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 襦」, 魏晉以後也稱作「 襖」、「 衫」。
而現在一般認為, 上衣較長並遮住裙腰便為襖裙, 而需要把衣服塞到裙腰內的為襦裙, 但兩者都屬於襦裙體系。
明制襖裙獨具特色, 屬於中腰襦裙體系, 為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式; 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 領子一般加白色護領; 下裳可以是馬面裙, 也可以是普通褶裙。如果將襖裙的上衣加長, 直至蓋住過膝蓋的可以稱為「 大襖」。
為了活動方便, 以及穿著時的美觀,在襖裙的上衣的兩側都是要開衩的, 一般開到胯部並利於活動即可。
直領大襟,現代稱呼交領的情況較多,按明代文獻這類領子當用直領稱呼。主要在明代流行於明中期,以及明後期的南方地區。
直領對襟,直領對襟的襖子流行於明初,在穿法上繼承自宋代,將對襟穿作大襟。
豎領大襟,又叫立領斜襟,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種類,基於直領大襟的基礎上誕生而來。流行方向為從上層階級到下層階級滲透(即從常服類向便服類滲透),明後期資料中北方主流由豎領替代直領。而南方則依舊主流是直領。
豎領對襟,又叫立領對襟,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種類,基於直領對襟的基礎演化而來。流行同豎領大襟。
明代馬面裙由宋代的馬面裙發展而來,按群門可有寬裙門和窄裙門兩類。如明代武進王洛墓的馬面裙便有兩種裙門數據,一種馬面寬13~18釐米,一種寬31釐米左右。有明一代對於裙子的劃分更多是基於裙子本身的工藝和裝飾。如挑線、織金、泥銀等。
無論漢服花樣有多少,使終不變的是文明,是文化,衣冠只是一個載體,形制各朝各代都在進行改革,所以並不一定要復原得跟古人一模一樣,我們是復興漢服,而不是復古。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漢服,然後再穿出不一樣氣質。
文字編輯:墨幽竹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必要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