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重慶的唐女士和丈夫辦了一張信用卡,透支了200多元。直到最近才得知,每個月產生的滯納金和貸款利息疊加,他們已欠下銀行3萬多元。唐女士懵了,因為夫妻倆以為當時辦的是張儲蓄卡。由於信用卡已過期,客服權限不足,他們也無法查詢到具體明細。
網友們看法不一:
延伸閱讀:
信用卡消費大假迎高峰 如何防範風險和誤區?
國慶、中秋雙節將至,面對8天長假,不少消費者已提前制定好出行或遊玩計劃,隨之而來的,是信用卡消費迎來高峰。
在通過信用卡「買買買」的同時,值得留意的是,其中或存在部分消費誤區。對此,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應提前留意防範,同時合理規劃、按時還款。
1
優惠活動促進消費
「長假期間計劃與家人一起去黃山旅遊,機票酒店9月中旬已經訂好了,都是通過信用卡支付的。」9月28日,成都市民曾先生向金融投資報記者表示,「假期出行費用較高,使用信用卡分期還款,可以在保障旅行質量的同時,減輕後續還款壓力。」
無獨有偶,準備去海南旅遊購物的馬小姐,也選擇了使用信用卡提前支付相關費用。對於她而言,各式優惠活動是吸引其通過信用卡消費的主要原因。「目前信用卡優惠挺多的,比如訂購機票滿減、免息分期,餐飲、購物也有優惠券,比較划算。」
事實上,每逢大假期間,信用卡消費往往迎來高峰。今年以來,為提升用戶活躍度,各家銀行也紛紛結合場景推出優惠活動,為信用卡在「預付式」消費外,賦予了更多的「增值」服務。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在促進消費、方便生活的同時,信用卡也給部分不合理使用的消費者帶來了一定風險,加重了其資金負擔,成為消費投訴較為集中的領域。
以二季度為例,銀保監會日前發布數據顯示,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中,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33732件,佔投訴總量的50.2%,在銀行業消費投訴反映的主要問題中數量居首。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投訴佔比最高,達83.3%。
2
規範使用避免風險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面對信用卡消費存在的風險與誤區,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及各地銀保監局多次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正確認識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
其中,比較常見的誤區包括信用卡越多越好、分期付款撿便宜、「以卡養卡」不用還、「最低還款額」免費等。
以分期付款為例,「分期付款不計利息,但是信用卡發行機構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信用卡持卡人在消費前別忘了先查清楚自己卡中的可用餘額和分期付款額度。」 北京銀保監局指出,同時,信用卡按照最低還款額還款雖然能圖方便,暫時性地減輕還款壓力,但是這種還款方式將會產生信用卡利息。如果需要使用最低額度還款,需要提前了解本息共需要歸還多少金額,提前做好打算。
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因將信用卡轉借他人使用,或利用信用卡套取積分、非法套現等,造成個人信息洩露、遭受經濟損失或徵信記錄不良等負面影響。
對此,深圳銀保監局提醒,信用卡必須由本人使用並妥善保管,勿將信用卡以出借、出租等任何形式轉交第三方使用。當第三方不能及時償還欠款時,不僅會造成辦卡人的財務損失,也會影響辦卡人徵信記錄,或有可能因信用卡被用於非法用途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而套取信貸資金、積分、權益、裡程、獎品或增值服務等行為,是違反發卡銀行《信用卡領用合約》規定的行為,發卡銀行有權根據《信用卡領用合約》對涉嫌上述行為的信用卡採取降低授信額度、止付、銷卡等措施處理,同時會將相關信息上傳徵信系統,可能會給持卡人未來的信用卡申請、貸款申請等產生影響。
3
「量入為出」理性消費
那麼,在長假期間使用信用卡消費時,還需要留意哪些問題?
「信用卡的主要作用是滿足消費者日常、高頻、小額的消費需求,而不是『搖錢樹』。」 重慶銀保監局指出,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消費者應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和收支狀況進行理性消費,堅持「量入為出」,避免因過度依賴信用卡透支,背負了超出自身償還能力的大額帳單,甚至陷入「以貸還貸」、「以卡養卡」的境況,導致還款壓力倍增。
同時,為避免信用卡逾期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徵信「汙點」,消費者需準確了解信用卡的還款日期、帳單日期、還款規則等信息,合理選擇還款方式。
具體來看,信用卡分期還款和最低還款方式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也會產生相應的費用和利息,消費者應當合理選擇信用卡分期還款或最低還款方式,避免信用卡逾期。使用信用卡時,要養成定時查帳習慣,關注信用卡發行機構在臨近還款日時發送的還款提示簡訊,做到按時、足額還款,以免因遺忘還款影響個人徵信記錄。
此外,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應妥善保管個人身份信息、卡片密碼、卡片背面籤名欄三位數以及手機動態驗證碼等信息。
對陌生號碼、陌生連結、陌生帳號提高警惕,做到不輕信、不透露、不轉帳。刷卡消費時卡片不離開自己視線並核對消費金額。不出租、出借信用卡,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從事洗錢犯罪等違法活動。
對長期不使用的信用卡及時到信用卡發行機構作銷戶處理,避免產生年費或被盜用,造成資金損失。
(原標題:11年前信用卡透支200如今要還3萬多 女子懵了:以為是儲蓄卡)
來源:綜合@中國新聞周刊、網友評論、金融投資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