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到草原人家的生活時,第一印象就是蒙古包。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下方為圓柱形,包頂為拱形;蒙古包內外通過刻畫、刺繡等工藝裝飾有各種花紋,所繪自然風景、植物動物無不顏色豔麗、栩栩如生,有著草原文化的獨特美。
遊牧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因遊牧生活的生產需要,「窩棚落地是人家,炊煙升處即故鄉」是牧民的生活常態。經過歷史的變遷,蒙古包為適應自然而不斷地改變,可以擋住了風雪、嚴寒和酷暑,還能易拆易裝,適合輪牧走場居住,可以說是遊牧文化的結晶。
住宅:公元七世紀前,蒙古族的住房還是皮棚。以木頭或骨頭為支架,以狩獵獲得的獸皮覆蓋為牆。
這種製作房屋的方式給以後製作蒙古包提供了思路,到了公元八世紀以後,蒙古族逐漸脫離了皮棚,住進了以毛氈為主要覆蓋物的蒙古包內。
蒙古包是由陶腦(天窗)、烏尼(木桿)和哈那(圍壁)組成的三段式結構,外面蓋上毛氈,再用鬃毛繩或是皮繩綁好固定。看似簡單的蒙古包卻處處暗藏智慧,含有科學道理,在草原自然環境中非常適合居住。
木製的陶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居於蒙古包之頂,日常還可通過天窗射進來的陽光影子判斷時間。
蒙古包的外罩多為白色在炎熱的夏季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天熱時還可以把圍氈邊撩起來,包內通風自然涼爽。
蒙古包整體呈現為圓形圍壁、拱形房頂的結構,其中以烏尼杆為主要支撐,像雨傘的傘股把來自頂上的壓力均勻地分散給哈那(圍壁),而哈那是由木桿和皮釘製成的網格狀的方形大扇片,這樣壓力又能均勻地傳給地面,即使是沙暴和風雪也很難將它壓塌。
蒙古包就像一個半球狀的封閉體,能最大的減少風對其的直接作用,風可以順利地從蒙古包的兩旁通過,也不會積雨,因此它可以經受住草原上的暴雨。
在現代蒙古包的製作中,雖然採用了許多現代材料,但是傳統工藝中的特色結構和紋飾美卻從未遺失,並且因新的工藝加入,內外裝飾更具有視覺美感、使用功能上更多樣化,同時又不失民俗風情的格調。
隨著歲月更迭,儘管不少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遊牧部落越來越少,牧人家不斷地添置新的蒙古包,但是在錫林郭勒,還有很多牧民依舊保留著住傳統蒙古包的習慣。
也有的地方兩者皆可得,哈布其蓋旅遊景區內就設有多種類型的蒙古包和住房供遊客居住、體驗。
趁著風光正好,來錫林郭勒大草原,走進蒙古包體驗草原人家的生活,感受歷史在這片草原留下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