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的年代總是埋藏著太多的故事,等待著我們挖掘。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袤的中華大地上,革命浪潮讓無數有志青年為之熱血沸騰,尤其是那些長期在隱蔽戰線,為新中國成立、國家和平穩定發展做出過貢獻的「戰士們」,他們的故事值得讓更多人看到。
雖然那個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在影視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諜戰劇正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講述過去的故事。早期,國產諜戰類的影視內容以電影為主,情節簡單、善惡分明,多以「反特」和我黨地下工作者的事跡為主。
比如1956年的《國慶十點鐘》,講述的是公安機關收到敵人要在國慶節製造爆炸事件的情報,偵察員顧群(印質明 飾)接受任務後,立即走訪群眾,了解破案線索的故事。這部影片有些許希區柯克的影子,但將懸疑、愛情、歌舞等雜糅在一起,作為諜戰題材影視作品,在今天看來瑕疵不少,但在那個年代,算得上少有的諜戰類精神文化作品。
說到真正的諜戰劇,則要從1981年的《敵營十八年》算起,它是中國大陸首部電視連續劇, 10集體量,成為當時大陸最長的電視劇,國產諜戰劇也自此正式拉開帷幕。從1981開始,國產諜戰劇走過了將近40個年頭,在這40年裡,國產諜戰劇的發展態勢究竟如何,未來還有哪些機會?
諜戰劇在起步前20年,整體上發展是比較緩慢的,無論是劇集生產數量還是單部劇集的長度體量,都不強大。
從筆者梳理的代表性劇目來看,在2000年之前,有聲量的諜戰劇屈指可數。尤其是80年代,《敵營十八年》和1984年播放的《夜幕下的哈爾濱》成為諜戰劇鮮有的成果。長度僅有13集的《夜幕下的哈爾濱》已經成為國產諜戰劇第一個十年體量最大的作品。
80年代諜戰劇發展緩慢與我國所處的文化大背景息息相關,當時改革開放、文化啟蒙、政治改革都是社會大事件,電視劇承擔著文化啟蒙、政治宣傳的重要責任,反思歷史、人性、文化等方向是電視劇創作的重點方向。
到了90年代,諜戰劇的整體數量略有上升,但依舊少得可憐。這個時期的諜戰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人物傳記細分題材為主。
1997年開播的《潘漢年》講述了革命家潘漢年的傳奇一生,真實、不避諱隱秘歷史,這部作品播出後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有網友表示:「小時候看這個簡直大開眼界」。時至今日,該劇在豆瓣評分依舊高達8.4分,成為早期諜戰劇的口碑之作。
1998年開播的《周恩來在上海》,講述了一九二七年南昌起義後,大病未愈的周恩來來到上海參與中共中央的領導工作,直到一九三一年撤往江西的中央蘇區,向廣大觀眾展示了中國國民黨白色恐怖最為殘酷的關鍵時期,周恩來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戰鬥,至今豆瓣評分穩定在8.1分。1999年的《李克農》同樣成為傳記類諜戰劇的代表。
諜戰劇發展的前20年,數量少,體量小,在平均集數不到20集的時候,長達28集的《潘漢年》就算得上大體量劇集。