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到了,你有哪些給女孩子在談戀愛中的忠告?
第一,任何人的付出都是求回報的;
第二,不要養備胎;
第三,不要作×3;
第四,不要因為寂寞和孤單而開始一段感情;
第五,不要輕易說分手;
第六,……
上面這段話,是知乎「你有哪些給女孩子在談戀愛中的忠告?」問題下的一條回答摘錄,這個問題本身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億。它的鏡像問題「你有哪些給男孩子在談戀愛的忠告」,瀏覽量也超過5千萬。
但如果你真的談過戀愛,或者你的同學、朋友或者同事正在談戀愛,你就會知道,這些忠告他們一個都聽不進去。
你周圍朋友都知道那個男的和好幾個女生搞曖昧,但你一貫心思縝密的學霸女同學非要說人家是有魅力;你周圍同事都看得出來那個女的不喜歡你的同事,只有你的同事還在七夕節傻乎乎地送價值三個月工資的包包。
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是傻瓜」、「戀愛中的男人最衝動」,掉入戀愛陷阱中的人為什麼總是做傻事?戀愛是不是真的會讓人智商下降?
誰都逃不過的「減智」buff
「男子網戀為苦情『女友』轉帳數十萬,經警方偵破後方知對象竟是摳腳大漢」、「七旬老漢與多名妙齡女子同時戀愛,詐騙數額高達xx萬」……相信這一類新聞你一定沒有少見過。
搜索「戀愛詐騙」,一共可以得到323000條結果,這樣的案件簡直層出不窮,尤其在近幾年甚至還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看看這些匪夷所思的新聞標題,可以說是無論男女老少無一倖免了,由於戀愛詐騙太過常見,某些交友軟體中人們甚至在個人籤名中事先註明「投資理財勿擾」。
而在某網站刊出的安全報告中,婚姻戀愛詐騙與網絡謠言、電信詐騙同為八類信息安全事件之一,而且還單獨列出一章介紹如何預防戀愛騙局。
也許你會想:「不過是那群上當受騙的人不夠聰明罷遼,我這麼聰明,又冷靜,一定不會中招的!」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可能真的na?ve了,不信你看,就算是高智商的博士,只要一碰到戀愛,就立刻腦子發熱,智商為零。
什麼?你還不願意相信愛情的「減智」魔力?OK,你看《奇葩說》的辯手馬薇薇夠厲害了吧,辯論場上邏輯縝密、舌戰群儒,微博上也風風火火,無論什麼樣的事件中都保持智商在線,carry全場,可是這樣的馬薇薇在戀愛中是什麼樣的呢?
和前任相識兩年、見面三個半小時就分手、曾主動給對方轉錢……馬薇薇回憶起自己的戀愛經歷簡直一秒崩潰,自侃:「我的智力水平是不是有點問題?」
從戀愛幻境裡走出來的馬薇薇也開始懷疑當時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點傻「 / 《我家那小子》
而楊紫也算是娛樂圈有名的高情商明星了,為人處世滴水不漏,從不樹敵,面對王校長的批評也笑而不語,可是一涉及到戀愛,立馬六親不認,要是有誰詆毀她的男友,就等著看她火力全開吧。
楊紫和秦俊傑在一起時,曾為了男友連發36條微博怒懟網友,也算是「為愛痴狂」了
就連無數人的夢中情人張曼玉女神,在戀愛面前居然也喪失了理智,過分相信了她的男友,竟把上千萬的投資額拱手讓出,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更不用說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戀愛故事,什麼在喜歡的人樓下等幾個小時,為了對象掏空自己的工資、信用卡(和花唄),乃至心甘情願為對方償還巨額債務……
2017年8月26日,西安,小郭的女友以父母去世等理由騙了他5萬多元後,徹底失聯,不知所蹤。陷入愛情的人往往對伴侶百分百信任,不加以防範,很容易被騙
這種常人看來不可理喻的行為可能真的就是戀愛中的人的常態:畢竟在他們眼中,戀人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為了戀愛下火海也在所不惜。
看來,戀愛這道「減智」buff可以說是無人可以倖免,不過無論是閱人無數的老司機,還是母胎單身的愛情小白,一定都有一個疑惑:戀愛中的人,究竟怎麼了?
