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歸熱有可能一場空歡喜

2021-02-13 葉檀財經


文/葉檀

中概股回歸A股,剝去煽情的糖衣,主要就是美國中概股與A股之間估值相差巨大,除去成本外進入A股市場還能獲得厚利。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從2015年開始到2016年3月初,中概股私有化熱潮席捲資本市場。SEC公開信息顯示,已有36家中概股公司先後收到私有化要約,達到近幾年頂峰。

暴風科技、巨人網絡、分眾傳媒、360、愛康國賓、聚美優品,這一個個放洋海外又迫切歸來的中概股近期密集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近日聚美優品的超低價私有化也引發了投資人對於中概股的大量詬病。

中概股不是活雷鋒,是為了賺取A股制度、估值差價,在如今的宏觀背景、金融背景、A股背景下,中概股回歸到底是否「經濟」?


時移勢易,中概回歸已出現幾重風險預期。

以聚美優品為代表。2月17日,聚美優品宣布收到來自CEO陳歐、產品副總裁戴雨森以及紅杉資本等遞交的私有化要約,擬以每ADS(ADS,是指根據存託協議,發行企業在美國本土上市的股票)7美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

這一價格與聚美優品2014年上市的22美元發行價相比,縮水達68.2%,上市初期投資人損失近七成。私有化方案一經宣布,引發大量投資者不滿,信用受損。2014年年末,聚美優品陷入「售假門」、「虛假信披」等危機,並被美國律所接連起訴,心靈雞湯無法挽救信用損失。中概股公司在國際上的信用將受到明顯打壓,中概股熱情已經過去,從做多到做空趨勢變化明顯。

類似於愛康國賓這樣的公司,不存在假貨等風險,有美年的收購反過來證明了愛康國賓是質地較好的中概股,但美年的狙擊抬高了收購價格也提高了時間風險,如果愛康國賓不認可更高的收購價,就需要給投資者一個信用方面的交待。

當初在美上市的企業為了完成在美上市、在國內擁有運營牌照的目的,大多擁有VIE結構(可變利益實體),拆分VIE結構有兩重風險,拆分時有中美兩國法律風險,以及隨著時間而來的估值風險。

政策風險就在眼前。3月15日傳媒報導,「十三五」規劃最終文本要刪除草案中的關於「戰略新興板」。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註冊制」隻字未提。

經過2015年市場的大幅震蕩,有關決策層對市場更加謹慎,去年出臺196號文、繞過法律障礙儘快推出註冊制、戰略新興板等新政,讓中概股受到狂熱追捧。如果戰略新興板真的不提了,那麼中概股回歸的風險直線上升。


▲風險在累積

拆分VIE結構可快可慢,取決於政策冷暖。如果拆分VIE架構並進行私有化恰逢市場低迷期,成本很高且風險不可控。拆除VIE架構後,還要按中國資本市場監管規則重新架構,直接IPO上市或者借殼上市,所需時間不會太短。

愛康國賓從去年8月31日公告,已收到董事長張黎剛聯合私募基金「方源資本」提出的私有化要約,要約價格17.8美元/ADS,到現在私有化仍未完成,而私有化成本已大幅提升。1月7日,美年大健康代表的收購財團進一步提高了收購價格,新要約價格為25美元/ADS(1ADS代表0.5普通股),相當於每份普通股為50美元,此舉比愛康國賓內部買方集團去年提出的私有化買方價格提高了40.4%。即使使用毒丸計劃,此番抬高價格與政策、市場的變化也屬於不可控風險,這將使得愛康國賓的退市市盈率太高。並且,只要競爭戰沒結束,成本就有繼續抬升的風險,也就是說,在國內上市要想獲得相應的回報,市盈率要向當下美年健康(002044.SZ,原江蘇三友)的市盈率持平。


回歸A股是衝著高溢價來的。

分眾傳媒於2015年12月28日成功完成借殼七喜控股,歷時兩年多後終於從美股回到A股,給其他的中概股回歸提供了重要借鑑。而被巨人網絡借殼的世紀遊輪憑藉連續20個交易日漲停創「暴利神話」。按照重組方案重組後的公司總股本來計算,相比於在美股退市時的市值,回到A股的分眾傳媒和巨人網絡市值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在中概股概念的巔峰時期,分眾傳媒市值增長近11倍,而巨人網絡市值也增長了6倍左右,整個時間周期為2-4年,為背後投資者創造了不錯的回報。

從上述估值看,要麼美國市場出現了定價錯誤,要麼境內市場出現了可怕的定價錯誤,要麼雙方都不太準確。國內市場如同趕潮,最快拆VIE、借殼上市的能夠吃到蛋糕上的奶油,速度愈慢風險愈大。

2014年4月9日,愛康國賓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海內外第一家上市的中國健康體檢企業。而其競爭對手先在國內布局,美年大健康7月借殼江蘇三友。愛康國賓目前市盈率45倍左右,而同屬大健康的美年大健康,根據2015年的財報,目前的市盈率為140倍。