彼時,中國電視劇行業剛剛起步,電視編劇更是一門新興職業,內容創作上正處於探索階段;另一方面硬體技術都相對落後,生產大體量電視劇是一個十分燒錢的活,所以從1981年到2000年國產劇整體生產力有限,諜戰劇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劇集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經過前20年的探索積累,2000年之後諜戰劇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除了數量的明顯增長之外,在體量上諜戰劇實現了跨段位飛躍,劇集時長達到平均每部31集左右,比起步的前20年平均每部增加了10集之多,這樣的體量也讓故事情節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在細分類型上,這十年諜戰劇在垂直細分上頗有創新,打破了90年代基本被傳記包攬的局面。懸疑、偵探、歷史、紅色、動作、反特等多種元素融入諜戰劇創作。諜戰天生具有燒腦潛質,懸疑感便天然成為其底色,但在懸疑感的表達上,剛開始也出現了偏向驚悚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也引來不少爭議。2003年播出的《一雙繡花鞋》就是熱度不低,但爭議不小的一部作品。
因《玉觀音》走紅的孫儷,在《一雙繡花鞋》劇中出演林南軒的女兒林瑩,引流不少,但該劇過分強調驚悚,反而讓諜戰的懸疑感過猶不及,有網友評論表示:「這部劇在懸疑恐怖方面真的很厲害,因為我小時候看到這部劇的宣傳片就怕得不得了。」此外,該劇也出現了不少妝化道具上的硬傷,原著作者況浩文就曾公開表示過質疑。
「該劇在整體理念上是正確的,但對於高智商鬥爭的表現則是弱項,包裝細節的不準確削弱了時代感。首先是穿著上,有的人物打扮太華麗,旗袍的樣式過於時髦。革命語言的運用也是影響該劇時代感的地方,很多當年非常革命化的語言標誌在劇中沒有被表現出來。一些道具的運用也是大煞風景,根本不是那個年代的東西。一個公安幹部不可能用鋁飯盒,而電話也應該是手搖的,很少見公安幹部的桌子上擺著兩部電話。」
不過整體來看,這十年也是諜戰劇高口碑佳作頻出的十年。《暗算》《潛伏》《黎明之前》等國劇標杆級諜戰劇都出現在這十年,這三部作品實力能打,至今豆瓣評分均穩居9分之上。
2005年播出的《暗算》是豆瓣評分第一部破9的諜戰劇。全劇分為《聽風》《看風》和《捕風》三個篇章,看似相互獨立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將我黨無線電偵聽者、密碼破譯人、地下工作者等群體展現出來,該劇導演兼主演的柳雲龍,也成為諜戰劇口碑的金字招牌。
2009年的《潛伏》,以豆瓣評分9.4的高分,穩坐諜戰劇市場的頭把交椅,劇中餘則成的形象深入人心,姚晨也憑藉該劇成為實力與流量兼具的女演員。豆瓣評分至今高達9.2的《黎明之前》也成為諜戰劇的代表作,與《暗算》《潛伏》一樣,橫掃電視劇界各大獎項。
通過統計,筆者發現,這個時期在諜戰劇領域還有一個鮮明的特色——經典老片翻拍盛行。
這十年,在諜戰劇領域出現了很多熟悉的名字。《保密局的槍聲》《藍色檔案》《秘密圖紙》等,都曾經是大銀幕上出現過的名字,這些劇集均翻拍自1980年(含)之前的電影作品。從改編效果來看,市場反饋整體偏好,雖然不是超高口碑熱度劇集,但整體上豆瓣均分在7.5分左右,在國產劇市場上,算得上高分作品。
除了老電影翻拍,老劇翻新也成為這十年無法忽視的現象。誕生於80年代的兩部早期諜戰劇,在這個十年均被重新翻拍。《夜幕下的哈爾濱》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有13集的作品,故事體量擴大了一倍多。而最讓觀眾驚喜的是《敵營十八年》不僅老劇重播,掀起一波回憶殺,而且進行了超大體量翻新。1981年只有10集的連續劇,被改編成三部系列作品(其中第三部更名為《衝出敵營》,2016年播出),長達110多集。
扎堆翻新,可以說是對經典的致敬,但如此大量也體現出了諜戰劇市場開始興起時創新乏力。翻新的劇集,整體表現上無論是與舊作相比還是與標杆級作品相比,似乎都遜色了一些。尤其是《敵營十八年》,一下子被擴充的太多,第三部不僅在時間上沒跟上大部隊,在口碑上更是成了小透明,更名改姓,觀眾找不到,豆瓣連開分都沒有。
