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混入三文魚」遭專家組團質疑 「團標」恐被不良商家利用

2020-12-20 東方網

「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

  東方網記者程琦、劉理8月21日報導:隨著一則《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發布,有關虹鱒魚、三文魚的話題引爆輿論。今天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消保委委員、消費者代表、專家、行業代表以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等各方就對「三文魚」定義之爭展開討論。儘管討論之激烈,專家們對該團體標準提出了諸多質疑,但參與標準制定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仍表示,團體標準已發布實施,目前暫無修改計劃。

  虹鱒到底是不是「三文魚」?八成消費者認為「指鹿為馬」

  近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制定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出臺(以下簡稱「團體標準」)之後,團體標準第3.1條明確給出了「三文魚」的定義,即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粉鮭等。

  此前,由於消費者普遍認為「虹鱒」就是「三文魚」,在制定標準之後,反而會形成認知偏差。為此,在團體標準出臺後,不少消費者對於團體標準將虹鱒列入三文魚具有很大爭論。

  據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透露,2天內2000名市民參與了消費調查,其中,73.46%的消費者喜歡經常吃三文魚,83.6%的消費者認為團體標準將虹鱒列入三文魚是指鹿為馬,73.43%的消費者擔心將虹鱒列入三文魚類別後,企業會藉此誤導消費者。

  在研討會現場,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主任碩士生導師陳舜勝表示:從科普的角度上,在中國,三文魚名字是狹義的,一般指鮭魚,有些在前面加上了帝王三文魚或銀三文魚,三文魚不等於salmon,英文的salmon相漢於中文的鮭、鱒魚。所以,我們要對其進行嚴格的區分。對此,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理事王亞民認為,我不建議用三文魚這個名稱,來綁架消費者的認識。

  在會後的採訪中,挪威海產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總監博薇婭告訴記者:「各界對三文魚的理解不同,很難定論;不過就消費習慣而言,被廣大消費者所熟悉的「三文魚」是大西洋鮭。在挪威也有海水養殖的鱒魚,不過,虹鱒與三文魚是分開的,是兩種不同的魚。」

申城商超內的挪威進口三文魚

  虹鱒列入三文魚專家:恐被不良商家利用

  對於「三文魚」的重新定義,參與討論的代表們形成了多種觀點。多位專家認為,該團體標準的做法,很有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而這樣的命名方式也會被不良商家利用,以次充好。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對於三文魚的日常消費,大部分的消費者在食用過程並不能做進明確辯析。」上海市人大代表許麗萍在討論中表示:學術爭論歸學術爭論,從消費者的需求來說,還是越簡單越好。從上海市消保委調查結果來看,如果按「團體標準」所說,消費者可能會被誤導,違反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作為人大代表,許麗萍認為標準的制定,應該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用現在最普遍的標準來為三文魚作定義。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與十三家公司共同起草發布。上海聯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江憲認為,一種魚進入市場,產生了交易,就應該進入到法律法規的約束範圍之內。混淆虹鱒與三文魚的概念,團體標準中還有企業參與制定,這樣的分類標準或被不良商家利用。面對「三文魚」之爭,知名科普博主、漁業專家周卓誠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三文魚」之爭再次反映出水產品、海產品銷售需要有規範的名稱標註。對供應商和經銷商而言,除了標註產品的通俗名稱,有必要標註規範的學名,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記者走訪申城商家盒馬鮮生已標明三文魚具體品類中文學名

  團體標準能否執行?商家難以統一落實

  「此次《生食三文魚》的團體標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論,在於從我國目前的法律上來看,團體標準仍算是一種新的標準分類。」人大代表許麗萍認為,團體標準的制定,應當在行業標準的情況下,然後再進行細化。這樣,可以讓更多的社會企業形成清晰的概念。

  據了解,根據《標準化法》,我國將標準分為五種類別,其中只有強制性國家標準為必須執行的標準。而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都為國家鼓勵採用的推薦性標準,並不要求必須執行。而團體標準的強制性,僅是「供社會自願採用」,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往往是團體和企業內部的生產標準,只在團體和企業內部得到認可,對外沒有指導力和約束力。

  所以標準制定出來後,具體情況又能否落實?在場有專家認為,由於目前市場普遍採用「生食三文魚」的方式,三文魚標準的具體執行對象主要落到了企業頭上。

  商家代表「易果生鮮」方表示,團體標準出來後,消費者有很多看法。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應當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安不安全、好不好吃、便宜不便宜。市場上,還是認可傳統三文魚的比較多,標籤標識如何標,最終看消費者的需求。

  記者在討論會後的走訪中發現,在盒馬鮮生漕寶路店的生鮮銷售區,三文魚在包裝上也標識了具體品類的中文學名,比如帝皇鮮三文魚的產品包裝上明確標註了大西洋鮭。對此商家表示,將在所有門店的銷售產品中明確標註中文學名與虹鱒進行區別。