▲張黎剛,俞熔

如此巨大的差距,對任何投資者都是強刺激,但對於市場而言,常常實行先到者先得。美年大健康(江蘇三友)公告稱將要「發行股份並支付現金購買慈銘體檢72.22%股份」,由於挾估值優勢,美年大健康銜枚疾進。資本市場非常殘酷,美年的收購要約價格不斷提升,意味著私有化成本的上升——就在1月6日、張黎剛新財團組建後的次日,美年大健康迅速反應,又一次提高了報價,以每份美國存託股份25美元的價格,全現金購買愛康國賓發行的全部股份——時間與註冊制等的不確定性,意味著風險的上升;對於普通的中概股投資者,掀起了行業整合大戲的美年大健康,攜整合的協同效應,開出了愛康國賓難以對抗的價格,較高的出價意味著較高的收益,自然對投資人更有利。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在境外市場上市交易的中國概念股(指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但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共有380家,總市值約為19744億美元。如果大部分中概股回歸都衝著百倍以上的市盈率,都衝著變成妖股,而國內妖股已經很多,還有源源不斷的上市資源,可能這些中概股就有2.5萬億美元以上的總市值。

A股市場能承受得了嗎?目前A股市場已經無法承受,想趕上中概股回歸熱潮狠狠吃上一口蛋糕的公司未必能夠如願。

應當指出,在類似於愛康國賓的私有化案例中,信用風險,法律和時間風險以及估值風險都存在,中概股動作越慢,拖得時間越長,狙擊者越多,風險越高。如果「戰略新興板」真的流產,中概股回歸必然變得更加艱難,「整合」作為一條出路變得更加重要。

在中概股概念的巔峰時期,更大的風險在於,隨著股市的下滑、中概股概念的消退,分眾傳媒和巨人網絡巔峰時期的市值在今天已經腰斬,目前復權後股價只有最高峰時候的一半,甚至會更低— —今天中概股回歸的超高預期其實是基礎非常薄弱的。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宏觀環境的變化,未來回歸的中概股出現虧損的概率也未必不存在。

回歸A股複製暴風科技等,對試圖回歸的中概股有利,但對A股市場是否有利,不斷漲停的妖股太多是否對投資者有利?未必。市場理性的必然結果是,回歸路上成本超高,狙擊者出現,回歸變囧途。

