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復甦、美國政策刺激預期升溫、政治風險下降,全球股市如火如荼,歐洲、美國、中國香港的股市漲幅均在10%左右。而在強勢監管下,中國A股勢頭受到一定抑制。不過,一樣是中國公司,那些當年因海外「做空潮」而一蹶不振的中概股們卻崛起了。
令各界好奇的是,持續了八年的美股牛市究竟能持續多久?這波因川普刺激預期而起的大牛市會否受到「彈劾危機」的影響?與全球聯動性與日俱增的A股為何仍然顯得如此「脫節」?逆襲的中概股,我們能買嗎?
「彈劾門」或無害美股
2017年3月9日,美股迎來了次貸危機後的牛市八周年,在經濟觸底反彈、美聯儲3輪QE的推動下,標普500指數從危機時的最低點666點暴漲到當前的2381點左右,8年漲幅高達260%。《華爾街日報》年初略帶諷刺地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多年後,華爾街就好像危機從未發生過一樣》。
而自川普去年11月上任以來,美股更是氣勢如虹,標普500、納斯達克、道指截至目前的年化回報率分別高達16%、19%和30%。川普的減稅、去監管和基建投資等政策刺激預期引爆了市場壓抑已久的熱情。
不過,成也川普,敗也川普。近期,美股回調的預期空前強烈。美股上周三(5月17日)跳空低開,接近收盤時,跌幅進一步放大,三大股指重挫,道指跌約370點創八個月最大單日跌幅;恐慌指數VIX一度從接近30年新低的水平暴漲近50%,黃金、美債大漲;亞太市場也普遍開盤大跌。多方分析認為,市場波動是因為川普有被彈劾的可能。
| 川普會晤俄外長拉夫羅夫和大使基斯裡亞克
「口無遮攔」的川普近期可謂麻煩纏身。上周一,川普被曝與俄羅斯外交部長、俄羅斯駐美大使在華盛頓會面時,透露了有關「伊斯蘭國」可能對公共安全造成危險的信息,被媒體稱為「洩密門」事件;上周三,又有報導稱,川普曾要求剛被解僱的聯邦調查局(FBI)前局長科米終止對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涉嫌「通俄」的調查,這使其又陷入了「司法幹預門」。
不過,筆者與長年研究中美政治的美籍教授交流後,發現「彈劾危機」可能也只是市場的揣測,目前概率幾乎為零。
就「洩密門」而言,從法律上來看,川普還真如其聲稱的那樣「完全有權力這樣做」。在美國,行政部門負責秘密情報的分類及決定如何處理這些情報。這就意味著,作為美國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的川普對情報具有分類和解密的終極權力。只要川普認為該情報應該解密與俄羅斯共享,他就擁有美國憲法賦予的這項權力。
其實,上述美籍教授也對筆者提及,美國聯邦法中對於洩露國家機密的懲罰並不適用於美國總統,即總統可以「消秘」(declassify information)任何信息,因此即使此事是真的,川普也不會因為此事而被彈劾,但例如副總統等其他官員則不行。
再來看「司法幹預門」。白宮聲明否認了備忘錄中的說法:「雖然總統多次表示,弗林將軍是一個為國效勞、保衛國家的正派人,但總統從來沒有要求科米或其他任何人終止任何調查,包括涉及弗林將軍的調查。」
即便上述說法都存在疑點,但彈劾案要通過難度還是很大。要彈劾美國總統,必須要眾議院簡單多數通過、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如果川普與科米的談話沒有錄音證據,很難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得以通過。
要知道,如今國會是被共和黨控制的,儘管眾議院會有人支持彈劾川普,但是大部分人並不會這麼做。此外,被彈劾並不等於被免職,只有經參議院審訊定罪後,才能被免職。
有專家也對筆者提到過,「上世紀90年代,即使是柯林頓真的犯了錯,參議院最終也沒有判定其有罪,更別說如今川普並未出現任何明顯的罪狀。」
那麼華爾街人士怎麼看這一事件呢?
