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孩子的喜好不同,小時候,你是否會對其他小朋友手裡的巧克力眼饞呢?爸爸媽媽可能會告訴你:「那你拿自己的小餅乾去問問TA,看TA願不願意給你一塊巧克力呀。」有時,恰好人家也想吃你的小餅乾,那雙方都很容易能夠如願以償;而有時則會碰壁,你眼饞人家的巧克力,可人家對你的小餅乾卻不感冒。
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交易形式:以物易物,用1塊小餅乾換1塊巧克力,等數量交換。交易的一個核心特徵是:參與交易的雙方各自擁有一些對方想要的東西。這是交易可貴的原因,利用個人興趣讓資源在不同個體之間實現更加優化的分配。當然,生活中還有更加複雜的交易,比如用2本筆記本換3個文件夾,此時數量不同、單個物品的價值不同,交易能否達成呢?
孩子們能否意識到交易對象賦予物品的主觀價值會影響交易對象的意願?能否意識到其他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喜好呢?一個極為現實的可能性是:孩子們不能意識到個人偏好會影響對方決定願意交易多少資源。他們可能會認為,交易對象只會關注數字,因此,你想換對方的1塊巧克力,那拿1塊餅乾就可以了。或者,他們能夠認識到交易資源必須具有相同價值,但沒有想到可能對大多數人兩份價值相同的資源,交易的一方可能會非常看重其中一份資源,且看重程度遠超常人。比如,你有1根草莓味棒棒糖,想換對方的1根菠蘿味棒棒糖,價格是一樣的,但最後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你換,因為對方對菠蘿味棒棒糖的喜愛遠勝於草莓味。
然而,近期發表於《判斷與決策》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是能夠理解交易中參與者的主觀價值不同這一事實的。Echelbarger等人針對314名5~10歲的孩子進行了研究,在實驗中告訴他們,青蛙先生要和主試做一場交易,用他的曲奇餅乾換他們的巧克力,而他們需要判斷青蛙先生願不願意交換。青蛙先生可能非常喜愛巧克力,也有可能兩者都有明確偏好。結果發現,假如用相同數量的曲奇餅乾交換巧克力,無論青蛙先生偏好如何,絕大多數孩子們都認為青蛙先生會接受交換。假如交換數量不同,如果青蛙先生非常喜歡巧克力,那即使用更多的曲奇餅乾換更少的巧克力,大多數孩子也會同意。
所以,當小夥伴問你:「我用1塊巧克力換你的3塊曲奇餅乾,可以嗎?」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歡巧克力,那你一定會換的,畢竟,吃1塊愛吃的巧克力比3塊一般般的曲奇餅乾幸福得多。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 王錦忱_NBJS12745