  儘管」虹鱒「三文魚納入「三文魚」引發強烈討論,並且標準的可執行性也受到了質疑。不過作為標準的制定方之一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工作人員在討論會上卻表示,已發布實施,目前暫無修改計劃。

相關焦點

  • 虹鱒列入三文魚遭質疑 生食「三文魚」還安全嗎?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列入三文魚遭質疑金羊網記者 馬燦近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出臺。該團體標準直接將虹鱒魚歸為三文魚,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爭議。
  • 上海消保委:八成消費者認為虹鱒三文魚是指鹿為馬
    上海市人大代表、消保委委員、消費者代表、專家、行業代表以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等各方就對「三文魚」定義之爭展開討論。聽證會也將虹鱒是不是三文魚爭論升級到了2.0版。那麼,虹鱒為什麼會被列為三文魚?消費者對此是否買單?爭議持續升級,虹鱒能在三文魚團隊裡待下去嗎?  ?反方:三文魚有具體類別  虹鱒到底是不是三文魚?這一基本定義引起了與會專家之間的交鋒。
  • 虹鱒當成三文魚:八成消費者認為「指鹿為馬」
    來源:北京晚報虹鱒當成三文魚售賣 上海消保委舉行首個「消費聽證會」八成消費者認為「指鹿為馬」在2014年還被列為「李鬼」三文魚而遭嚴打的虹鱒魚最近火了。「不同的生長環境對於魚的影響很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三文魚和虹鱒是兩種魚,不能混淆。」陳舜勝認為,應該尊重消費者的理解,不應該擴大三文魚的範圍。
  •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為何遭質疑?損害消費者知情權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為何遭質疑?》團體標準出臺,將淡水養殖的虹鱒定義為三文魚的一種。消息一出,輿論譁然,幾乎是一邊倒地質疑和反對。  虹鱒魚到底是不是三文魚?企業、專家、消費者各執一詞。面對各方爭論,行業協會及時牽頭出臺相關標準,答疑解惑、填補空白,改變此前類似市場風波中標準滯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局面,本該得到點讚,可為何會遭到輿論質疑呢?  問題在於標準的科學性、權威性欠缺。
  • 較真|指虹鱒為三文魚的團標,所引依據恰恰說明虹鱒非三文魚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正式發布。該團體標準在術語定義中將「虹鱒」歸為「三文魚(salmon)」,引發巨大爭議。其中,維基百科明確提到虹鱒不是Salmon(鮭魚,粵語音譯「三文魚」),而長達113頁的Marine Harvest公司三文魚養殖手冊中,僅1處用到了「虹鱒」字樣,還是講到一處魚病防治時帶到的。而在Kontali Analyze AS公司網站上,關於2007年的報告的公開資料中,隻字未提「虹鱒」。
  • 較真|指虹鱒為三文魚的新團標,所引依據恰說明虹鱒非三文魚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正式發布。該團體標準在術語定義中將「虹鱒」歸為「三文魚(salmon)」,引發巨大爭議。其中,維基百科明確提到虹鱒不是Salmon(鮭魚,粵語音譯「三文魚」),而長達113頁的Marine Harvest公司三文魚養殖手冊中,僅1處用到了「虹鱒」字樣,還是講到已出魚病防治時帶到的。而在Kontali Analyze AS公司網站上,關於2007年的報告的公開資料中,隻字未提「虹鱒」。
  • 生食三文魚團標起草方回應質疑:虹鱒更貴 「自願採用」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方回應質疑:虹鱒更貴,「自願採用」  新近發布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他認為,虹鱒魚和三文魚並非同類魚,虹鱒是淡水魚,形態和太平洋鮭接近。兩者有親緣關係,但虹鱒魚並不是三文魚,目前標準擴大了範圍。  上述團體標準中三文魚的定義在徵求意見過程中,也曾有參與的專家提出過疑問,崔和對澎湃新聞回憶,「當時有專家問依據是什麼」。  他表示,定義概念參考了歐洲國家的一些提法,「畢竟他們產業規模大,歷史也悠久。
  •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能不能生吃?
    2018年5月中旬,在一則水產養殖虹鱒魚的科技新聞報導播發後,各種聲音湧現,有科普知識的,有質疑的——「虹鱒魚到底是不是三文魚」、「市面上虹鱒魚假冒三文魚」以及「生吃淡水生長的虹鱒魚存在感染寄生蟲的風險」……一時間,「虹鱒」成爭議焦點。   國內很多三文魚養殖企業,養殖的種類都不是或不只是大西洋鮭魚,還包括虹鱒魚等品種。
  • 虹鱒魚欲借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轉正」,是渾水摸魚嗎?
    日前,由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制定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列為三文魚。而參與該團標制定的,就有自稱產出中國「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青海某虹鱒魚生產商。 今天,上海市消保委首次搭建消費領域協商平臺,專門邀請專家、律師、人大代表、部分市民以及團標制定方,召開「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
  • 虹鱒也算三文魚?我大西洋鮭魚不答應
    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三文魚,一般指代鮭屬(Salmon)大西洋鮭(Salmon Salar)和太平洋鮭屬(Oncorhynchus)中的幾種,本質上都歸屬於鮭形目鮭科魚。傳入中國之後,國內東北產的鮭魚也一併混入三文魚。這些魚都是淡水孵化,海洋長大,再回到出生地產卵的洄遊魚類。
