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10日電(記者王浡)黑枸杞、紅枸杞、食用玫瑰花、蜂蜜、沙蔥和藜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仁達合作社的貨架上,這些土特產引得遊客紛紛駐足購買。「這是當地的『大頭哥』牌土雞蛋,味道好,我們每周都會來買點。」遊客周桂平手裡拎著一提雞蛋說。
「『大頭哥』就是我唄!」紅柳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說,「因為我的腦袋比較大,大家就叫我『大頭哥』。」
說起「大頭哥」,紅柳村的村民們可太熟悉了,一個是帶領他們成立合作社一起致富奔小康的李書記,另一個就是仁達合作社農產品的註冊商標。
2011年,李國善辭掉了薪水優厚的企業工作,回到了「沙窩窩」裡的移民新村。利用在外打拼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和知識,他一回鄉就組織鄉親們建立合作社。2012年,仁達合作社正式登記註冊。「當時村裡有40戶村民入社了,不少人甚至是借錢入社,讓我特別感動。」李國善說。
「一開始準備成立合作社時,周邊好一點的耕地都被佔用了,只有這片沙地,為了改造這片沙地,我們一共湊了100萬元用來翻地、買枸杞苗、買水泵和修水渠,弄好後就種了300畝的枸杞。」李國善說,隨後的幾年,他和鄉親們將枸杞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枸杞帶來的收入也越來越多。如今,仁達合作社年生產枸杞乾果150噸,銷售收入達500多萬元,年利潤達到了100萬元。
在發展枸杞種植的同時,2016年,合作社還趕上了政府的「菜籃子」計劃。「我們的發展眼光要長遠些,不能一條腿走路,光種枸杞。」在政府的幫助下,7座溫室大棚在仁達合作社建起,李國善和鄉親們開始種植無公害的瓜果蔬菜。
「為了能種好菜,我們修了魚塘解決灌溉問題,養了雞鴨鵝,還養了八眉豬,解決了肥料的問題。」李國善說,不知不覺間,仁達合作社的循環種殖、養殖已初具規模。「現在我們總共養殖了300多頭『八眉豬』,溫室大棚也增加到了14座。再也不用擔心一條腿走路,而是多點開花。」李國善說。
隨著產品越來越豐富,合作社註冊了「大頭哥」的商標,仁達合作社的農產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大家都認可李書記,一致同意用『大頭哥』做商標,以後這就是我們仁達合作社最亮的名片了。」村民李秀蘭說。
「未來三年,我們計劃要發展生態農莊、採摘園、玫瑰觀賞園等,讓城裡的遊客來了不想走,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李國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