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吼叔,哏都青年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我們
傻叉不自知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傻叉爭論。
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傻叉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傻叉。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當他被捕後,看著監控錄像突然難以置信地說:「可我臉上是抹了檸檬汁的啊!」
原來,有人曾告訴他,只要把檸檬汁塗在臉上,就能隱身。對此,他深信不疑。
這種腦子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請別罵他「傻叉」,他可能會覺得很委屈,或者還會理直氣壯地反駁你。
這並不是個笑話,而是個真實存在的心理現象。也並非極端少數,反而無處不在。
1999年,兩位心理學家Dunning和Kruger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們把它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又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
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個女孩,問:「你們覺得Doctor Shlomo樂隊怎麼樣?
「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沒錯,今年特別燥!」
但是,這個樂隊名是記者編出來的,取名自一部百老匯歌劇———其實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
「去參加音樂節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們其實並不真正了解新的內容是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生活中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
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
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
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縣令,寫的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
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
一天,他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題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賜字。
礙於他縣令的身份,即使僚屬和僧侶們都覺得那題字寫得很好,也不敢違抗。
然而,擦去灰塵後發現,落款赫然寫著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名字。
鍾弱翁尷尬了一會兒,又對僚屬們說:「這麼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時候,對於一些自信十足的傻叉,又無從指責時,靜靜看著就好——他早晚會被狠狠打臉的。
好比金統領和船普隔空吵架,自說自話,一氣之下,要放飛彈——炸了船普姥姥家。
韓寒被打臉: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有自知之明,但也難免落入自我高估的陷阱。
韓寒在2018年寫過一篇文章《我也曾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
他自人物撞球技術了得,被稱為「賽車場丁俊暉」和「松江新城區奧沙利文」,打遍作家圈無敵手。
有一次和九球世界冠軍潘曉婷打球,韓寒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的,畢竟也是有一定的水平和經驗,也許能抓住對手的小失誤,小勝兩把。
另外,為照顧韓寒這個新手,還約定由輸家開球。他信心十足,結果那天晚上,他基本上只幹了一件事情——開球。
想來,裁判早就心裡有數,如果按照傳統規定由贏家開球,那韓寒連上場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越是菜鳥,越是有迷之自信。
當一個人從零起步,剛剛踏入某領域時,經常會進步神速。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
但要知道,沒有人是垃圾,別人終其一生專精的領域,自是有絕對的過人之處。
這也是民間高手和職業選手的區別,大部分上不了正席的,別用「淡泊名利」之類的假象來自欺欺人。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
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未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未知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芝諾的觀點,此後被總結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想想自己剛了解某一事物的時候,總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比如剛學會吹響笛子,就激動地覺得自己是個樂器天才。
但你若去問那些學了許多年樂器的人,他們往往會說,自己不擅長樂器。這並不是謙虛,而是因為當他們深鑽許多後,真的認識到了其廣博以及自己的許多欠缺。
所謂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懷疑人生。
隨著學習的繼續深入,大多數人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這其實是才是一個很合理的過程——在經歷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後,才終於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
寒冬時抱團取暖
防失聯添加好友
Months0919
許多年以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轉發、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