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地球,我不「管」了。
傲嬌的聲明,出自麥當勞餐廳的告示——最近,麥當勞中國宣布進一步減塑,逐步停用塑料吸管。該項舉措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率先實施,消費者可通過「新型杯蓋」直接喝冰可樂等冷飲。
沒了吸管,我們用什么喝水?朋友想到他小時候的「麥管」——一種用紙做的吸管。用「麥管」喝桔子水,但小孩子總是忍不住要咬,一旦把「麥管」咬破,就得向國營商店的營業員大叔、大媽再要一根,而大叔、大媽們會毫不留情地扔出一個白眼球來。於是,他每次喝桔子水,總會伴隨著媽媽的教育:「不要咬!不要咬!」
我告訴他,現在紙吸管「重出江湖」,我要「控訴」的是紙吸管太愛沾口紅,沒有塑膜的紙吸管,隨便抿一口就是一圈口紅印。那些死貴死貴的口紅只號稱不沾杯,沒承諾不沾紙呀。
紙吸管有缺陷,其他材料呢?不鏽鋼吸管,夠結實,但是一次性使用成本太高,重複利用吧,清潔起來又太麻煩。秸稈吸管呢?《長安十二時辰》中主人公張小敬就用麥秸稈吸管吃火晶柿子,新聞報導中還有農村小夥子靠賣這個帶動鄉民脫貧致富,但從「買家差評」來看,秸稈吸管太細,還容易發黴開裂,缺點比較明顯,難堪大任。玻璃吸管怎麼樣?既難清洗,也容易破裂,居家自己用用可能行,公共餐飲場所推廣不現實。
要是比照塑料吸管的特質,恐怕很難找出「繼承者」。正是因為這樣,哪怕塑料吸管頂著不環保這個大bug,之前總是禁之不絕、除之不盡。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也是這樣。
國外有研究者為了說服人們放棄使用吸管,研究公布了吸管這種工具的一系列「副作用」:從吸管中啜飲將空氣引入消化道,可能導致不舒服的消化症狀,例如氣體和腹脹;通過吸管啜飲軟飲料等液體會導致糖攝入過量;聚丙烯中的化學物質會滲入液體中,並可能釋放出可能影響雌激素水平的化合物……這樣的科研怎麼看,都有一些嚇唬小孩子。
說是這麼說,但就像世間所有知易行難的道理一樣,滋溜一口又涼又甜的飲料直灌食道的爽快,實在是吸管賦予普通人樸素而易得的享受。普通人看不到海龜的鼻孔被吸管插穿,看不到信天翁的屍體裡滿是塑料,也看不到塑料顆粒經過食物鏈的循環又被端上餐桌、進入人體,但是會直接感受到沒了趁手的吸管那一點點不方便,感受到不經過吸管而是直接對著杯子喝水時的一點點不習慣。
正因如此,在麥當勞禁用吸管的這條新聞下,有人憤慨留言「裝模作樣」「就是為了減少成本」。可是,限塑令十二年了,我們身邊的塑料製品依舊環繞。
這種對方便和習慣的貪戀有沒有錯呢?很難說。我只知道不論如何,根據升級後的限塑令,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將全面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不屑於聚斂世上的財富,他只有一隻隨身的木碗用來喝水,但是,當他看到孩子們用手捧水喝後,他連那隻木碗也丟棄了。
有舍,才有得。我們不需要像第歐根尼那樣連一隻木碗都要拋棄,但是,沒有吸管之前,你就不喝水了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