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圖集
中消協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
「雙11」直播帶貨和促銷規則負面信息最集中
為全面了解「雙11」期間消費者意見和建議,切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聚焦「購物節」消費體驗短板,完善「消費季」糾紛解決機制,中國消費者協會利用網際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對10月20日—11月15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了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昨天,《「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出爐。
報告顯示,今年「雙11」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大消費負面信息最為集中。其中,直播帶貨的消費負面信息表現為,數據流量真真假假,直播人氣「霧裡看花」和明星直播生意火爆,售後服務無人買單兩個方面。27天內,中消協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4083條。每日負面信息量較為平穩,日均在12373條左右,其中11月11日輿情信息量最高。從本次監測的輿情反饋來看,直播帶貨的「槽點」主要集中在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兩個方面。
不合理規則方面,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促銷規則類負面信息915029條,相關負面信息在11月1日和11日較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雙11」期間促銷規則消費者在三個方面「槽點」最多。
一是電商選擇性推送優惠券精準殺熟;平臺利用算法技術給不同類型消費者數據「畫像」並量身定製更「懂你」的商品和服務,老用戶看到的價格比新用戶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少。二是不合併付尾款不能使用滿減優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須熬到凌晨、「雙11」當天不能退款等「硬規則」引發的無奈「吐槽」熱度持續時間較長。三是諸如計算滿減、津貼、紅包、合併購買等堪比數學考題的玩法抬高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降低了便捷感體驗,導致「尾款人」熱情下降。(記者 王薇)
責任編輯: 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