筆者得到的答案竟然是驚人的一致——「現在看空還早了點。政治亂局在美國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在經濟基本面未變的情況下,下挫只是提供了買入的機會。」
果不其然,消息被消化後,美股上周五(5月20日)就從上周三(5月18日)的暴跌中恢復。
失落的A股
美股遇到的只是一些磕磕絆絆,而自從馬克龍當選後,歐洲股市更是成了各大機構配置的首選。然而,今年以來,A股似乎成了全球市場的「怪胎」。
4月中旬以來,A股經歷了連續的快速下跌。截至5月初,上證綜指出現了連續18個交易日低開,極為罕見。而個股的跌幅遠比指數劇烈,市場中位數已經下跌達20%,一大批股票創上證2638點以來的新低。
要判斷市場是否見底,首先要知道這一個月來下跌的原因,這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一季度經濟見頂後很多高頻指標快速回落,投資者預期經濟下落加快。這一點在期貨市場反映更明顯,螺紋鋼、鐵礦石、橡膠、焦煤焦炭等大宗原材料期貨價格大幅下跌。經濟的回調令市場預期上市公司盈利出現拐點,因而股市的基本面向下引發個股下跌。
此外,流動性收緊超過市場預期也是因素之一。除了央行政策趨向中性偏緊以外,證監會、銀監會的監管日趨嚴格,導致市場流動性趨緊,股市、債市因而都出現了調整。
同時,IPO發行過快以及定增難度增加等措施造成殼股、偽成長股股價大幅下跌。
但是市場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出現了大幅下挫,顯然已經對上述利空進行了充分釋放,有觀點認為A股已經階段性見底,未來反彈的幅度也有限。
下一階段,尋找深跌的彈坑是一種操作策略,但是這種策略需要較高的擇時技巧;機構普遍認為,另一種投資策略則更值得倡導,即買入有業績的白馬股,其特徵是三個「二」:市盈率20-30倍;每股盈利增速20-30%;市值大約200億-500億。
逆襲的中概股
之所以各界對於中概股這輪波瀾壯闊的行情感到震驚,一是因為,中概股不就是那些在美國或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麼?A股不好,憑什麼中概股好?二來,前幾年不是還有外資機構嚷嚷著做空中概股,如今真能安心大舉買入了?
其實,看一眼中概股交出的第一季度成績單就能知道個大概了。大多數公司的業績都超出預期,與去年的低潮相比,頗有「揚眉吐氣」的意味。
微博一季度營收達1.9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7億元),同比增長76%;淨利潤為5,780萬美元,同比增長278%。
截至3月31日,阿里巴巴總營收增長大約60%,至385.8億元人民幣(約56億美元)。核心的電商業務營收增長47%,至315.7億元人民幣,前一季增長45%。2017財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全年商品交易額(GMV)達3.76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
真正大超市場預期的當屬騰訊。騰訊一季度總收入為人民幣495.52億元(71.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淨利潤率為29%,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網路遊戲收入增長34%至人民幣228.11億元;社交網絡收入增長56%至人民幣122.97億元。微信月活躍帳戶數達到9.3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3%。
值得一提的還有京東。其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41.2%;盈利14.6億元人民幣,超2016全年。此前,京東公布的2016年全年淨利潤為10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同期增速達211%,這是京東在連續巨虧10餘年後,首次實現年度盈利。機構認為,京東一直以來以自營和自建物流為主的模式,不可避免帶來一段時間內的高投入和低利潤率。但「陣痛期」的同時,用戶體驗的提升、粘性的加強、市場份額的擴張卻為接下來規模效應的釋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其實,很多真正有具備競爭力的好公司包括騰訊、阿里、京東、網易、百度、微博等都沒有在國內的創業板上市,這對國內投資者來說是一大遺憾。相比於網際網路中概股的這波超級大牛市,國內創業板一年半內跌去1000點,可謂冰火兩重天。
究其根本原因,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教授錢軍此前做過一個研究,論文名為《為什麼經濟增長最「牛」的大國有最「熊」的股市?》。其中提及,1992~2013年間A股市場與GDP增長的相關性僅為9.67%,遠低於幾乎所有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的46.3%、日本的65%、德國的84.7%、英國的54.4%,以及巴西的43.4%和俄羅斯的74.5%。這一問題也一度令全球備感困惑。
