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孟
誰說遇見美好就必須遠行呢?
考慮疫情和工作、學習要求,十一小長假我們沒有遠行。我們在家附近也發現了幾處值得遊覽的地方。
我們去了培仁歷史文化街,重點參觀了培仁女中。
01
1911年,法國天主教會仁愛會的修女白松林從外地帶來一些孤兒和兒童,在唐山成立了「仁愛孤兒院」。
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有著百年歷史的學校——培仁女中。培仁女中深藏在唐山市路北區大城山南麓的培仁裡小區內。作為唐山人,直到去年我才知道,著實很羞愧。
1921年9月「仁愛孤兒院」改稱「私立培仁女子小學」。1927年8月,因增設初中班,校名改為「私立培仁女子初級中學」……直至1941年,她是冀東地區唯一一所完全女子中學,因此被讚譽為「冀東地區完全女子中學的鼻祖」。
02
從歷史上看,培仁女中是唐山近代工業蓬勃發展時期的產物,學校教學樓是中西合璧式二層樓建築,整個建築物雖經歷1976年唐山大地震,卻毫髮未損,經後期維護保存至今。
培仁女中(現稱培仁教育記憶館)裡面,不同區域都用那個時代留存的老物件,補充著我們不了解的歷史。由舊照片和幻燈的形式向遊客展示著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學校。
舊書籍上的插畫分明比現在課本上的多彩畫面更生動,富有意義。我輕輕翻開一本英文原版讀物,那應該是教輔用書,上面有英文題目,簡單的插畫活靈活現,簡潔中更富有內涵。
校長室的辦公桌上擺放著簡單的物品,對面的小桌上還擺放著留聲機,一架老木鋼琴靠在牆邊。讓我想起小學時我們年輕漂亮的音樂老師也曾踩著這樣的木鋼琴為我們伴奏,帶我們歌唱。
一系列由老校友自願捐獻的老照片,學生證,畢業證,黑白的影像下為我們還原著早已走遠的過去,也呼喚著我們進取學習是不變的旋律。
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帶我們穿越近百年,感受社會動蕩下,依然有一群熱血沸騰人們在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03
培仁女中的變遷,從私立到公辦,從小學到初中,從完全女子中學到綜合性中學,她就是唐山教育史發展的縮影。
同一時期還有唐山交大,唐山一中,開灤一中,豐潤中學校等多個唐山歷史名校,這些歷史名校也在走廊的一個個相框裡有詳細介紹。其中"豐潤中學校"已更名"豐潤車軸山中學",是我高中時期的母校。
培仁歷史文化街以保存完好的「培仁女中」舊址為主體,又新建了6處風格相似的仿古建築,再加上北有大城山,興國寺,東有漢斯·琨德故居博物館,西有鳳凰山,開灤體育館,又一個集遊客觀光,市民文化體驗的打卡勝地孕育而生。
依託百年培仁女校老校園,以錯落的街區空間,承載歷史文化記憶,開創新的文化生活業態。中西融合尋找新亮點,目標打造一條建築仿古、文化懷舊、業態時尚的城市歷史文化生活街區。
04
雖然不曾遠行,但大唐的風光依然讓我們留戀。南湖的瑰麗秀美,北湖的淡雅清幽,據說東湖的花海也在爭芳鬥豔,沒有西湖,但站西片區(火車站西)也在發展得如火如荼。
大家都知道唐山又名「鳳凰城」,這座經歷了百年變遷,經受過大風大浪(大地震)的城市,已經鳳凰涅槃,正以蓬勃向上的雄姿展翅亮相!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大美唐山!
圖片有自拍,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聯刪。
作者簡介:阿孟,一個喜歡寫詩的英文教書匠。願意用文字還原生活的美好,人性的本真。用溫暖的心,感恩此生所有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