  • 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標準已發布實施無修改計劃
    近日,《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列為三文魚,引發廣泛爭論。這些爭論引起上海市消保委的重視。8月21日,上海市消保委召開首個「消費聽證會」,公開討論此事,專家、律師、標準制定方、人大代表以及部分市民和相關媒體都出席會議。
  •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方回應質疑:虹鱒更貴,「自願採用」
    崔和稱,之所以把虹鱒歸於三文魚,是參考了歐洲國家的一些提法。而且,標準要求外包裝的標籤、標誌要標註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示例如,三文魚(大西洋鮭)、三文魚(虹鱒)。他認為,虹鱒魚和三文魚並非同類魚,虹鱒是淡水魚,形態和太平洋鮭接近。兩者有親緣關係,但虹鱒魚並不是三文魚,目前標準擴大了範圍。上述團體標準中三文魚的定義在徵求意見過程中,也曾有參與的專家提出過疑問,崔和對澎湃新聞回憶,「當時有專家問依據是什麼」。他表示,定義概念參考了歐洲國家的一些提法,「畢竟他們產業規模大,歷史也悠久。
  • 三文魚標準制定方這樣回應質疑
    近日,《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淡水虹鱒列入三文魚類別,引發社會廣泛爭議。8月21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召集上海市人大代表、專家、律師、消費者、標準制定方就「三文魚〞定義之爭展開激烈爭辯。中國當初引進時候就是採取狹義定義,只將大西洋鮭命名為「三文魚」,而且美國FDA也明確表示虹鱒在銷售時不能標註「salmon」。陳舜勝表示,「三文魚」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既然是俗成,就應該保持原來的理解,沒有必要擴展。
  • 上海消保委開會討論三文魚定義,律師稱商家侵害消費者知情權
    隨著一則《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發布,有關淡水養殖的「虹鱒」是否應屬於「三文魚」的話題引發海內外巨大爭議。8月21日下午2時30分,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舉行「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上海市人大代表、消保委委員、消費者代表、專家、行業代表性企業以及團體標準的起草方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等方面都將參加討論會。
  • 將淡水虹鱒列入三文魚類 引發爭議不斷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一直被指涉嫌「假冒三文魚」的淡水虹鱒,也被列入三文魚類別,這一認定結果飽受質疑。  記者梳理發現,此次有關三文魚「擴編」爭議,主要涉及團體標準參考依據、制定流程等方面,而對消費者來說,虹鱒到底算不算三文魚並不重要,焦點在於虹鱒是否能夠生吃,生吃是否安全?也就是對產品的知情權、選擇權以及食品安全問題。
  • 品研社論|三文魚「跪了」,虹鱒何時能夠「翻身農奴把歌唱」?
    儘管專家不斷科普,非哺乳動物的三文魚本身不會感染新冠病毒,更不會是傳染源,大家不必過度反應。然而疫情當前沒人會買帳,對消費者來說,這種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隨後,京深海鮮市場所有從事三文魚售賣的工作人員皆被統一做核酸檢測,測試出來均為陰性,然而在消費者層面製造的誤解,短期內很難被消除。
  • 假冒三文魚的虹鱒,生吃可能要人命
    / 視覺中國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共有無冰凍期、可利用的冷泉約800個,流量約1000 m3/s,水溫多集中在7~19℃之間。一些商家便利用虹鱒也屬於太平洋鮭這一點把虹鱒也歸入了三文魚家族。/ 視覺中國不過,老實說,這事兒也不能全怪不法商家貪財。
  •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所以,「三文魚」並不是某一個品種魚的名稱,而是一個在流通中逐漸約定俗成的商品名稱,主要有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在國外,如果去買「salmon」,商家會問清楚你是要哪一種「salmon」;但在中國,大多數時候,三文魚約定俗成的特指「大西洋鮭」,也就是人們認為可以生吃的「salmon」。
  • 「三文魚」定義之爭:上海消保委公開討論,專家學者意見交鋒
    近日,《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列為三文魚,引發廣泛爭論。這些爭論引起上海市消保委的重視。8月21日,上海市消保委召開首個「消費聽證會」,公開討論此事,專家、律師、標準制定方、人大代表以及部分市民和相關媒體都出席會議。
  • 虹鱒冒充大西洋鮭 消費者難分辨商家很少主動告知
    原標題:都叫三文魚,價格相差一倍多 賣的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魚,商家很少主動告知最近,虹鱒成了吃貨們關注的焦點,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和十三家公司共同起草的《生食三文魚》標準正式發布,虹鱒被正式定義為三文魚。實際上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文魚」大多指大西洋鮭。那麼市場上三文魚的情況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