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看《身體·媒體II》,以為自己去了一個「真鬼屋」。
整個展廳都被黑幕所籠罩,互動裝置「毒氣室」讓你體驗回歸生命原點的感覺,無數纏繞著血管的空床架組成了22米高的巨型展品,黑暗中的螢光屏像是從鬼片裡跳出來的。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其營造的氛圍,行走在這個沉浸式的「黑匣子」中,所有的道路都是幽徑,所有的展品都會發光,所有感官都被對黑暗的恐懼所刺激,大多數人都不說話,成為封存語言的容器。
今年的「氛圍展」堪稱層出不窮,人和展品不再是觀看和被觀看的關係,而是人走入展品,融合共生——這大概是藝術圈的參與感了。
▌ 迷宮地圖:最好看的「音樂噴泉」展覽本身不大,但要成功走出這個「迷宮」,你或許需要備一份必看清單。
走入博物館,第一個看到的是22米,120張空床組成的集合體《生命之川》,這是藝術家鹽田千春為本次展覽打造的,寄託了其對生命虛空的反思。
■生命之川
邊上寬大的臺階上,則鋪著藝術家阿部幸子剪出來的「飛瀑」,總長23米,可以想像開幕活動的唯美。
■剪紙
上至二樓,你會看到《生命之川》的動力之源——血液透析機和三角燒瓶。繼續往前走就能抵達展覽的入口。此時要做的不是看展,而是直奔「毒氣室」《ZEE》領券,以免長期等候。
■生命之川
重回入口,《死亡時間》定格了年輕人往臉上潑水的瞬間,看到這樣的苦笑,猶如生生灌下了幾頓中藥。靈感來源非常有趣——「摧毀時間,處在一個永遠不死的時間中,為讓死亡死亡,而讓時間死亡。」
接下來最有意思的是《3D水陣》。作為本場展覽最受歡迎的展品,你能看到900道水柱同時調戲地心引力,比你看過的所有「音樂噴泉」都要炫酷。燈光熄滅時不要走開,《ST\LL》、《身體》、《巫師的學徒》三部「影片」循環播放,看一個鐘頭都不是事。
在水流的共振中,移動到下一個展品《神經星雲》,神經突觸的信息傳遞,變成了想像的藍海。最微小和最宏大的結構往往謎之相似,因而它既是腦海也是星雲。
■神經星雲
玩個小遊戲放鬆一下吧,互動作品《矩形規訓》的玩法非常簡單,福柯的「規訓懲罰」在這裡被具象為會移動和縮放的方框,你需要在框內不斷躲閃挪移,避免撞到不能碰觸的規訓。
■矩形規訓
可惜,周到君逛展的時候,《ZEE》正在進行維護。按體驗過的人的說法,這「聚眾吸霾」的12分鐘過得很快,光線形成的旋律非常奇妙,給予你一種造物主的視角。
■ZEE /藝術家個人網站
個人最愛《勞動中的人》。3D電影在法語中也被稱為浮雕電影,不似3D那樣概念化。隨著「膠片」的移動,牆面上的小人做出各種勞動的姿勢,個個是穩定的三角結構——這就是日常的魅力吧。
■勞動中的人
身體確實是一種媒介,但不被拆分就不會覺得「特別」。
▌ 遊樂園式逛展,會成為城裡人的生活方式嗎?自餘德耀美術館的《雨屋》大火之後,沉浸式的展品已然成為藝術展的常客。至少,也要打造場景式的移步換景效果。
僅論今年的展覽,James Turrel的回顧展是光影聖地,周立的《白影》是充斥著簡單線條的全黑空間,愛馬仕「奇景漫步」展並沒有展出很多包,而想讓你「假裝在巴黎」……
不妨自問一下,你會不會因為一個有藝術感的遊戲去看一個展覽?如果答案是「yes」,門票和James Turrel回顧展一樣高達200元呢?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目前有三個展覽,1樓的愛馬仕「奇景漫步」展,1樓和2樓的身體·媒體II,7樓的伊東豐雄「曲水流思」。
■愛馬仕「奇景漫步」展 用偏光鏡「看見」看不見的景象
■伊東豐雄「曲水流思」展 眾人在懶人沙發上休息
作為冉冉上升的藝術地標,博物館工作日的人流也不少,超越了不少商場。你會在身體·媒體展看到並不聊天的好友,在愛馬仕展撞到玩得很嗨的閨蜜團,在伊東豐雄展遇到在建築細節前認真思考的學生。
看展,實乃閨蜜聚會、情侶相聚、個人修行的絕佳選擇。
決定這周末去哪了麼?
◈ 身體·媒體II時間:4月29日-7月30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二樓
費用:20元
編輯|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