2011年開始,隨著網際網路平臺的崛起,整個劇集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諜戰劇也不例外。整體來看,這十年是諜戰劇集體走向衰落的十年,但也在下滑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機會。
整體來看,這十年可以以2015年為界,2015年之前(含),諜戰劇沿襲著以往諜戰劇的傳統,走的依舊是穩紮穩打的路線,整體口碑保持在均分7.7分的高水準線上,其中《懸崖》《紅色》《偽裝者》更是成為口碑流量雙豐收的代表作,尤其是《偽裝者》,在湖南衛視播出後,好評不斷,熱度居高不下。當然這和當時《琅琊榜》大熱也有關係,基本相同的主創班底就足夠吸睛,加上作品內容紮實、每個主要角色都有兩重以上身份的人物設定,故事自然精彩。
2015年之後的諜戰劇市場,則整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雖然也有《風雲年代》《風箏》《面具》這樣的高口碑作品播出,但諜戰劇整體品質斷崖式下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看,《風箏》在2017年播出也是不得已之舉,這部作品出品時間是2013年,按照常規來算,大概率會在2014年上線,由於種種原因被積壓後,一直拖到2017年才和觀眾見面,但彼時整個影視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流量盛行、IP風靡,在這樣的大環境裡還能脫穎而出,《風箏》的實力也是槓槓滴。
但《風箏》之後,諜戰劇市場表現整體下滑,再難回到好劇扎堆的全盛時代。從2016年的《解密》開始,諜戰劇流量化傾向就越來越凸顯。陳學冬、穎兒等主演的《解密》流量確實不低,宣發也很給力,但內容卻沒有讓觀眾滿意,豆瓣評分僅有4.9,成為諜戰劇少有的不及格產品。
此後,《麻雀》《胭脂》《天衣無縫》,以及今年播出的《秋蟬》《局中人》等諜戰劇都走的是年輕流量化路線,用年輕演員不是錯,但急於收割流量紅利,讓作品大打折扣,這些作品裡,能邁過及格線就算得上「佳作」,對於一貫走實力路線的諜戰劇來說,著實有點諷刺。
不過在2020年下半年,跌入谷底的諜戰劇,又有了回升趨勢。《勝算》《瞄準》《隱秘而偉大》幾部作品表現在波動中上升。《瞄準》在題材上有所創新,將主視角聚焦在狙擊手這個神秘的群體上,雖然有些高開低走,但開局節奏確實讓人過癮;《隱秘而偉大》則從普通小人物視角切入,讓諜戰劇有了煙火味兒,流量李易峰也憑藉該劇讓觀眾看到了他的進步。稍微有點遺憾的可能是《勝算》了,雖然在近幾年的諜戰劇中表現算中高段位,但在劇集質量整體提高的當下,評分僅有7.1,與過去柳雲龍操刀的高口碑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綜合來看,最近十年諜戰劇口碑良莠不齊,整體偏低。但走過偶像入局的前幾年,諜戰劇似乎又有了新的光亮。不過這束亮光能否持續,待播諜戰劇的表現至關重要,從當前待播諜戰劇來看,鄭爽、佟大為主演的《絕密者》和朱一龍、童瑤主演的《叛逆者》都是流量加持的作品,熱度可以預見,但實力如何,還要拉出來溜溜才能見真章。
諜戰劇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天生現實主義題材,只要故事不出么蛾子,及格線就已經甩出很多類型劇一整條街;從排播方式上來看,統計發現,諜戰劇基本上是臺網聯動作品,且是一線衛視排播的重要類型內容,受眾基礎好,而且在年輕化路徑走向成熟後,大有老少通吃的潛質。
跨越40年,國產諜戰劇是大陸電視連續劇的開山之作,走過80年代的荒涼,90年代的寂寥,經歷過20世紀前十多年高口碑劇扎堆的輝煌時期,也步入過流量初入局的低谷階段,起起伏伏中,諜戰劇在不斷探索創新,也在不斷與時代碰撞,力求跟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