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8年前,市面上有一款非常小的藍牙音箱,通過和堅硬的桌面進行共振來發出宏大的聲音。大約在3年前,我扔下了第二支Aftershokz骨傳導藍牙耳機。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試圖讓聲波通過除了空氣之外的介質傳播,來突破設備本身的物理限制。
Bose Frames Alto,是有名氣的大廠中,使用骨傳導技術傳送聲音最近的嘗試。即便是最近的,也有快一年的歷史了。在Bose之前,松下和索尼都分別出過類似的產品,都不算成功。
今天重新回顧起這個話題,是看到有人預測,在即將到來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上,也許會有使用骨傳導技術的蘋果眼鏡,Apple Glasses。
可能嗎?
青椒認為,不可能。在有了Airpods Pro和一大堆耳機之後,完全沒必要使用骨傳導,在眼鏡上增加兩個小喇叭,又費電,又重。最重要的是,所有對骨傳導技術標榜音質的宣傳,都是在收智商稅!
骨傳導,只是在用一個新鮮的名詞去解釋普通的概念。本質上,一架骨傳導耳機,就是在對你耳朵周圍的皮膚做小喇叭廣播。它用到的技術,和多年前給桌子廣播的小喇叭沒區別,效果更差。
人耳收到的聲音來自於空氣和骨頭,這沒錯。但是,「專家們」沒有說明白的是,通過骨頭收到的聲音,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在說話時的迴響。外界的聲音還是依靠鼓膜來收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錄音或者錄像裡,自己的聲音要少了渾厚的感覺,就像搖滾樂禁聲了bass。其實那才是別人聽到的,我們最真實的聲音。
骨傳導耳機,鬆弛的貼在耳朵附近的皮膚上,試圖通過振動來傳遞聲音。即使臉部脂肪在耳朵附近比較少,皮膚本身也會吸收不少振動,減弱聲音本身的效果。如果貼緊一點,效果會好很多。但是貼緊多少呢?試想,用彈力出色的橡皮筋在頭上纏兩圈,不出十分鐘,你就得求爺爺告奶奶,把這緊箍咒去了。
我用Aftershokz的骨傳導耳機跑了將近兩年,跑過深圳灣,跑過加州,跑過尼亞加拉大瀑布,當然也跑過北京。前後兩副耳機,我能給後來者提供的經驗只有一個:聲音開最大!
聲音不開到最大,在嘈雜的環境中,是聽不清耳機的。聲音開最大,在跑步前出門的電梯間,每一個同乘的鄰居都能知道我在聽什麼。
至於說,把耳朵騰出來,給外界那些重要的聲音,這是偽命題。人腦需要從外界和耳機,兩個音源中選一個來接收信息,就必然會忽略另一個。完全開放的耳道,只會讓你,耳機也聽不清,外面的聲音也被忽略。防止跑步時發生交通意外的技巧,就是多看路,遠比依靠耳機要強得多。
所以,所謂骨傳導耳機的兩大賣點:音質和安全,就是放。。。就是收你智商稅。
在我看來,Bose Frames Alto完全是個失敗的產品。它的使用場景突出不了耳機的優勢,對於近視人群,換掉原本的鏡片,Bose就提供了一個鏡框而已,還那麼醜。
蘋果會那麼蠢,把這坨爛泥糊在自己的產品上麼?
我認為不會。
再補充一句,Aftershokz是不是在收智商稅呢?
在真無線藍牙耳機沒有普及之前,Aftershokz確實有價值,是很好的運動耳機。在今天,可以買,但真的沒必要。
前幾天看到了三星新出的Galaxy Buds Live,它家首款主動降噪式真無線藍牙耳機,倒是有些新意。
腰子型的外觀,第一次在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同質化市場中有了不同的感覺。從老外博主入手的體驗來看,主動降噪的效果還不錯,至少不輸Airpods Pro。
我的Airpods Pro曾經離馬桶深淵只差1公分,1公分!是提褲子還是攔耳機,艱難的選擇,糾結的人心,歷歷在目。
OK,自問自答題目。標榜音質的骨傳導藍牙耳機,是不是智商稅?
是!
所以Bose解釋,我們賣的是眼鏡。
哈,真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