愛情真的讓人痴狂
不只是我們,心理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同樣感興趣。而他們發現,讓人們「智商」下降的主要是熱戀:確切地說,是熱戀的第一階段。
如果一對戀人剛剛墜入愛河,那麼他們將會在這一階段體驗到更多的激情、歡愉與甜蜜,不過由於他們也會對更進一步的關係有更強的追求動機,因而愛情帶來的也許不僅僅是那些令人感到愉悅的情緒,還可能會有焦慮、壓力等[2]。
熱戀期的情侶就是每時每分每秒都想膩在一起,時時刻刻給別人發狗糧 / 《舉重妖精金福珠》
但在一段時間之後(大約6個月左右),熱情與盲目的衝動會逐漸消退,平常心則成了第二階段的主旋律,此時,他們的關係已經趨於穩定、平衡,不再需要過分擔心,雙方也都獲得了一定的安全感,一切也就都「靜」下來了[3]。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樣的抱怨:「他剛和我談戀愛的時候,我說要夾娃娃他就立馬掏出兩百塊;現在我想玩,他和我說那都是騙人的!」
「我會永遠對你好」「你要什麼我都會給你」......在一起之前的承諾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全都不算數了 / 《咖啡與香草》
正是激情的消退造成了這一現象,而這也反過來證明了,讓人發狂的愛情主要誕生在熱戀的第一階段。也就是說,不是現在不愛了,而是當初太過瘋狂!
那瘋狂的戀愛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心理學家曾編制了一份青少年熱戀量表(PLS),例如在認知上,人們會把對方理想化,認為對方是完美的、可信賴的;在情緒上可能經歷大起大落,如同過山車一般;而在行為上,則會盡其所能、心甘情願地幫助對方[4]。
2015年5月10日,西安小寨,夜市收攤後,一對情侶在天橋下擁抱。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侶眼裡的彼此永遠都是最完美的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那些在戀愛中始終如一地付出、乃至上當受騙的人為什麼會「智商」下線了,因為在他們看來,戀人都是可以無條件相信的,而對方有困難自己怎麼可能袖手旁觀?
而且,實證研究結果同樣證明,在戀愛中,人們的行為會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反常。有學者發現,在一些極端的戀愛中,對於那些單相思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舔狗」)來說,他們願意付出相當多來追求愛情,有時甚至是犧牲事業、家庭和尊嚴[5]。
男主角為了柳巖飾演的燕子,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傾家蕩產,他窮盡一切辦法送燕子去國外,結果燕子回國後一切都變了,燕子最終離開了他。可以說是「舔狗到最後一無所有」 / 《從你的前世界路過》
還有研究者對戀愛者的面孔吸引力進行了研究。他們要求情侶各自對一些面孔進行吸引力的比較,結果發現,與其他人的面孔相比,戀人的面孔吸引力明顯更高[6],可見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並非沒有道理,在戀愛中的人們看來,對方就是自己的男神/女神,那麼為對方付出多一點難道還有錯嗎?!
總之,愛情對於人的影響可以說是全面又深刻的,也難怪人們吐槽戀愛中的人們都是白痴了。可這麼強烈的影響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麼戀愛能讓我們神魂顛倒呢?
