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臺灣第一大手機生產商大霸集團在京宣布,聯手中郵普泰進軍大陸手機市場,推出自創品牌的第一款手機「迪比特」DB2009A,在未來的280天裡,大霸還將以平均每40天一款的速度連續推出7款手機。
大霸的目標十分明確——要用1.2億人民幣的市場推廣費用在半年內砸出「大霸」這個品牌,年內問鼎國產手機品牌王座。
黃金時代戛然而止 在消費層面上寂寂無聞的大霸,卻在業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分量。過去20多年,大霸以OEM(代工)和ODM(研發、生產)方式,累計為多家國際品牌——摩託羅拉、愛立信、阿爾卡特、AT&T——設計和生產了超過8000萬部的無線通訊終端設備。其中,僅在最近的2年半時間內,大霸為摩託羅拉代工生產的手機就在1000萬部左右。
很明顯,當一些大陸手機廠商還在為製造環節的微薄利潤愁眉不展之際,大霸曾是世界通訊手機外包業務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這樣的黃金時代終於戛然而止。肇始於去年下半年的全球性的產業衰退,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大霸的定單急劇萎縮。
2000年大霸全年營收總額為93.7億元新臺幣,較1999年增長67.41%,但僅達成全年營收目標200.9億元的46.64%——這樣的業績很難令各方滿意。
是什麼原因造成去年整體業績的大規模塌方?
大霸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彭新淼的第一個解釋是,臺灣的會計法比較特殊。大陸以及海外業務的營業額不能併入整個集團的營收總額(只能將利潤併入),這一定程度影響了大霸的營收表現。
這樣的解釋並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大霸在大陸及海外的業務早已有之:上海大霸成立於1993年,馬來西亞大霸更是早在1988年就已經建立。
彭的第二個解釋顯然更具有說服力: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手機產業滑坡,大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其最主要的客戶摩託羅拉削減了50%以上的手機購買量,雖然大霸通過向摩託羅拉在中國的公司增加了供應量作為彌補,但跌幅難以遏止。
優勢與軟肋 大霸對大陸市場寄望殷殷,今年的保守目標直指100萬部,樂觀目標更高達220萬部——如果大家記憶好的話,這一數字大概相當於寧波波導的兩倍,波導去年銷售量為90多萬部,位居國產手機第一位。
支持大霸如此樂觀的第一個因素是,大霸是惟一一家擁有GMS手機銷售牌照的臺灣手機製造商——在整個行業還處於管制的情形下,這一優勢如何評估都不過分。
我們可以看到的第二個優勢是,大霸良好的財務狀況和龐大的生產能力。上海大霸投資額近5億元人民幣,今年年初又增資5600萬元人民幣,產能800萬部,即使除開用作ODM的部分,年產能也將達到400萬部左右。
大霸目前欠缺的,一個是品牌,一個是銷售渠道。
事實上,這一壁壘對大霸來說,並不是一個多大的難題。當手機從一個技術主導的產業淪落為消費導向的產業之時,它就迅速呈現出家電產業的基本風格——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大規模的製造和營銷,以及更好的性能價格比和時尚特性。也就是說,表面上看起來玩的是品牌,實際上說白了就是個錢字。
大霸說,今年下半年,就要投放大約1.2億元進行「狂轟濫炸」。
如果硬要找出大霸的軟肋,大概不外乎三條。
首先是技術缺陷。由於臺灣地區無線通訊發展時間並不長,目前沒有廠商有能力提供完整的手機用晶片解決方案,手機生產廠商均使用國外大廠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大霸手機的晶片用的是飛利浦的解決方案,自然,它要掏一筆不菲的費用。
至於軟體技術,大霸大部分為自主開發,換句話來說,如果大霸以國產手機為競爭對象,這是它取勝的砝碼之一。
第二個劣勢承接第一個而來,由於缺乏完整的手機用晶片解決方案,與國際巨頭相比,價格上缺乏競爭力。迪比特DB2009A的平均售價為1650元,在上海等地的市場價為1700元,價格優勢並不明顯。
同時兼顧臺灣地區和大陸兩地市場,這是它的第三個劣勢。大霸多多少少還將面臨兩線作戰、資源分散的不利局面。比如,由於資源重點的限制,此次在臺灣地區推出迪比特(DBTEL)手機,將會延遲到8月初啟動。
大霸表示,2年內可以不盈利。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霸在自創品牌的路上越走越遠,其和摩託羅拉的紐帶關係將會愈加鬆散,尋找新的代工夥伴很有可能將成為摩託羅拉下一步的選擇。道理很簡單,沒有人願意長久培養一個競爭對手來和自己搶食。大霸最終將獨立支撐自己。
臺商衝擊波 隨著手機從高端移動通訊工具變臉為廉價的大眾電子消費產品,手機市場格局會迅速洗牌,各種勢力正在迅速崛起:西門子、松下、飛利浦等消費類電子巨頭成為手機新勢力;擁有全球領先技術的韓國企業也在積極尋找進入大陸市場的種種可能性;老牌通訊巨頭雖然紛紛宣布退出手機製造領域,但目前大陸市場60%以上的市場份額仍被其把持;現在,以大霸為代表的臺灣廠商開始浮出水面,使得形勢更加複雜化。
大陸手機廠商在各種力量的夾縫中艱難成長。東方通信的董事長兼總裁施繼興曾直言不諱:以後三年內,大部分大陸手機廠商會死去,剩下的不會超過兩三家。
臺灣廠商的出現對大陸手機廠商的衝擊將是巨大的,甚至不亞于洋品牌的壓力。
首先,臺商把主要競爭目標盯到了大陸手機廠商身上,有針對性地展開市場策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臺商的主要市場目標也在中低檔機型,與大陸廠商重合,這將造成更為直接的爭奪。更為致命的是,除了前面所提到過的資金、生產能力等優勢,臺商還具有長期從事外包機業務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和技術能力,只要其電腦程式稍加改變,就立刻能夠在生產線上流出自己的品牌手機,轉化時間非常短暫。另外,由於許多臺商已經掌握了相當部分手機製造的核心技術,和大陸品牌相比,生產獨立性要高得多,這方面的成本也佔了先手。
儘管臺商也有許多諸如配額限制、品牌建立、銷售渠道等劣勢,但總體來講和大陸廠商的差距並不明顯,許多所謂劣勢甚至和一些大陸品牌是共同的,只要假以時日,極有可能後來居上。
惟一的壁壘是,臺商要想獲得在大陸產銷手機的許可,還面臨著較高的政策門檻。
大陸作為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各大手機廠商虎視眈眈,臺灣GVC、明基等也早想來分一杯羹,奈何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大霸能夠成為惟一一家得到GMS手機銷售牌照的臺商,主要歸功於歷史原因。作為一家曾以無繩電話等通訊產品為主業的公司,大霸早在1993年就到大陸建廠,並成功申請到了無線通訊終端設備製造銷售的執照,這成為其日後拿到銷售牌照的重要基礎,再加上1998年大霸開始大量生產代工GSM手機,具有良好的外銷業績,因此當國家1999年初開始推出手機銷售配額制度時,大霸水到渠成地拿到了入場券。而現在,僅要想拿到製造執照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