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
播讀:喜馬拉雅寧小寧
作者丨林汣琰
編輯丨吳酉仁
說一說「過勞死」這個日本舶來詞。
1987年,43歲的中年男子八木俊亞,在東京一家中型廣告代理公司上班。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才能回家。這年2月的某天,他比往常早了一個小時回到家中,給女兒輔導完功課後即上床睡覺。午夜時分,八木俊亞感到身體疼痛,未能等到急救車就去世了。後來,妻子在他的筆記本裡發現了這樣一段話:
「在今天『繁榮的日本』,奴隸般的工人,實際上生活得比過去的奴隸還要悲慘。」比如日本國立公眾衛生院的醫生上畑鐵之丞,曾提供過這樣一種關於「過勞死」的定義:
「勞動者在生理條件承受不了的情況下進行勞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壞,其結果是疲勞過度,但仍在進行著過度的勞動,導致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最後造成致命的崩潰。」再後來,因無法承受超時長工作而自殺、而誘發哮喘等疾病死亡,也被歸入了「過勞死」的範疇。2016年內閣會議又通過了《預防過勞死對策白皮書》。
♦ 日本厚生省對過勞死、過勞自殺的工傷認定情況(1999-2004),引自森岡孝二《過勞時代》。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有媒體關注,有律師和醫生提供幫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那場「過勞死全民關注」中,
打通熱線電話前去向專業人士諮詢「過勞死」問題的,卻大多數是職員們的妻子,而非深陷「過勞困境」中的職員本人。這些妻子們告訴調查者:「他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回到家也要一直打電話,直到半夜。節假日也要去公司加班。每天都忘我工作,但也曾說過有點累。我想,他去世的主要原因還是壓力過大和睡眠不足」;「我丈夫在公司的桌子上鋪墊子小睡,也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睡覺。雖然我是他妻子,卻不知道他在單位具體做什麼……」;「他每天都加班到夜裡12點左右,1點才能到家。公司有一百多名員工,都沒有加班費,夜宵就是一碗拉麵。他總是很疲憊,死前不久還抱怨說『已經到極限了,非累死不可』,如今只剩下我們母女兩人……」①程極明:《日本的「過勞死」》,《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1年第8期。②上畑鐵之丞:《所謂過勞死的背景》,《日本醫學介紹》1992年第13卷第1期。③《十有把人關心「過勞死」》,《讀賣新聞》1992年2月13日。④(日)森岡孝二著、米彥軍譯:《過勞時代》,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第12-16頁。⑤陳素鳳等:《日本對「過勞死」問題的研究進展》,《經濟師》 2019年第12期。⑥郭曉宏:《中國工傷保險制度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