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胡洋大夫 呼吸科大夫胡洋
這種說法很不科學!
首先,一日三餐是人類逐步進化之後總結出來的科學的吃法,我們胃部食物大概4~6小時左右排空一次,三餐一般是每隔4~5小時左右吃一次,這樣既讓人沒有飢餓的感覺,又保證營養物質對身體各器官的供應。晚餐不吃的話,從中餐後到第二天早餐,有十幾個小時時間,這期間胃部長時間處於空虛狀態,到了飯點胃部開始釋放胃酸並開始研磨,結果卻沒有食物供它消化,長期以往可能會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慢性胃炎、胃潰瘍,表現為反酸、腸胃不適,胃痙攣等症狀。
第二,如果我們經常不吃晚飯,可能造成機體攝入能量的不足,營養物質缺乏,那麼機體的代謝率就會逐漸下降,造成脂肪的減少,體重減輕。尤其是正在發育的孩子、孕產婦和體力勞動者,不吃晚飯危害大。有些人通過不吃晚飯來減肥,雖然短期可能體重略下降,但一旦恢復晚餐,體重又很容易出現反彈的情況,也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第三、經常不吃晚飯會造成我們的大腦供氧不足,對於學習和生活都會有影響。有基礎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老人,不吃晚飯會造成臟器能量供應不足,甚至出現低血糖表現。
第四、長時間的不進食,下一餐機體就會處於一種非常飢餓的狀態,會造成機體自動出現吸收增快的現象,也並不利於減肥。
之所以有「不吃晚餐,餓治百病」的說法,其實還是和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有關,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整天高油高脂、高糖高鹽,熱量攝入超標,人們又出現了「營養過剩」的情況,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等代謝症候群發生率越來越高,與不良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所以很多人覺得「餓一點」,比吃得酒足飯飽更利於健康。
但是,「餓一點」並不是指某一頓飯完全不吃,不是指處於絕對飢餓狀態,而是讓我們清淡飲食,低鹽低脂飲食,「七分飽」的進食。科學的晚餐吃法應該是:不要過於豐盛,主食可以粗細搭配,粗糧飯、薯類食物能提供一些碳水化合物,同時又不至於攝入過多糖分,而且膳食纖維比較豐富,也有很好的飽腹感,可以吃一些蔬菜,少量肉類,可多用脂肪更少的魚蝦、禽肉代替畜肉,這樣一來,我們攝入了適宜的熱量,也不至於攝入過多熱量,是更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流行「輕斷食」的方法,但也只適合特定人群。
客觀的說,要想更健康的體魄,除了管住嘴,更重要的是邁開腿,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治百病才是事實。運動可以減體重,遠離「三高」,提高心肺功能;運動可以降低部分癌症患病機率;運動可以促進大腦運轉,思考、學習、記憶能力增加;運動還可以促進消化,改善睡眠,治療抑鬱。
胡洋,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醫學會肺功能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成員。擅長間質性肺病、結節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預防與診治。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