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勺 公筷 分餐制 讓良好的就餐習慣從這裡開始

2020-12-21 瀟湘晨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蔚然成風 新華社發 劉道偉 作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公勺、公筷、分餐制也成為熱門談論話題。

公勺、公筷可防多種傳染病

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成人感染率超過50%,80%至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潰瘍患者、95%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趙東兵對此倡議,要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讓幽門螺旋桿菌、新冠病毒及其他傳染病的傳播止於公勺、公筷。

人們在就餐時,許多病菌會通過唾液和筷子以及一些不注意的方式進行傳播,其中,共餐是感染病菌的重要途徑之一。倡導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是有效降低和減少疾病的重要的方法。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當下,專家強烈建議,就餐應採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讓致病菌減少傳播。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公勺、公筷、分餐之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減少傳染病感染的機會:勤洗手,可以有效避免病菌通過手部進入口中;喝開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按時刷牙,注意口腔衛生;避免用手或口餵食幼兒;進食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餐後及時清洗餐具,經常進行消毒處理。

公勺公筷的喜與憂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的調查表明,在中國,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新冠病毒的傳播,也與人們日常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共用餐具、不用公勺公筷、用口餵食、親吻等,都可能傳播病毒。

近日,在一家可以提供公勺公筷的餐飲店工作的服務員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們店的服務員都會在餐前為顧客提供公勺、公筷,並提醒其使用,很多顧客會禮貌性地表示感謝,但是真正使用公勺、公筷的卻很少。有的顧客說:「我還沒有使用公勺、公筷的習慣。一般來說,出來一起吃飯的都是朋友、同事或者生意夥伴,本來就是為了聯絡感情,如果用公勺、公筷就會顯得太生分了。」持這種想法的食客大有人在。有的人覺得用公勺、公筷「麻煩」「沒必要」。在家就餐時,有時家裡一起吃飯的人不多,用公勺、公筷太見外。還有人說,傳染疾病的途徑很多,光靠使用公勺公筷也不能完全避免。

現在有一些餐廳提供的是一次性有償餐具包,並未額外提供公勺、公筷,當顧客要求提供公筷時,服務人員拿來的卻是一雙和私筷沒有區別的筷子,使用起來難以區分。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都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倡議食客就餐時使用公勺、公筷,有條件的要實行分餐制。如大連市疾控中心還多次提醒市民,倡導文明健康用餐:餐桌上使用公勺、公筷,實行分餐,間隔落座或同側用餐,減少交談、縮短時間,儘量減少在外飲食次數等。

專家指出,中國一些傳統習慣需要與時俱進,比如一些老人在給孫輩餵食時,喜歡先把食物嚼碎再餵給孩子,或在餵食前先嘗一口試試溫度,有些家長還會跟孩子用同一套餐具吃飯,這些都是不衛生的習慣,很可能將各種細菌通過唾液傳染給小孩子。雖然使用公勺、公筷並不能保證讓人不得傳染病,但是卻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而如果不使用公勺、公筷,一方面,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到菜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汙染。

嚴防細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

分餐,顧名思義就是把菜餚等量分配到每個人的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獨自享用,它具有衛生、互不傳染等優點,可以有效防止細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切斷「口口相傳」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相關人士表示,其實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制在中國已經推廣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顯,這其中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為推行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制提供一個新的契機,各地紛紛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強調實行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制既是文明新風的體現,也有助於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值得在全社會推廣。

而使用公勺、公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費。比如,很多人在聚餐時怕不夠吃,往往會點很多菜,但是最後又吃不完,結果是每一道菜都被不同的人夾來夾去,如果不打包,覺得浪費,打包的話心裡又覺得不舒服的。而如果聚餐時使用公勺、公筷,由於菜餚沒有被唾液所汙染,就餐者可以放心打包未吃完的剩菜,從而避免浪費。

兩會代表建議設立公筷日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資料袋中就多了一份公筷、公勺,此舉既方便了代表委員們在用餐時使用,又讓他們帶頭踐行「公筷行動」。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建議,將每年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11』月『11』日代表兩雙筷子,形象好記。」從科學角度來看,除了食用不安全食物等直接導致食源性疾病之外,人體呼吸道的唾液、飛沫等也是許多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此次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就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多名醫務工作者表示,對新冠病毒以及其他病菌和傳染病而言,公勺、公筷及分餐制是一道有效的屏障。

「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可隨著圍桌共食中來回『穿梭』的筷子,將疾病傳播給一起就餐的健康人群。」上海市黃浦區衛健委主任楊國威這樣提醒。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賈明芳等人發表在《護理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對2180名居民幽門螺桿菌感染現狀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用公勺、公筷進餐,是減少病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專家表示,使用公勺公筷、分餐制,既是衛生健康的文明用餐方式,也是防止細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的有效措施,多一雙公筷,多一次分餐,就多一份健康保障。因此,要大力倡導使用公勺公筷、分餐進食,形成文明的用餐方式。

