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再有青少年花季生命殞落。昨日,一名14歲初中女生疑留下遺書後墮樓不治。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寶貴的生命僅有一次,若感覺自己情緒過分消極,請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同時亦需留意親友精神健康,勿錯過他們求救的訊號。
本澳兩個月內發生3宗學生輕生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昨日早上,一名14歲中學女生懷疑在住所內留下遺書,從窗口一躍而下。當家人發現死者房間窗戶窗花被打開,隨即落樓察看,最終在大廈地下花圃內發現女學生倒臥其中。女學生被送往醫院搶救,惜不治。死者姓施,女,14歲,澳門居民,中學生。
昨晨近8時,警方及消防分別接報長崎街某大廈地下花圃發現一名女傷者,懷疑從高處墮下,消防員趕至現場立即將傷者送往山頂醫院搶救,惜搶救無效,證實死亡,案件交司警跟進。經調查,死者生前與家人居於上址大廈某單位,昨晨約7時20分,死者母親呼叫死者起床,但發現死者不在房間內,而房間窗戶窗花被打開,即通知死者父親。隨後,死者父親在樓下花圃發現死者,立即報警求助。隨後消防員到場將之送往醫院搶救,最終傷重不治。
經初步對屍體檢查,除符合由高處墮下的損傷外,在死者身上沒有發現其他可疑或可能由刑事引致傷痕。在死者家中發現疑遺書紙張。案件初步列作屍體發現案。死因有待法醫檢驗確定,案件交由調查科跟進。本澳兩個月內發生3宗學生輕生事件。去年12月3日,一名15歲女學生疑因學業問題與家人爭論,懷疑一時想不開,從住所露臺一躍而下,倒斃大廈外人行道。同月11日,一名16歲男中學生懷疑曾與家人發生口角,萌輕生念頭,在黑沙環中街住所廚房花籠缺口縱身躍下,倒臥大廈7樓平臺不治。社會工作局呼籲居民關心自己、家人及親友情緒。如有需要,可致電澳門明愛生命熱線2852·5222,又或社會工作局電話輔導熱線2826·1126,尋求傾訴與協助。
街總昨日上午11時於社區服務大樓2樓舉行「澳門居民精神健康現況」調查新聞發布會,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洪偉東、何永康、鄭綺霞介紹詳情。
該會早前以網上問卷形式,對13歲或以上居民進行有關調查,收回1,000份問卷,受訪者中學生佔最多,有近65%,其次為就業人士約有25%。受訪者過去3個月壓力評分普遍介乎很少至一般。壓力來源方面,受訪者最多選擇是「工作或學業」,其餘依次是「經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新冠疫情」。
調查發現,受訪學生壓力普遍較大,且壓力集中在學習上,精神健康自評較差,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評分較高。逾26%受訪學生表示過去3個月一般、較多,或經常「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受訪學生參與活動較為單一,並認為有效改善壓力。
就業中受訪者情況和學生相若,壓力普遍較大,但壓力來源較多,精神健康自評較差,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評分較高,普遍認為參與多項活動有效改善壓力,但參與率較為參差。
退休及家庭主婦情況則十分接近,且跟學生及就業中受訪者有顯著差異,退休及家庭主婦受訪者壓力普遍較小,壓力以新冠疫情為首,精神健康自評較高,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評分較低,參與活動較為全面,並認為有效改善壓力。針對調查結果,街總建議有關方面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加強生命教育工作;持續改善社區問題,減輕就業人士經濟及生活負擔;持續完善家庭服務予有需要人士;做好防疫舒困及經濟復甦工作,紓緩社會不安;保持做好長者服務及經濟支援工作;促進居民豐富生活,多元參與社會;優化運動空間提升大眾康體及精神健康質素;以及進一步了解全澳居民精神健康狀況。
劉振峰身兼慢性病防制委員會委員、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劉振峰對昨有中學生墜樓身亡感到痛心,事隔1個月再次出現不幸事件,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亟需社會重視,需要多方合作為青少年創建幸福和諧成長環境。劉振峰認為,引發青少年出現心理行為偏差或自殺動機,或因曾經遭受校園欺凌、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或家人關係等相關因素所致,提升抗壓力和生命教育知識的灌輸,是構建良好心理環境的重要一環。為加強家長與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和關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婦聯心理治療中心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講座及支持小組,教授家長與子女應對情緒相關知識。
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劉振峰提四項建議:
加強針對家長、教師和學生進行預防教育,提升校園內尋求協助的意識,及對有自殺風險的學生作支持性回應。教授面對情緒困難的解難技巧,減低在逆境時選擇衝動行為的負面想法,提升抗逆力;建議校方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評估和篩檢,以便更早發現有風險的學生,開展輔導或轉介至專業心理治療師跟進,提供針對支援;為青少年提供適合的預防自殺資訊,包括學習與處在抑鬱中或考慮自殺朋友的談話技巧、辨識自身或他人是否有抑鬱症以及提供求助渠道等,從而建立正向價值觀;全社會重視家庭教育工作,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主動了解子女日常學習與網絡生活情況,預防自殺與網絡欺凌的發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