價。但這一問題很容易通過雲計算解決,因此相比歸咎於數位技術,美國政府應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拿出了上佳表現嗎?」
中國等亞洲經濟體則充分利用數字工具,已經相當有效地應對了疫情經濟和病毒傳播。在數位技術的支持下,對人口流動活躍度和接觸有高要求的行業可以掃除或減少「人類交易對手風險」(humancounter party risk,由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提出,參考金融交易中互不信任導致的對手風險)這一經濟恢復的重大障礙(每個人都懷疑對方攜帶病毒)。這些國家可以根據人們的感染風險來有針對性地控制其流動活躍度。但在西方,出於對隱私、數據安全的擔憂,以及對企業和政府的不信任,民眾沒能從這些工具中獲益。
數位技術能否促進GDP增長?取決於是否為中間產品
GDP及其另一面——收入很重要,構成了多維度幸福感衡量系統中的關鍵一環。所以問題是,如果我們需要努力衡量數位技術對幸福各個方面的影響,那麼數位技術對GDP增長或生產率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數位技術提供的免費服務(雖然沒有算進GDP中)肯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如果數位技術對GDP增長有影響,就必須以中間產品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說,現在數位技術不是最終產品的一部分,而是生產最終產品所需的東西。當然,這中間也存在灰色地帶,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或掃地機器人的服務是消費品,還是最終產品的一部分,還是其他?答案尚未可知。
因此我的關注點是,現在的經濟衡量系統能否捕捉到數位技術對生產率的影響,特別是對勞動力生產率的影響。考慮到全球生產力的最新變化趨勢,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只可能在未來看到。就數位技術是否會對增長產生重大影響的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但值得所有人繼續為之探索。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活動預告】經濟學家閉門會第三場活動預告(10月22日晚8點-10點,滿滿兩個小時的乾貨直播)
這次,我們邀請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向松祚為大家講解美元的霸權地位是如何建立的↓↓↓
向松祚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師從「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中國最懂匯率和貨幣問題的專家之一。
如何參加?
只要成為網易研究局VIP,就可以參加包括本次閉門會在內的全年所有網易研究局閉門會。
現在加入VIP,我們還將免費贈送之前兩場閉門會的直播視頻回放:
網易研究局VIP除了免費享受全年的經濟學家線上閉門會外,還可以享受董事長們每天都在看的獨家財經情報等諸多權益:
他們每天都在享受網易研究局VIP的獨家財經情報,
他們也邀請你加入:
購買方式:限時特惠: 365元/年(原價:999元)(每天只要1塊錢)
第一步:掃碼支付365元。
支付365元↑↑
第二步:搜索微信號mmoney163888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研究局主編」微信,將付款成功的截圖發給主編,即可加入VIP。
無需驗證,1秒通過↑↑
(特殊提示:如您在晚11點-早7點之間下單,可能會遇到延遲回復的情況,主編也需要休息哦~)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