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王朝》大結局了,小姨下線了,原著結局跟劇幾乎是相反的,但是劇出來的是這個結局,丁寧和淺雪沒能終老,之後的事情也都是能想像的了。不去深究為何是這個結局了,劇組總有原因和考量,就當是一份遺憾美吧。
當淺雪負傷仍要和丁寧結髮的一刻,一切就如百裡所說:他們兩個其實心裏面都清楚。 那段邊看邊哭,結髮一幕固然令人心碎,淺雪要用最後的氣息為丁寧治陽亢,他們倆最後一次的雙修時,丁寧一直在流淚,直到最後淺雪閉上了眼睛,丁寧那悲痛欲絕的神情,太令人心碎了!為什麼就不能給他們個好結局呢?
丁寧(其實該是梁驚夢,他自己都說「我梁驚夢問心無愧」)在最終選擇了為國家泯去私仇,其實也能理解。丁寧本身胸襟廣闊且忠於大蘅,而且也已失去最愛的淺雪,失去巴山僅存的弟子,失去一切的羈絆,孑然一身的他就算把元武刺殺了,所謂「大仇得報」也只有他一人得願,卻必令大蘅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意義何在呢? 復仇路上,丁寧背負太多、失去太多,到最後悟出九境只求自在,也許這樣才更做到他的境界該做的事。
《劍王朝》丁寧在復仇的最後階段,那很簡單,因為賢國不夠強大,統一不了。劇裡設定明顯就是蘅國最強,另外三國害怕才會合縱攻蘅,爭取生存機會。我理解你的意思就是,賢王是正面人物所以你覺得賢國更適合統一各國,蘅王是負面人物統一天下是不合理的,但這個理解本身就有些非黑即白了,君王就不是可以用正反來形容的。
但是《劍王朝》的編劇確實有問題,以戰平天下達到永久的安定和發展經濟使百姓安樂這兩個觀點的辯論不夠深刻,應該是編劇功力有限。還有男主的行為也前後矛盾,梁驚夢時期他也是主張用戰爭滅六國的啊,重生後突然觀點就變了。
還有梁驚夢和元武曾經的約定到底是啥?看回憶好像就是統一天下後使百姓安居樂業啊,也沒看出來元武忘記了啊,他不是一直走在統一的路上麼。編劇大概是想表達,這個約定的初心是為了百姓而去統一,但是元武到後期只是為了自己的王位為了成就感去統一,但這個轉變的描寫非常不明顯,反正就是編劇各種方面的問題吧,想拔高立意但能力不足。
《劍王朝》中丁寧一步步走來太不容易了,從開始的師傅去世,到後來摯愛的淺雪去世再到最後的放下仇恨。不僅伴隨著服裝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心智方面的成熟。蘅王窮盡一生追求九鏡的長生,葉甄追求的權勢,似乎在丁寧放下劍時便已得到了答覆。個人的得失在家國面前都是那麼的渺小。起初可能會覺得丁寧委屈,但其實並非如此。在當時那樣的背景之下,就算丁寧大仇得報,看著天下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我相信作為梁驚夢那樣胸懷天下的人而言也未必就開心。這是一部很值得一觀的劇,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燃燒著熱血,點燃每個人心中的俠骨柔腸的劍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