連結

使用公勺、公筷,利人利己保健康

專家提醒,使用公勺、公筷很有必要,它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乾淨衛生、預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減少對菜品的汙染,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胃幽門螺桿菌、A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二是減少浪費、文明餐飲。使用公勺、公筷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在外用餐沒有吃完的,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在減少浪費的同時,也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總而言之,無論是杜絕病從口入,保護家人健康,還是倡導餐飲文明,使用公勺、公筷都很有必要。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於改變我們傳統的共餐習慣是一次加強引導的契機。關鍵要轉變觀念和認識,通過每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為人們自覺的健康生活方式。

專家再次呼籲:在外就餐時,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勺、公筷使用。

在使用公勺、公筷時,很多人嫌麻煩,容易混淆,專家也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規」:

在家吃飯時,可以採用分餐制,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裝到家庭成員各自專屬的餐具中,大家只是同桌吃飯;如果餐具做不到完全獨立,至少要養成每個菜都用公勺、公筷夾取(盛取)的習慣。在外就餐時,則應主動要求店家提供一菜一勺(一筷)。

【來源:海外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太原:公筷公勺用起來 分餐成為新常態
    分餐,即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分盤而食、人各一份,不提倡用同一雙筷子夾菜等不符合衛生習慣的用餐方式,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和細菌的傳播。目前,為營造和諧文明的用餐文化,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多地,已開始倡導推廣分餐制,鼓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切斷「口口相傳」疾病的傳染途徑。
  • 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是時候了!
    人民網西寧6月29日電(劉沛然 陳明菊)最近,青海省內許多餐館在餐桌上擺放了公勺公筷,意在倡導推廣分餐制,鼓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以降低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多種疾病傳播風險。但是仔細觀察後發現,還是有不少外出就餐的消費者和在家用餐的家庭不會使用公勺公筷。分餐制的實行到底難在哪裡?
  • 公勺公筷 「筷」樂用餐
    公勺公筷 「筷」樂用餐 2020-06-10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使用公勺公筷和推行分餐制的指導意見
    要加強公勺公筷購置、清洗、消毒、存放、設置等管理工作,保證公勺公筷質量合格。公勺公筷外觀明顯區別於用餐人員自用餐具,且有顯著文字標識和相對固定放置區域,便於使用。要在經營過程中做到牆上有宣傳、桌上有提示,引導幫助消費者正確使用公勺公筷,獲得良好消費體驗。
  • 分餐制、公勺公筷對預防傳染病的作用
    分餐制的重要性 關於分餐、公筷公勺的使用,以往說的多、做的少。分餐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就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伴隨著「非典」的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但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大聲疾呼,更要付諸行動,不能再說說而已。
  • 「餐桌革命」呼聲再起:分餐進食好處多 公筷公勺擺上桌
    記者在多家餐廳走訪時看到,尖峰時段,就餐的人都不多,而且都能做到隔座就餐。「特殊時期,一般在家吃飯,很少外出就餐,既節儉又健康。」在採訪中不少省會市民表示,一些餐廳在恢復堂食之後,採用測量體溫、實名登記、控制用餐人數、使用公筷、公勺等保障用餐安全的措施,也能理解並支持。
  • 公筷公勺分餐制推行後 文明用餐習慣漸行漸近
    中餐店主動提醒客人用公筷公勺臨近中午,已有不少客人前來就餐,進店洗手、測量體溫、做好信息登記後服務人員按照要求引導客人隔桌就坐。「請主動使用公筷公勺。」安排完客人落座,西固區金城媽媽菜的服務員為客人擺好公筷公勺。
  • 在家吃飯也要「公私分明」,公筷公勺漸入武漢尋常百姓家
    「都說21天養成一個習慣,咱們家就試一試,看能不能把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堅持下來。」4月6日一大早,市民張女士一家的餐桌上有了一點小變化,每人面前的筷子由一雙變成了兩雙,張女士強調這是家裡吃飯的「新規矩」。
  • 公勺公筷怎麼用,這些標準你需要知道!