根據錢軍的研究,2000年投1元錢進A股並一直持有,到2014年只剩下0.75元(剔除通脹,含現金紅利),回報遠低於美國的1.5元,更低於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印度和巴西的2元多,甚至還略低於經濟長期滯脹的日本。若把這1元錢以活期方式存入銀行,扣除通脹因素後期末淨值尚達0.78元,這意味著投資A股的收益回報還不如把錢以活期的方式存入銀行。
根據他的分析,中國的經濟增長與A股股市脫節有著一系列「中國特色」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在於新股發行「審批制」,企業上市需要審批核准,有比較高的資產規模和業績門檻,這也使得上市資源變得相對稀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有些企業甚至不惜弄虛作假。應該說,即使是谷歌、Facebook以及一些優秀的中概股,在中國內地也無法達到上市門檻。
而為什麼退市也那麼難?因為上市公司這個「殼」太有價值了,導致優勝劣汰機制沒能真正在股市中貫徹執行。因此,中國股市中現有的一大批上市公司並非行業業績最優秀的公司,而業績差的公司仍很難被淘汰。
反觀美國,其股市實行註冊制,上市企業以新興行業的成長型企業為主,其一般選擇經濟形勢趨好、行業前景看好、自身業績較好的牛市時機上市,因此上市後業績平穩增長,少有中國這種大起大落的現象。
同樣是中國公司,赴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業績遠遠好於在A股上市的公司。去中國香港或美國上市的內地公司,在上市前後業績變化不大,沒有斷崖式跳水的情況,上市後長期投資規模比較小,但是以淨現金流衡量的投資收益率卻更高。這似乎也解釋了中概股在陣痛後,如今真正的價值公司正在展露頭腳。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錢軍認為,第一,降低或者取消規模、業績方面的上市門檻,實行註冊制;第二,鼓勵民營,尤其是新興行業的公司在A股上市。「證監會應該從以業績為基礎的監管,過渡到以合法合規為主要內容的監管,打擊內幕交易,打擊弄虛作假。」
如今由於跨境資金管理趨嚴,開美股帳戶來交易美股的方法可能較為繁瑣,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最直接的方式可能是通過QDII(合格境外投資人)基金,因其不佔用個人的年度5萬美元購匯額度。目前市面上跟蹤中概股的QDII基金主要有以下五隻:
1、交銀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這是一隻指數型的基金,跟蹤的是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指數,反映在海外交易所上市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整體走勢。
2、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這也是一隻指數型基金,跟蹤的指數是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50指數,其單個樣本股權重不超過20%,而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指數的樣本股權重0%-10%之間。所以,中概互聯的持倉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網易等股票的成份佔比要大很多。
3、華寶興業中國網際網路人民幣。這是一隻主動管理型的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是中證網際網路指數*50%+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指數*50%。 這隻基金屬於股票型基金,股票倉位必須在80%以上。這隻基金最大的風險就是規模太小,目前規模只有0.38億。
4、嘉實全球網際網路。這隻基金雖然不是只投資中概網際網路,而投資全球網際網路的公司,但其重倉股中也有不少中概股的身影,包括陌陌、騰訊、微博等。 有意思的是這隻主動管理型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是陌陌。
5、華夏移動互聯。這隻QDII基金屬於混合型基金,倉位在0-95%。倉位更靈活,風險稍低一些。不僅可以投資A股,還可以投資在美國、香港等市場上市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