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辮(ponytail)是一種短辮子的髮型,指將大部分的頭髮往後集中,用一個皮套或其它的可以鬆緊的裝飾品,將辮子紮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
馬尾辮因看起來像馬的尾巴而得名。 有人認為馬尾造型很可愛。以前以女性為主,現在男孩子也可以,所以說扎馬尾辮可以不分男女。 最好將馬尾辮扎在頭部黃金位置,會顯得更加活潑可愛。
20世紀20年代
雖然吉布森少女的高髻已不再風靡,有些姑娘仍留著吉布森造型的浪漫捲發,並配一個大蝴蝶結做裝飾.這是那十年間最接近馬尾辮的髮型。
20世紀30年代
在《奧茲國的巫師》中朱迪·嘉蘭扎著麻花辮,但沒有一編到底而是留下多而卷的發尾。
20世紀40年代
此時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馬尾辮」,女性用裝飾性的發網將頭髮網住,以適應工廠工作和城鎮的夜生活。
20世紀50年代
似乎一夜之間,馬尾辮突然風靡起來,從披頭族到穿蓬蓬裙參加舞會的姑娘都紮起馬尾辮。奧黛麗·赫本在電影《甜姐兒》中帶著書卷氣的美女形象,以簡潔大方的馬尾辮讓一切簡單又優雅。1959年,第一款芭比娃娃上市以活潑的馬尾辮為特色。
20世紀60年代
碧姬·芭杜喜愛蓬亂的一半紮起一半散著的髮型,再以巨大的蝴蝶結展現馬尾辮的甜美和華麗。
20世紀70年代
由《靈魂列車》所帶起來的自然風髮型運動,有著非洲式的蓬蓬馬尾辮在舞池大放異彩,疲於打理披散的長髮,卡爾·拉格菲爾德於1976年將其梳成一股馬尾。沒有多想,一個流行髮型就這麼誕生了。
20世紀80年代
巨大蓬鬆的馬尾辮,偏向一側高梳這是啦啦隊的主要髮型。無論在學校或走紅毯都很潮,彈性發圈是必須的,有時還要扎兩根。
20世紀90年代
因為布蘭妮·斯皮爾斯這樣的青少年偶像,馬尾辮不再只適於幼童。
有趣的綁頭髮工具使扎馬尾更簡單,用拉發針就可以編出複雜精美的翻圈馬尾。
21世紀
前面微微墊起的馬尾很流行,將頭髮梳至後面營造高卷式髮型效果。
21世紀10年代
朝天馬尾造型,這是愛麗安娜·格蘭德的標誌性髮型,極長的馬尾順著頭頂垂下。在社交媒體上格蘭德承認髮型略顯笨重:「我一直感覺很痛,但我並不在意,我們永遠不會對馬尾辮喊停。」及腰的泡泡式馬尾辮在華倫天奴秀場廣受好評。
馬尾辮雖然簡單灑脫又百搭,但是扎得不好也會引起健康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易頭疼。
醫學工作者發現,扎馬尾辮常是頭痛的罪魁禍首。據英國一家偏頭痛診所統計,在前來就醫的93位女性頭痛患者中,其中有50位都是因為梳著馬尾辮引起的。疼痛範圍能從發箍輻射到頭頂、前額、太陽穴、頸部。當醫生讓她們解下髮辮後,立刻就有4人的症狀得到緩解,半小時內則有32位得到緩解。
馬尾辮造成頭痛的原因,主要在於人們的頭皮布滿了神經和血管,相當敏感。一旦有不當的壓迫、拉扯都很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神經反射,引起頭痛。 醫生認為,這種頭痛的治療與預防都很簡單。首先,馬尾辮不宜長時間扎,一旦有了可放鬆的時機,應該趕緊取下發箍,讓自己的頭皮休息一下。
其次,頭髮過長、過多的女性不宜嘗試這種髮型,因為髮辮的重量較大,對頭皮的傷害尤其嚴重。此外,經常梳圓髻的女性,可能會遇到和馬尾辮同樣的問題。不宜盤得過緊或經常保持這一髮型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