《我的少女時代》中王大陸飾演的徐太宇不知不覺間喜歡上了顏值並不是那麼出眾的林真心。有的時候顏值並不是那麼重要,互相喜歡的人在對方眼裡就是最完美的 / 《我的少女時代》
愛的魔力為什麼轉圈圈
由於人有依戀的本能,因此人們一直會尋找一個依戀的對象,在嬰幼兒時期,這個對象一般是父母(主要是母親),而在長大後,依戀對象就成了戀人。
《我是大哥大》中伊藤和京子之間時不時會進行一些「弱智互動」 / 《我是大哥大》
情緒也可能是一個因素。諸多研究都表明,戀愛中人們的情緒會更加強烈、甚至失控,而在進行決策時,個體的情緒狀態也會對決策產生影響,在高情緒喚醒度下,人們更可能表現出對風險的偏好,做出的決策也可能更加不理智[8]。
而且,情緒還會對注意產生影響。研究發現,無論是正性還是負性的情緒信息,都可以迅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力[9],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戀愛中的人們總是在心裡惦記著對方,注意力永遠都集中在對方身上。
2010年12月25日中午13時20分,河南省商丘市一家批發市場內,一年輕女孩因與男友產生情感糾葛,爬上三樓窗沿,欲跳樓輕生。被愛情衝昏頭腦的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智地思考問題
此外,在生理方面,研究也發現,剛剛墜入愛河的人在多種激素水平上都與單身狗以及處於穩定關係的戀人存在顯著差異,而這些激素水平又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表現,例如皮質醇水平升高可能帶來生理上的高喚醒度,讓人們處於更加興奮的狀態,這也正是戀愛的特徵之一[10]。
我們再來看一看戀愛中人們的常見特徵:注意力集中於戀人身上,對戀人有瘋狂的渴求,一見到/想到戀人就會激動不已,永遠希望與戀人的關係可以更進一步,而一旦關係破裂則會痛不欲生,感到緊張失眠、食慾減退等……
重慶森林中失戀的何志武找尋了30罐5月1日過期的鳳梨罐頭,如果女友一個月後不原諒,他就在過期當天把他們吃掉 / 《重慶森林》
而這些特徵是不是聽起來就和中了毒癮差不多?兩者都存在注意偏向、渴望、耐藥性和戒斷反應等等,根據DSM-5中關於上癮的診斷標準,有的熱戀情人可能真的可以被診斷為「戀愛成癮」[11]。
不過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實打實的研究證據的。有研究者對戀愛中的人們的大腦與吸毒者的大腦進行比較,腦成像結果顯示,兩者的大腦區域功能激活的改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1][12],看來戀愛真的可能會「上癮」。
還有研究者要求參與者觀察物品圖片,並要求他們把物品與戀人、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相聯繫起來,腦成像結果顯示,當人們把圖片與戀人相聯繫時,相關腦區的激活程度最高[13],而即使不要求被試完成任何任務,大腦的獎賞、情緒、動機和社會認知網絡也都會發生改變[14]。
所以,如果你的女朋友嫌棄你送的七夕節禮物太蠢,你也許可以拿出這篇文章,理直氣壯地告訴她:「這是因為我愛你愛得深沉。」
本文文獻與科學性,已經過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張旭輝 審核。
參考文獻:
[1]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2] Aron, A., Fisher, H. E., Mashek, D., Strong, G., Li, H., & Brown, L. L. (2005). Rewar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4(1), 327-337.
[3] Starka, L. (2007). Endocrine factors of pair bonding. Prague medical report, 108(4).
[4] Hatfield, E., & Sprecher, S. (1986). Measuring passionate lov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4), 383-410.
[5] Aron, E. N., & Aron, A. (1997). Extremities of Love: The Sudden Sacrifice of Career, Family, Dign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6(2), 200-212.
[6] Cai, J., Zheng, Y., Li, P., Ye, B., Liu, H., & Ge, L. (2018). The Effect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One’s Own Face. I-perception, 9(2).
[7] Slotter, E. B., Gardner, W. L., & Finkel, E. 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2), 147-160.
[8] George, J. M., & Dane, E. (2016). Affect, emo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7-55.
[9] Gupta, R. (2019). Positive emotions have a unique capacity to capture attention.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47, 23-46.
[10] Marazziti, D., & Canale, D. (2004). Hormonal changes when falling in lo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9(7), 931-936.
[11] Zhiling, Z., Hongwen, S., Yuting, Z., & Xiaochu, Z. (2016). Romantic love vs. drug addiction may inspire a new treatment for addic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2] Burkett, J. P., & Young, L. J. (2012). The behavioral, anato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arallels between social attachment, love and addiction. Psychopharmacology, 224(1), 1-26.
[13] Wang, Y., Zhang, Y., Chen, Y., Jing, F., Wang, Z., Hao, Y., ... & Zhang, X. (2016). Modulatory effect of romantic love on value estimation and its neural mechanism. Neuroreport, 27(5), 323-328.
[14] Song, H., Zou, Z., Kou, J., Liu, Y., Yang, L., Zilverstand, A., ... & Zhang, X. (2015). Love-related changes in the brain: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1-71.
[15] Boelen, P. A., & Reijntjes, A. (2009). Negative cognitions in emotional problems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Stress and Health, 25(1), 9.
[16] DaviD G. Myers, C. NathaN DeWall. (2015).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