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時候,很多朋友都吃過蓬蘽(音同「磊」)之類的「野草莓」。其實,類似的薔薇科野果在深秋也有。最常見的,就是酸甜可口的高粱泡。這種植物為藤本,盛果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山路邊,它那一串串的紅果,就像是葡萄一般,只不過單顆果實仍然跟蓬蘽等一樣,為一粒粒紅珠子聚成球形。去採摘的時候要小心,因為其枝條和葉背都有很多刺。
到了11月和12月,山裡常可見到寒莓的鮮紅而飽滿的果實。寒莓屬於常綠藤本,但不往樹上攀援,而是貼地而生,大片大片地生長在灌木叢中、竹林下。寒莓的葉子很獨特,接近圓形,像縮小了的蓮葉。寒莓與高粱泡相比,更好吃,它更甜,汁水也更多。
金櫻子是一種屬於薔薇科的常綠藤本,寧波的山裡到處都是。深秋,果子熟了,從黃色慢慢變成橙紅。這果子大小如棗,外面密密麻麻全是細刺。怎麼吃它呢?原來是要先去掉外表的刺,再去掉裡面的種子,然後就是吃那層「果皮」!那麼又該如何去掉那些刺呢?可以用刀刮,用剪刀剪,甚至直接放石板上用腳底踩……雖然食用工序有些複雜,但它的味道是很濃鬱的甜味!
這是一種極小的獼猴桃,果實長度只有1釐米左右。果為綠色,表面有不少黃色的斑點,還有一些毛。這種獼猴桃儘管個頭極小,汁水卻很足,雖說比較酸,但不澀,還有一種自然清新的鮮味。
鹽膚木是一種很常見的樹,山裡處處有之。它的果實是蓬鬆的一大把,單獨的一顆果很小,呈扁球形。成熟的時候,果子表面裹了一層晶瑩潔白的像糖霜一樣的東西。摘幾顆放嘴裡一舔,呀,真的是鹹!哦不,鹹裡面還帶著酸!鹹酸的味道混在一起,帶來一種說不出的鮮!
南五味子是常綠藤本,常纏繞在其他樹木上。它的果很好認,其果梗比較長,稍遠的地方看過去,就像是一個紅色的小圓球掛在藤上;近處觀察,方知這個深紅中帶暗紫的圓球是由好多彈珠一樣的漿果聚合而成的。南五味子的果實還是紅色的時候,並不好吃,要等到幾乎變黑色了,味道才會比較甜。
菝葜(音同「拔掐」),是一種屬於百合科的木質落葉藤本。手頭的野果圖譜把菝葜的果列為可食野果,說「漿果微甜而脆,過熟則汁少味淡,可鮮食,也可糖漬食用」。到10月下旬,菝葜的果基本都變紅了,非常好看。不過與它外形相比,味道就沒有那麼好了。
如果說菝葜是「中看不中吃」的話,那麼拐棗卻是「中吃不中看」。拐棗,是鼠李科枳椇屬的落葉高大喬木,秋季果熟。準確地說,我們吃的,其實不是它的果子,而是其膨大而扭曲的果序軸,入口是甜味的。
前面介紹了8種可食野果
接下來再介紹4種僅供觀賞的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