相關焦點

  • 中概股如何回歸A股
    這其中把中概股回歸所涉及的幾個概念都講了一遍。說起中概股回歸我們並不陌生。  中概股回歸已經有諸多的成功案例,類似千方科技的私有化借殼、神州數碼分拆上市等,也有類似暴風科技拆紅籌在境外上市的路上就掉頭轉向A股IPO等。
  • 中概股回歸得失再思考
    此後,陸陸續續到來的中國企業開始在美國證券市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概股熱潮。2005年8月,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當天漲幅高達 353.85% ,創下中概股海外IPO漲幅最高紀錄。以2009年為例,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市的中概股股價平均漲幅高達130% ,其中有5家漲幅超過1000%, 在美IPO的中概股佔到美國市場全年IPO企業總數的17% 。
  • 董登新: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
    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港交所贏得中概股回歸先機
  • 中概股回歸,港交所開啟博弈新時代
    一個半月前,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三份修改提案,旨在提高對新興市場來到納斯達克尋求上市公司的掛牌要求,由此也引發了中概股回歸潮。得益於中概股的回歸,上半年香港證券交易所(下稱「港交所」)的籌資額得到了大幅提升,回歸的兩隻中概股網易與京東約佔上半年籌資總額的62%。
  • 中概股回歸——一個悲傷的故事
    我當時甚至想好了標題「漂洋過海來回歸——高溢價驅動下的中概股回歸」。當時也陸陸續續找了些數據。但人算不如天算,上一周,風雲突變,傳聞證監會開始限制中概股的借殼回歸,於是一個「跨市場套利,悶聲發大財」的喜劇,極有可能變成「我為你離了婚,你卻說你不能娶我」的悲傷的故事。另外需提請注意,本文參考了較多外部數據和研報研究結果。
  • 美國中概股回歸潮的原因及回歸路徑深度解析(附下載)
    而中概股在美股中佔比僅為5.04%,中概股被攻擊的頻率明顯高於其他美股。這其中固然有如瑞幸咖啡這樣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因自身資質欠佳選擇造假的中概股,也有受到無辜牽連而被「殃及池魚」的優質中概股。後者代表了中國新經濟的發展, 是值得回歸的標的。
  • 乾貨:中概股回歸確定不是一個悲傷故事?
  • 港交所股價達上市二十年頂點,中概股的回歸或起決定性作用
    我們一起來看看對港交所股價起到強勢影響的中概股回歸。據相關數據顯示,港交所去年新上市公司183家,共集資3142億元,同比上漲9%,是近十年來一年度集資額最高紀錄,位於全球集資額首位。進入今年後,受疫情和全球經濟的寒潮影響,港交所IPO市場沒有延續去年的風光,僅有去年募資額一半,市場較為冷清。
  • 楊磊:中概股回歸意義重大 常用方案有四種
    在以「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展望」的主題演講中,華泰聯跨境業務負責人楊磊表示,總結從2013年以來,中概股私有化的案例,一共有50單。有23單在左側,這是已經完成的,還有27單正在進行中。其中比較有意思的幾單,一個是奇虎360,到現在為止中概股私有化裡它是最大的一單,是118億美元,募集金額是65億美元。
  • 冷眼旁觀中概股
    日趨複雜的國際關係肯定促成了一部分公司的回歸。但拋開這層因素,網際網路中概股在美股待著不香麼?它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群體?借著這一波中概股返港二次上市潮,正好捋一捋中概股在美股的情況。 當人們感慨於阿里躋身美股市值 Top 10、驚訝於拼多多市值屢創新高、調侃百度市值腰斬的時候,大概沒意識市值差距如此大的幾家中國公司,都是中概股市值 Top 5。所謂財富分配的二八法則在中概股身上也管用。
  • 中概股紛紛回流香港說明了什麼?
    來源丨獨角獸早知道6月18日,京東上市的鐘聲在港交所響起,成為2020年繼網易之後第二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企業。與此同時,百度、百勝中國、華住酒店等中概股企業也陸續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近期,我也收到不少讀者的私信,中概股回歸對於內地與香港的資本市場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巨頭回歸港股會對自身造成什麼影響?還有類似:如何看待這一波中概股「回流潮」?
  • 香櫞投降,中概股的春天卻還很遠
    華爾街韭菜大戰空頭,馬斯克衝在爆錘空頭的第一線,殊不知在這背後,還有一群人躲在被窩裡偷笑——那就是中概股企業。各大做空機構對中概股的態度,說「獵殺」都不為過。這次大空頭被散戶們狠狠按在地上碾壓,也著實幫中概股除了一口惡氣。
  • 中介自述「殼」價日降億元 投行詳解中概股回歸路徑
    面對市場的巨變,參與中概股回歸的投行券商紛紛表示目前處於靜觀其變狀態。  「這些回歸的中概股其實都是較為優秀的企業,相信中概股回歸不會被叫停。」當日,中信證券相關人士受訪時表示。而與此同時,國內某大型券商證券投行部執行董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也表達了其對中概股回歸的樂觀預期。
  • 聚美優品,離開在中概股暴風夜
    而同樣在今天,另一中概股跟誰學再造做空。這意味著整個中概股還沒有走出眼前的黑暗時刻。聚美優品不是瑞幸、好未來們的其中之一,眾所周知它的離開是陳歐的「蓄謀已久」,不過此時聚美優品的退市也映出了當下中概股的又一面。  接下來,怎麼繼續為自己代言?
  • 中概股回港:直面海外巨頭,中資券商發力!
    國泰君安國際企業融資部相關人士表示,中概股回歸港股他們一直比較關注,港交所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敞開了中概股回歸港股的大門,回歸港股也將會給相關的中概股公司提供一個很好的國際化的資本平臺,幫助企業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助推企業更好的發展,所以現在也掀起了一個回港上市的熱潮。
  • 畢馬威︰中概股回歸仍有規模,香港可成「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如今阿里(09988.HK)、京東(09618.HK)等大型中概股已經回流,該行料日後未必再有如此龐大的中概股回歸,市場可憧憬其餘較細、但仍有一定規模的中概股在港集資,以及更多生物科技股排隊上市。今年首3季上交所跑贏全球新股市場,香港則排名第三,香港能否後來居上仍要視乎第四季的表現。
  • 中概股私有化尷尬:投資人賭360陌陌降價
    這意味著陌陌是繼大眾點評之後,又一家準備衝刺戰略新興板的國內主流網際網路公司。知情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2015年8月,賽富基金成立紅籌回歸基金,此前所投資的眾多公司中多家正拆除VIE架構,準備回國上市,包括:凡客、中興軟創、有貨、小能科技等。
  • 百度、B站們開啟2021中概股新一輪海歸潮
    同時,國內股市,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市場,都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方便之門。在一拒一迎之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紛紛展開行動,謀求登陸國內股市。 當時間跨越到2021年,這波中概股回歸的熱潮,還在肉眼可見地不斷升溫。
  • 港股2019:破發率82%,阿里回歸助推IPO六度稱冠,2020中概股回歸是亮點?
    2019年港交所繼續對殼股進行嚴厲打擊。201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新昌集團(00404.HK)、中國糖果(08182.HK)被港交所除牌、取消上市地位。7月26日,港交所推出了借殼上市和殼股活動的監管規則,主要針對港股炒殼行為嚴重、存在大量殭屍股等進行嚴格監管。
  • 中概股回歸還有哪些興奮點?
    之前,已有阿里、網易、京東、百度、新東方等多家企業二次選擇中國香港資本市場,3月份又有嗶哩嗶哩、百度和汽車之家三家公司回歸港股。拼多多、好未來等一批在美上市企業即將赴港二次上市的意向消息也接連傳出。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在港股市場的表現儘管和預期有所差距,但毫無疑問未來這一回歸趨勢仍將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