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多少「米」(meter,簡稱m)這個單位是一個換算值,是由ATM換算而來。這個ATM不是距離單位,是「標準大氣壓」的單位,也有人喜歡用「巴」(bar,壓力單位)來表示,所以有的表底蓋就會印著「WATER RESISTANT 3BAR」而不是30M。一個人潛入水深10米的地方大約就得承受1 bar的壓力,每往下10米增加1bar,潛得越深壓力越大。但是手錶在空氣中能承受多少壓力,不見得就能在水中承受多少。
「防水30米」只能防潑水,也就是所謂的「生活防水」。比如洗手、洗菜、洗車時甚至是淋雨不小心沾溼表面,這種是完全可以應付的了的,完後把表擦乾就好。
而可以下水遊泳的手錶,除了表殼內的防水橡膠圈外,還會做旋入式錶冠以及底蓋的設計,如此一來水汽才不會輕鬆滲入表殼內。防水30米的手錶,是不能防水的,至少要10bar(防水100米以上才有可能有這些設計)。但即便防水10bar已經到了可以下水遊泳的等級,真要下水最好還是戴防水20bar(防水200米)以上的潛水錶比較安全。至於那些300米、500米甚至3900米的,就真的是專業潛水錶等級了,不管有沒有人真的戴去潛水。
早先,因為防水錶需要特殊設計往往都非常厚重,所以很難在日常生活中佩戴,而如今,各個品牌已經解決了潛水錶的厚度問題,像300米防水的普遍大約在12毫米左右,例如浪琴的新一代康卡斯、勞力士潛航者、歐米茄的海馬300等等。
既然防水XX米從來就不代表可以潛水XX米,幹嘛還以「米」為單位呢?坦白說,防水程度用BAR或ATM會比M來得適當,只是講防水30米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大家也都習慣這樣的說法了。
之間的換算方式為:
Bar(壓強)、ATM(大氣壓)、M(米)、FT(英尺)等單位。如330FT=100米=10ATM=10Bar。眾所周知,手錶的防水性由三個很關鍵的元素決定,即表殼架構、鏡面契合、以及膠圈的完整性。當手錶在工廠進行組裝時,所有三種元素決定了它的抗水性——但要記住,隨著時間的推移,手錶經過佩戴和磨損,其性能也會逐漸下降。此外,手錶是在生產過程中、而不是店內出售時進行抗水測試,出售時距離廠可能已有數月甚至數年。再就是,手錶通常購買5年後首次送返售後,這時它的年齡就更大了。尤其是玻璃鏡面的裂痕、表耳/表底的防水膠圈的氧化。相比抗水200米的潛水錶,抗水30米至50米的日常表墊圈更少、鏡面更薄、表殼更輕。這並不意味著抗水50米的手錶就不適合遊泳佩戴,確實不建議佩戴日常表進行遊泳等水上項目,但休閒遊泳、甚至浮潛,只要維護得當,就不會對手錶造成損害。佩戴手錶洗手,或將其浸入水中,進而導致手錶進水的可能性有,但原因不是深度等級,而是腕錶的質量沒有達到50米防水的標準。我們會經常聽過這麼一種說法,熱水或水蒸汽等高溫對手錶的膠圈會形成熱脹冷縮。這一說法在現今值得推敲。一般來說,平均溫度為40°C的淋浴對腕錶裡防水膠圈的影響不會變形的,橡膠墊圈通常由丁腈橡膠或矽樹脂製成,丁腈橡膠在高達100°C的溫度下仍能保持穩定,矽樹脂更是遠超於此。所以就算淋浴溫度偏高,也無需太過擔心。鏡面墊圈也是一樣,這種墊圈通常由尼龍或聚四氟乙烯(特氟龍)等化合物製成,它們對溫度的耐受性也非常高,尼龍的熔點超過200°C,特氟龍的熔點為300°C。不過,高溫對防水膠圈形成不了危害,但或許會對腕錶其他的配件造成危害,比如錶盤色變、金屬腐蝕等,還有就是像肥皂和化妝品等液體確實會對腕錶墊圈產生不利影響等等,還有一點就是:導致腕錶進水的原因不是深度等級,而是質量沒達到防水標準。對自己的愛表還是小心為妙。
國家級鐘錶科研機構
三十餘年鐘錶培訓歷程
專業理論教學
全程真機實訓
「鐘錶維修技能培訓班」
「名表鑑定師培訓班」
「鐘錶零部件加工與製作班」
培訓詳情,歡迎諮詢!
近期開班:11月22日(基礎班、考證班)
中國輕工業鐘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
教學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翠華路60號
培訓單位:中國輕工業鐘錶研究所培訓中心/中國輕工業鐘錶技能培訓基地
諮詢電話:席老師(13201660361)/張老師(18991183151) 029-8526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