    冠一集團及旗下餐飲品牌共同倡議:文明用餐,使用公勺公筷,從我做起!也為廣大加盟合作夥伴進行分享公勺公筷具體實施操作細節問題。公筷公勺的設置1.公筷公勺的外形尺寸。設置公筷公勺架以「方便支撐、乾淨衛生」為原則,對公筷公勺架的外觀、尺寸不做統一要求,餐飲服務單位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外觀精美、富有特色的公筷公勺架,提升健康文明用餐水平。3.公筷公勺的設置數量。餐飲服務單位要配備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足夠數量的公筷公勺,配備數量應按照店內就餐時最大客流量對應配備。
  • 家裡家外分餐 公勺公筷備用
    圍桌合食、交箸換盞是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但這樣的習慣容易產生細菌、病毒交叉感染,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傳播風險。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個不小的災禍,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伴隨著疫情的持續向好,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觀。
  • 火鍋/日料/粵菜……花樣美味撞上公筷公勺,有啥不一樣?
    ​新冠肺炎疫情,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再度進入大家的視野。餐廳公筷公勺配備情況如何?日料​店鋪:鍋物新語 亮點:超長公筷夾生魚片日本料理雖然在加工上與中餐接近,但一直實行著更嚴格的「分餐制」,即一人一份,每人使用許多小碗小碟小盒,對公筷公勺的需求較小。
  • 公勺公筷,文明用餐,今天你「筷樂+」了嗎
    疫情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防範病從口入從改變就餐習慣開始。
  • 「公筷公勺」新風尚 西安多家餐廳分餐制受歡迎
    疫情之下,分餐制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的傳播率。西安市積極推廣分餐模式,響應「推廣公筷公勺、倡導文明餐飲」倡議,推行分餐制,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已成一種新時尚。記者實地走訪了一些餐飲企業,西安飯莊、老孫家、同盛祥等老字號已經有80%左右的門店恢復堂食,這些餐廳積極倡導顧客就餐時實行分餐,為顧客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 測試顯示公勺公筷就餐菌落數明顯降低
    中國消費者報福州訊(陳重捷 章瑜 記者張文章)8月上旬,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市場監管局聯合區文明辦開展實驗,測試使用公勺公筷和不使用公勺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結果顯示使用公勺公筷就餐後,剩餘菜品菌落總數明顯低於不使用公勺公筷情形,最多相差26倍。
  • 公筷公勺漸成新食尚,這波潮流你得跟上
    餐飲店店長 李有華 公筷公勺公夾,每個餐桌上顧客來就餐,我們提前都擺好的;再一個就是咱們其他的菜,比如說,熟食品、涼菜這種的上桌都配備公夾。
  • 養成健康生活好習慣 家庭餐桌也要常備公筷公勺
    近日,一則由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食安全」主題短視頻在網上走紅。視頻用情景劇和專家講解的形式,為大家介紹了廚房操作的注意要點和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 視頻裡,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王瑤強調,使用公筷公勺對於防控幽門螺桿菌、A肝病毒等傳播具有很好的效果,每個家庭都應該高度重視、主動踐行。
  • 吃飯也要「公私」分明 淮安持續推動「公筷公勺」舉措落實
    餐桌上每人面前有兩副筷子,其中一副是公筷……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持續開展,公眾對於衛生習慣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公筷公勺」和分餐制也就此走進了我們的生活。4月7日,淮安市創建辦、市文明辦聯合市商務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部門對淮安市多家酒店進行了走訪,推動各家餐飲企業積極落實「公筷公勺」舉措,營造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良好氛圍。
  • 「原創科普」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戰」,公筷公勺怎麼用?
    在這裡我們溫馨提醒:為有效防止新冠病毒在餐桌上蔓延,減少因聚餐導致的聚集性疫情發生,讓我們一起,公筷公勺用起來,使用指南記心間,健康文明上餐桌。公筷公勺使用指南:1、賓客用餐前,應主動了解餐飲經營場所公筷公勺配置情況,主動要求配備公筷公勺。2、賓客用餐時,應先使用公筷公勺取菜(湯),放置在自用餐具內,再以私筷私勺進行食用。
  • 筷樂曬圖|「公筷公勺」刷爆朋友圈和微信群,今天你「公筷」了嗎?
    筷樂曬圖|「公筷公勺」刷爆朋友圈和微信群,今天你「公筷」了嗎?為深化文明餐桌行動,營造家家戶戶使用公筷公勺的濃厚氛圍,近期,市婦聯開展了「筷樂曬圖」活動,參與活動的家庭或個人通過「7天打卡,轉發朋友圈或微信群」的方式,宣傳公筷公勺的使用,貢獻「筷樂行動進萬家」活動的榜樣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雙創」。
  • 蘭州市確保公筷公勺分餐夾全覆蓋 推動文明餐桌暨健康分餐行動
    摘要:日前,甘肅省蘭州市市場監管局發布了《推動文明餐桌暨公筷公勺分餐夾健康分餐行動的通告》,張貼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宣傳畫、杜絕鋪張浪費、推進「光碟行動」、「文明餐桌」的落實,讓健康分餐行動 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